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华,袁健红,冯吉芳
(1.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2;2.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3.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Daly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已经从自然资本相对富裕的“空的世界”过渡到生态环境约束的“满的世界”[1]。在一个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如何在生态环境的极限内实现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可见,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提升与自然消耗脱钩。因此,研究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脱钩关系,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脱钩概念来源于物理学,表示两个或多个存在响应关系的物理量不再存在关系。近年来,脱钩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中,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 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如Vehmas等研究了欧洲联盟15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3];赵兴国等以云南省为例研究了资源环境压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4]。②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如Ayres等、Tapio等研究了能源消费交通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5-6];牛彤等从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种类能源消费以及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7];杨振华等采用Tapio弹性指数评价了贵阳市2002—2014年水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水平[8];刘惠敏采用Tapio基本模型构建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将1979—2014年的脱钩指数划分为8种脱钩类型。结果说明,绝对而稳态的脱钩是不存在的[9]。③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如Climent等分析了巴西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10];王淑纳研究了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11];李晨等利用脱钩理论分析2001—2013年中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脱钧关系的变化轨迹[12];史常亮等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13]。④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如刘年康等基于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脱钩分析[14];郭承龙等对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进行了评价研究[15];夏勇等基于2004—2013年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数据,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理论及EKC假说的关系[16]。⑤ 福利水平与经济增长,如杨爱婷等从功能和能力空间衡量中国社会福利水平,进而分析了福利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17]。
上述脱钩研究主要分析了资源环境压力、能源消耗、碳排放、环境污染和福利等方面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从绿色经济视角出发,臧漫丹等认为具有绿色经济意义的转型发展其本质是用最小量的自然消耗获得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实现自然消耗与社会福利的脱钩式发展[18]。对于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臧漫丹等基于1996—2007年20国集团国家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18]。但根据现有研究尚未发现对中国区域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研究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脱钩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基于脱钩指数和脱钩因子的脱钩理论,该脱钩是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脱钩模型,分析经济财富增长与资源环境恶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或者分析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变化速度是否同步,进而判断是否脱钩[19]。另一种是Tapio提出的基于增长弹性变化的脱钩模型[6],该模型是基于OECD脱钩模型的。但Tapio脱钩模型将相对量变化和总量变化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采用以时期为时间尺度的弹性分析方法反映变量间的脱钩关系,克服了OECD脱钩模型在基期选择上的困境,进一步提高了脱钩测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0]。因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研究中国区域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的脱钩关系,具体的脱钩弹性计算如下:
(1)
其中,ε表示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弹性,EF和HDI分别表示自然消耗和人类福利水平,而ΔEF和ΔHDI分别表示EF和HDI的变化水平。根据Tapio脱钩模型划分标准,可将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划分为8种状态,见表1。
表1 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的脱钩状态划分
表1中各种脱钩状态含义为:扩张负脱钩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增加,自然消耗增加,自然消耗增加速度大于人类福利水平增加速度;强负脱钩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在下降,自然消耗在增加;弱负脱钩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增长率为负,自然消耗下降,自然消耗下降速度小于人类福利水平下降速度;弱脱钩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增加,自然消耗增加,自然消耗增加速度小于人类福利水平增加速度;强脱钩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增加的同时,自然消耗在下降;衰退脱钩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增长率为负,自然消耗下降,但自然消耗下降速度大于人类福利水平下降速度;增长连接表示人类福利水平增加,自然消耗增加,自然消耗增加速度大于或相当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率;衰退连接表示人类福利水平负增长,自然消耗下降,自然消耗下降速度小于或相当于人类福利水平下降速度。
