康鸿雁
作为小学英语学科,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习惯于抓着“语言”不放,对“思维”着力不多。
以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
T:(展 开 谈 话)Let’stalk aboutourChristmas.Whatdo you do at Christmas?
S1:Imake a card for Christmas.
T:Then,what do you do at Christmas?
S1(稍显犹豫):Then,I send my card to my friend.
T:Next,what do you do at Christmas?
S1(感到为难):Next,I have a big dinner with my good family.
T:Finally,what do you do at Christmas?
S1:(语塞尴尬)...
T:Never mind.Please talk about your Christmas like this.
(图 1)
Ss:(齐读)...
上述的教学片断围绕着话题“Christmas”,教师要求学生用四个表示顺序的副词展开交流。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下,学生像“挤牙膏”似的说出一些圣诞节的活动,最后在齐读(图1)中收场。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开放性的环节只追求一个封闭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着,呈现模糊、浅表、零碎、刻板的低级思维状态。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走向清晰、深刻、系统、灵活的高级状态?这需要我们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适时提供思维“支架”,适度实施“帮助”策略,方能使他们的思维从此岸走向彼岸,实现思维品质的跨越。
范例是提供一个可供对照的样本,使学生一目了然。首先,教材就是一个范例,无论是story,word, grammar 或 是sound,game,song,都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凭借;其次,任何一种教材都没办法做到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选择、拓展、补充或增删,从而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范例不只是给学生一个可供模仿的语言样式,这些言辞篇章的背后,都是思维在运作、组合,发挥作用。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范例在向学生提供一种思维模型。不论是整体构思,还是先后顺序,都是思维训练和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载体。
例1: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Story time)
该板块将四个谜面用文本叠加的方式呈现,通过学习Nancy,Mike,Liu Tao和Su Hai的动物朋友,从而掌握如何运用have,has和can来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教师在拓展环节提供支架,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模仿和语用。
1.结合文本范例,提取语言框架——句型主干(见图2)
2.提供拓展范例,活用语言框架——短文写作(见图3)
(图 2)
(图 3)
【分析】以上拓展活动,对学生的“写话”进行了清晰示范和明确指导,既基于文本范例,又高于文本范例的“再度开发”。学生在组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同步跟进了思维的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器,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正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启发、唤醒和帮助学生,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探究、归纳、总结和反思,从而确保思维活动的切实展开。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性(Factual question)问题,另一类是思考性(Thought question)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显然,教师要多问一些思考性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深刻的、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中。
例 2:五(上)Unit 6 My efriend
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efriend”,囊括了学生以前学过的年龄、学科、爱好等诸多语言项目,极大的丰富了“人物介绍”。由于语言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所以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内部逻辑联系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方向。
1.Know you
T:Hello,class!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today.I’m very glad to be here.Now,I wanttoknow somethingabout you.
教师发问,学生回答。(Name?Age?Hobbies?Subjects?...)
2.Know me
T:Now,I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aboutme?Youcan ask me.
学生发问,教师回答。(Name?Age?Hobbies?Subjects?...)
3.Know Peter
T:This time we will know a new friend,Peter.He is Wang Bing’s e-friend.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eter?
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教师整理问题板书。随后展开读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分析】围绕故事人物Peter,教师先铺垫了两个热身环节增进彼此了解,预热相关句型;随后尝试自主提问,并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展开语篇的新学。看似“来来回回”,实际是教师提供思考的方向,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答案。这样的问题式支架,不断推进思维向深处生长。
表格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归纳或整理信息的工具,既简单又方便。因此表格式支架能够成为学生梳理知识信息的辅助工具,能为学生系统思考提供较大的帮助。
例 3: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本单元围绕“做家务”的话题,首次呈现“现在进行时”的句型结构,其中Story time涉及了布朗一家五口人上午和下午进行家务劳动的两个场景,内容多且杂,用表格汇总就能化繁为简,同时凸显了句型的成分。
(图 5)
【分析】这是一张上午时间段的表格,清晰罗列了文本内容的讨论要点 Who,What,Where和语法(现在进行时)句式结构“...be doing...”,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类比、归纳等迅速处理信息,简要厘清文脉,正确口语表达。
思维导图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可以通过图的方式外显出来。作为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助于把语言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联系、创新,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例 4:五(下)Unit 3 Asking the way
本单元话题是问路和指路,就文本而言语言教学点比较多。但是,即便把语言点都一一教授,也不意味着言语表达的通达顺畅,因为静态、抽象的文字远没有直观、形象的图示来得便利。与其给学生满满一黑板的句型、短语,不如用图文组合的方式言简意赅地呈现路线图,学生定会抓住要领,条理分明。
(图 6)
【分析】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有重点、有条理、有层次地标识主要建筑和勾勒行进路线,使复杂抽象的文本语言形象化、直观化,利于学生基于信息点(支点)进行合理联想和延伸,有效地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当然,以上所述的四种学习支架只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事实上还有很多。例如,通过创设一个情境来引发思考的情境性支架、通过链接一些生活经验来展开学习的经验型支架、通过组织一个实践活动来引领探索的活动性支架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教贵有法”,期待聚拢更多的研究目光,提炼更好的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在思维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