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圣勇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民医院,贵州 湄潭 564100)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淤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情况。此病患者的头部常因遭受外力击打,使其颅骨的局部发生变形或骨折,进而使此处的血管因受损而发生出血。对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手术疗法是临床上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方法。开颅手术和钻孔引流术都是临床上治疗此病的常用术式。为了进一步比较用这两种手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10~69岁,平均年龄为(48.46±6.33)岁;其致伤原因为受外力击打的患者有10例,为发生车祸的患者有10例,为从高处坠落的患者有14例。在研究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20例;其年龄为12~69岁,平均年龄为(49.89±5.97)岁;其致伤原因为受外力击打的患者有12例,为发生车祸的患者有8例,为从高处坠落的患者有14例。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开放性脑损伤、胸腹部外伤、体征不稳、有脑疝征象的患者。将发生脑外伤、颅内压升高、血肿量大于25 ml、进行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方法是:将患者的颅骨瓣打开,清除其颅内的血肿,还纳骨瓣。若患者的脑内存在大量的积液,应将其脑室打通,再对其进行脑外引流。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钻孔引流术。在进行手术前,先对患者的头部进行CT扫描,选取其血肿中心的头皮处作为钻孔点,并进行标记。然后对患者的头部进行CT检查,再次确定钻孔点。使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钻孔处作为中心在患者的头皮上做一个长为3~5 cm的切口。用电钻进行钻孔,用吸引管吸出血肿中的部分血液。使用尿激酶对患者硬脑膜外的血肿进行液化,然后再进行脑外引流。在对患者进行脑外引流期间,在引流管中注入含有3 ml的生理盐水和5万单位尿激酶的注射液。每日为患者注射1次。注射1~3次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患者硬脑膜外的血肿若基本消失,可为其拔出引流管。
1)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术后引流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住院的时间。2)使用SF-36生存质量问卷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中包括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活力四部分内容。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差。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后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水平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水平的比较(±s)
组别(n) 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d) 术后引流的平均时间(d) 术中的平均出血量(ml) 住院的平均时间(d)研究组(n=34) 1.35±0.42 2.39±0.62 51.29±12.53 7.05±5.46对照组(n=34) 3.59±0.90 4.23±1.20 352.46±43.19 12.24±6.41 t值 13.1511 7.9432 39.0499 3.5941 P值 <0.05 <0.05 <0.05 <0.05
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的平均评分、躯体疼痛的平均评分、生理功能的平均评分、活力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分,±s)
组别(n)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活力研究组(34) 55.20±10.41 52.97±7.34 52.98±8.31 51.56±8.33对照组(34) 44.38±8.23 41.95±8.32 41.12±7.79 41.87±6.80 t值 4.7543 5.7916 6.0714 5.2545 P值 <0.05 <0.05 <0.05 <0.05
硬脑膜外血肿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血肿。额部及颞部是硬脑膜外血肿的高发部位。此病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较快,若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短时间之内可发生脑疝。脑疝的发生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进行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临床上对硬脑膜外血肿患者通常进行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和钻孔引流术都是临床上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常用术式[3-4]。研究发现,对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可将其颅内的血肿完全清除,有效地控制其逐渐升高的颅内压,进而降低其死亡率。但是,在进行手术操作时,需将患者的颅骨瓣打开,使其脑组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这使其在术后易发生癫痫、脑膨出、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且手术的风险较高,进行手术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术后身体的恢复[5-6]。与开颅手术相比,钻孔引流术具有微创、操作简便、清除血肿的速度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在进行钻孔引流术的过程中,使用的尿激酶可迅速溶解患者颅内的血肿,进而防止手术操作损伤其脑组织。在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极少会出现炎症反应和颅内再出血的情况,因此能促进其意识尽快恢复,改善其预后[7]。在进行钻孔引流术前,需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进行此手术的指征。如果患者颅内的血肿量在25~50 ml之间,其发生脑外伤的时间在11 h~3.5 d之内,且没有发生脑疝,对其进行钻孔引流术可获得理想的效果[8]。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开颅手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相比,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此病的效果更为理想。
[1]魏毅,李小勇,蒋树岗.额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10例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8):2176-2177.
[2]左星,肖航.局麻与全麻下行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5):113-115.
[3]张爱军,陈鑫.改良引流途径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9):3176-3178.
[4]周新民,徐裕,潘鹤鸣.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8例疗效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22):2762-2763.
[5]李渊.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6,5(1):45-47.
[6]谢乐,刘锦平.慢性硬膜下血肿经微创穿刺+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的效果、预后及复发[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6):28-31.
[7]韩杰林,李耀军,胡建忠.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7):1016-1018.
[8]周俊升.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