对于自然消耗,本文采用人均生态足迹进行刻画。生态足迹指的是为维持人类一定的效用水平,为人类发展提供能源和吸收污染物所需要的地球土地面积或者海洋面积,其值越大,说明人类的自然消耗越大[21]。对于人类福利水平,目前常用的度量方法有三种:用生活满意度和预期寿命的乘积表示的幸福生活年限[22]、人类发展指数[2]以及出生时预期寿命[23]。幸福生活年限中生活满意度是主观数据,可得性较差,预期寿命是单一指标,而人类发展指数是个综合的指标,由寿命、教育和收入复合而成。上述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采用数据易得的复合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度量区域人类福利水平。
为了研究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进行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我们利用人类福利水平与自然消耗水平比值(E)刻画两者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公式:
(2)
其中,GDPPC、EPEC(GDPPC*/EF*)与WPEO(HDI/GDPPC*)分别表示区域的人均GDP、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和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由于人类发展指数是无量纲的,在计算过程中对EF和GDPPC均采用极大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在式(2)中*表示无量纲化后的变量。根据LMDI分解模型,将从t1年到t2年的区域人类福利水平与自然消耗水平比值变化称为总效应Eeffect,自然消耗的经济绩效EPEC的变化对总效应的贡献称为技术效应Teffect,而经济产出的福利绩效WPEO的变化对总效应的贡献称为服务效应Seffect。总效应、技术效应和服务效应的计算方法如下:
Eeffect=Et2-Et1=Teffect+Seffect
(3)
(4)
(5)
根据脱钩弹性指标,实证研究涉及到数据包括:衡量人类福利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和衡量自然消耗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中,人类发展指数根据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而人均生态足迹采用王洪波[24]提出的方法进行计算。本文分析2001—2015年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的脱钩关系,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缺少的预期寿命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充。
根据人均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利用公式(1)可计算出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的31个地区脱钩弹性,具体见表2、表3和表4。从此3个表可知:“十五”期间31个地区人类福利水平是正增长的,其中有15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是负增长的;而16个自然消耗正增长地区中有9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31个地区人类福利水平是正增长的,其中有25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是负增长的;而6个自然消耗正增长地区中仅有1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31个地区人类福利水平是正增长的,其中有28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是负增长的;而3个自然消耗正增长地区中有2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因此,3个时期人类福利水平均在增加,而自然消耗减少的地区数目在增加。这说明中国区域脱钩关系呈现良好的趋势。
下面从时间、空间和时空耦合3个角度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1)时间分析。“十五”期间:31个地区中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为强脱钩,其为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和青海;有8个地区为扩张负脱钩,其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湖北和湖南;有5个地区为弱脱钩,其为天津、河南、甘肃、宁夏和新疆;有3个地区为增长连接,其为河北、广西和云南。“十一五”期间:31个地区中有5个地区脱钩状态为弱脱钩,其为黑龙江、广西、海南、云南和宁夏;有1个地区为扩张负脱钩,其为湖北;而其余25个地区均为强脱钩。“十二五”期间:广西、贵州和宁夏的脱钩状态分别为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和增长连接,而其余28个地区为强脱钩。可见,上述三个期间31个地区中强脱钩地区数目在逐步增加。导致此原因在于相比前一期间,自然消耗在减少的地区数目在增加。
表2 “十五”期间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脱钩关系
表3 “十一五”期间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脱钩关系
表4 “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脱钩关系
(2)空间分析。在东部地区中,“十五”期间强脱钩地区有7个,扩张负脱钩地区有2个,弱脱钩地区和增长连接地区各有1个;“十一五”期间强脱钩地区有10个,弱脱钩地区有1个;“十二五”期间11个地区均为强脱钩地区。在中部地区中,“十五”期间扩张负脱钩地区有5个,强脱钩地区有2个,弱脱钩地区有1个;“十一五”期间强脱钩地区有6个,弱脱钩地区和扩张负脱钩地区各有1个;“十二五”期间8个地区均为强脱钩地区。在西部地区中,“十五”期间强脱钩地区有6个,弱脱钩地区有3个,增长连接地区有2个,扩张负脱钩地区有1个;“十一五”期间强脱钩地区有9个,其余3个地区为弱脱钩地区;“十二五”期间9个地区为强脱钩地区,弱脱钩地区、增长连接地区和扩张负脱钩地区各有1个。可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脱钩状态比西部地区好。
(3)时空耦合分析。在“十五”期间,中国有15个地区为强脱钩,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有的数目分别为7、2和6;有8个地区为扩张负脱钩,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有的数目分别为2、5和1;有5个地区为弱脱钩,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有的数目分别为1、1和3;有3个地区为增长连接,其中东部地区1个,西部地区2个。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有25个地区为强脱钩,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有的数目分别为10、6和9;有5个地区为弱脱钩,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有的数目分别为1、1和3;有1个扩张负脱钩地区在中部。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有28个地区为强脱钩,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有的数目分别为11、8和9;弱脱钩地区、增长连接地区和扩张负脱钩地区各有1个,均在西部。
