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天津 30011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早于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理念,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进十九大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涵是普及理论进而使理论为群众掌握。以人民为中心,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坚持价值取向人本化,实现语言形式通俗化、教育方式亲民化。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产物,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将从群众中来的理论普及和贯彻到群众中去,以指导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是人民性,而广大人民群众是大众化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习近平同志也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2]。所谓价值取向人本化,即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关注其利益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认识工具。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需承认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及时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系统理论,使党的理论切实反映民声,合乎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在普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要将理论和人民利益相结合,聚焦关乎人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角度入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也发生很大变化。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代表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利益诉求。增强人民对理论的认同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且要重点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中蕴含的人民立场、人民理念,讲清如何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权益。如十九大报告就住房问题发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3],以此说明党的民生政策和民本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关注人民利益需求,同时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依靠群众力量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群众是集合概念,是个体和群体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关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要求引导人们从个人和集体利益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支持社会整体利益。即马克思所言,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4]另一方面,个人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本化价值取向并非仅考量个人利益,而是从长远角度考量整体利益。促使人们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自觉为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分解社会整体性问题或将其具体化为各个小问题,将国家利益解读为绝大多数人的个人利益总和,从而促进人们对国家利益、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如宣传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不能完全脱离人民的利益,否则易流于假大空。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3]。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统一。“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国人的梦”[6],中国梦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与人民利益相一致,个人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推动个人梦的实现。
列宁曾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7]马克思主义能否被人民理解和认同,不仅取决于理论的彻底性,还在于能否用通俗语言传达深刻内容。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使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8]的要求,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启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专家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以达到教育群众目的。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在确保科学性基础上,对基本理论进行某种程度的话语重构或形式包装,采用贴合人民生活的话语体系、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深奥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通过援引季米特洛夫讲话,毛泽东指出使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中的重要性。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使之有亲和力。如毛泽东所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1]于是他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号召。语言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能否较好驾驭民间话语反映一个人的人民情怀。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9]走进人民生活、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不仅能够提升话语内容的趣味性,且易产生情感共鸣,促进群众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用人民熟知的民间谚语和生活典故阐述马克思主义、采用贴合群众生活的语言传播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语言表达力求生动活泼、接地气方面,老一辈领导人作出表率。毛泽东同志常用“三座大山”形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敌人,又用“三大法宝”表述中国共产党用以抵抗敌人的武器,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揭示全面看问题的道理,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这些表达均贴近群众生活、易于理解和传播。邓小平同志也有很多通俗而深刻的论述,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这些贴合人民生活的话语体系展示了一代领导人的智慧,从而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习近平同志则善用朴实、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思想、传播理论,十九大报告很多用语就体现这一特点。如“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气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民生理念等。通俗、生动的群众语言,使深奥理论变得具体形象,无形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向人民、为群众所用,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
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教育,首先应做到讲“中国话”,即说话讲道理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尽量采用简单的中式语言和句式结构。在此基础上,适当运用打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理论形象化、趣味化。如毛泽东同志常用“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说明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系,用“虎穴”和“虎子”阐释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用“人要有屁股”说明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揭示红军革命发展之势等。这些形象表述对当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主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语言艺术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治国理政中,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打比方手法。在反腐方面,他表达了“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决心,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反腐倡廉良方,展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针对当前理想信念意识弱化现象,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0]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形象表达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另外,传播马克思主义可适当采用设问等方式,营造平等对话情景。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对话,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极具教育价值。以设问方式平等对话,了解人民大众想法,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表现,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同时,采用设问形式,有利于增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性,可使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发现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知识水平和语言特点等,以便更好地贴合受教育者实际、提高宣传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设问方式能传达话语情感,拉近与人民大众的心理距离,会让群众感受到自我主体价值,使其参与平等对话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大幅提升,进而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但需强调,通俗化并非庸俗化和低俗化,通俗化目的在于消除人们接受理论的障碍,增强理论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时代发展需要,深入百姓生活、关注人民需求、回应群众关切,学会用简洁精炼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典故等表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要多一些“大众哲学”,少一些深奥玄虚;拒绝照本宣科,避免官话套话,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如此,党的理论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民群众是一个庞大群体,要让教育方式亲民,就需针对不同群体打造多元化宣传主体;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丰富理论载体,大力创作和推广通俗读物等。
针对层次化人民大众,需打造多元化理论传播队伍。受生活环境影响,不同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体系、语言特点等不尽相同,决定了对不同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一刀切”,需因人而异,有效方式即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何为宣传家,毛泽东同志有其独到理解。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1],因此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文艺工作者等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均应有针对各领域、群体的特殊理论传播主体。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1]相对而言,各领域理论工作者对相应领域群体了解更多,了解该领域人群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熟悉该领域特殊话语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在发动工人运动过程中,马克思非常注重发挥工人领袖作用,通过动员工人领袖,把马克思主义主张传播到工人中去,促使无产阶级由自发走向自觉。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不同岗位、地区、学历的个体在信息需求类别和需求层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教育,需逐步细化话语对象,认真研究各群体及其个体的特殊性,深入分析他们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是互联网时代,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关注并利用好网络优势,发挥其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新时代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基层领导干部应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引导人民群众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其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自觉拥护党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语言大众化、内容大众化,且要求做到传播地点大众化。即理论工作者不仅要调查宣传对象,且要真正做到深入群众,在基层、在人民大众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人所接受,不深入基层,群众则感受不到真诚,理论的魅力也会下降。因此理论不能仅传播于广播、课堂、会议中,更应在群众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经常深入工人住所和贫民区,观察了解工人的生活,动员工人联合斗争。毛泽东同志坚信理论从群众中来,也要到群众中去。他曾亲自深入矿井向矿工讲述资本主义剥削本质,鼓励工人团结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经常下基层,到老少边穷地区看望慰问群众。站在陕甘宁等革命老区土地上讲述党和人民军队的起源;亲临零下30摄氏度的兴安盟阿尔山市探望一线执勤官兵,显然要比电波慰问更温暖。理论通俗化可拉近思想距离,教育地点基层化可拉近心理距离。面对面对话,让人民大众自觉参与到理论宣传过程中,可随时提出意见,也可随时交流讨论,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还要探索和创造亲民性的传播载体。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加强传播手段创新,以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中,运用通俗读物、标语口号等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好,为当前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时代,要大力创办和推广通俗理论读物。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不能奢望每个人均成为该领域专家。于广大群众而言,主要是通过理论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活动。呈现给人民群众的不应仅是长篇大论式理论文章。如艾思奇所言:“只有把哲学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哲学著作,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正确道路。”[11]通俗理论读物通常使用举例子、讲故事等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注重作者和读者对话交流,增强了宣传教育有效性。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通俗理论读物撰写,如《画说毛泽东思想》《画说邓小平理论》《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系列读物,用语通俗、导向明确,切实架起了理论通向大众的桥梁,发挥传播理论、教育大众的功能。
新时代,更要重视和发挥好网络载体作用。新时代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12]庞大的网民群体提示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结合互联网方便快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等优势,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理论传播体系。网络环境下,可综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普及活动,实现多样化呈现、互通式传播、互动式交流,形成动静结合、立体化宣传格局,提高理论宣传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拍摄红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增设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电视节目等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认同和接受党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