2001—2015年中国31个地区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解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仅有内蒙古和辽宁两个地区的总效应在减少,所有地区的技术效应都为正值,而所有地区的服务效应都为负值。该结果说明在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关系中,技术效应起到了驱动作用,而服务效应起到抑制作用;而总效应变化为负值的地区中,服务效应的抑制作用大于技术效应的驱动作用。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使得中国人类福利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进行等比例的增加。此外,31个地区中技术效应驱动作用最大的是上海,而服务抑制作用最大的也是上海。
表5 影响因素分解的总效应、技术效应和服务效应
基于Tapio脱钩模型,本文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十五”期间: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为强脱钩;而其余1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9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有25个地区均为强脱钩;而其余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仅有1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有28个地区为强脱钩;而其余3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2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可见,上述三个期间31个地区中强脱钩地区数目在逐步增加。这说明31个地区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脱钩关系呈现良好的趋势。在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关系中,技术效应起到了驱动作用,而服务效应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各个地区应进一步从教育、卫生、收入等方面全面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同时应该根据自身自然消耗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之间长期脱钩发展。
本文的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展开,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利用一些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软件呈现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间关系转变;可以使用诸如马可夫链的方法,分析不同时期31个区域脱钩状态是如何转移的。
参考文献:
[1]DALY H E.Economics in afull world[J].Scientific American,2005,293(3):100-107.
[2]诸大建,张帅.生态福利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59-67.
[3]VEHMAS J,KAIVO-OJA J,LUUKKANEN J.Comparative de-link and re-link analysis of material flows in EU-15 member countries[C].Wuppertal:Con Account Conference,2003.
[4]赵兴国,潘玉君,赵庆由,等.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7):1196-1201.
强化青年教师技术素养培训 根据问卷调查、访谈与深入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场观察情况看,针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5]AYRES R U,AYRES L W,WARR B.Energy,power and work in the US economy,1900—1998[J].Energy,2003,28(3):219-273.
[6]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e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7]牛彤,袁长举,牛冲槐,程丽娟.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236-240.
[8]杨振华,苏维词,赵卫权.岩溶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脱钩分析[J].经济地理,2016(10):159-165.
[9]刘惠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东部地区的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2):157-163.
[10]CLIMENT F,PARDO A.Decoupling factors on the energy-output linkage:the Spanish case[J].Energy policy,2007,35(1):522-528.
[11]王淑纳.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242-248.
[12]李晨,迟萍,邵桂兰.中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研究——基于脱钩理论与 LMDI 分解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6):233-237.
[13]史常亮,郭焱,占鹏,朱俊峰.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36-143.
[14]刘年康,汪云桥,皮天雷.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来自中国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开发研究,2012(5):60-62.
[15]郭承龙,张智光.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94-98+114.
[16]夏勇,钟茂初.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理论及 EKC 假说的关系——兼论中国地级城市的脱钩划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0):8-16.
[17]杨爱婷,宋德勇.中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测度及对低福利增长的分析——基于功能与能力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3-17.
[18]臧漫丹,诸大建,刘国平.生态福利绩效:概念、内涵及G20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118-124.
[19]OECD.Indicators to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20]苑清敏,邱静,秦聪聪.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脱钩关系及反弹效应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5):954-962.
[21]WACKERNAGEL M,ONISTO L,PATRICIA B,et al.National nature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22]何强,吕光明.福利测度方法的研究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9(7):31-36.
[23]DIETZ T,ROSA E A,YORK R.Environmentally efficient well-being:Is there a Kuznets curve[J].Applied geography,2012,32(1):21-28.
[24]王洪波.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模型的北京市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