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

2018-04-12 09:20李芳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李芳芳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设计有趣的教学形式,力求让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以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意思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的逻辑性很强,概念抽象,这些特点使得数学虽然贵为“自然科学的皇后”,但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距离感和厌恶感,再加上以往的数学课堂往往过于注重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进一步地加重了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如果一堂数学课变得“有意思”,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乐学、善学。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把风趣幽默的语言带入课堂

据调查,小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幽默风趣感来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愉快、更有趣味。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讨论“圆的画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画圆,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画圆都是先固定有针尖的一角,再旋转练习本,这时笔者故意装作十分疑惑的样子:“同学们,你们画圆时都在旋转练习本,现在我想在黑板上画个圆,谁来帮我转转黑板啊?”一阵笑声后,学生立刻意识到画圆时应旋转圆规的圆柄,从而轻松掌握了圆的画法。

又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开课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笔者手拿一张长方形纸卖关子:“我想让这张纸站起来,你们谁有这本事?”学生百般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突然有一个学生想到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形,果然就立起来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掌声。此时笔者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在这样愉悦的情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

二、让有趣的生活情境走入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有趣的生活情境,倍感亲切。因此,我们应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积极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中去。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笔者走进教室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草地上有一个木桩,木桩上拴着一头牛。笔者问:“同学们,你们放过牛吗?老师小时候放过牛,放牛的时候我们会找一块肥沃的草地,把牛拴在木桩上,任由牛去吃草,而我们几个伙伴就会跑到一旁自顾自地玩去了!”接着笔者指向黑板:“大家看,这就是我当时放的那头牛。”学生笑了,笔者接着问:“现在你们有什么数学问题要提吗?”学生带着疑惑的眼神问:“老师,这头牛能走多远啊?”“老师,这头牛能吃到草的面积又有多大啊?”机灵的孩子很快就会想到:其实牛能吃到的草的面积就是以这根绳子为半径所画圆的面积。接着,笔者顺势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有趣的生活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将自己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大背景中,又发现了无穷的乐趣。

三、将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课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正在玩装在鞋盒里的“蚕宝宝”,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灵机一动,当即抛给了学生三个问题。第一问是:“如果蚕宝宝沿着盒里的棱爬一遍,要爬多远的路?”有学生说没法直接解,要先量出长、宽、高。接着,笔者就让一位学生上来测量数据,大家很快算出了蚕宝宝爬的路程,也就是长方体12条棱长的总和。接着笔记问了第二个问题:“如果要制作这么一个鞋盒,至少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学生又是一通忙活,有的学生说:把鞋盒当作长方体,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说:不行,盖子需要包边,还要多算一些。最后笔者抛出了第三问:如果做的是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呢?当三个问题解决完时,也快下课了,突然,一位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您提的“蚕宝宝至少要爬多远的路”这个问题有“问题”,因为根本就无法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爬完,有好几条棱都要重复爬呢!对啊!笔者猛然想起“一笔画”的问题,既然会有重复,那怎样爬才是最优路线?最短又是多少呢?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问题的探究中。

本课笔者巧妙地把“学生上课玩蚕宝宝”作为学习素材纳入了教学过程中,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原本平淡的课堂闪耀灵动的光彩,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效。

四、让有趣的上课形式走进课堂

(一)玩中学,学中玩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适度的学习时间,采用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愉快思考的场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感到“数学好玩”。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笔者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如萝卜、小棒、纸板、橡皮泥等。在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后,笔者再提出要求:“同学们,你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吗?在做的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做,有的说,有的记,有的小组用萝卜切成了一个长方体,有的小组用橡皮泥捏了一个长方体,还有的小组用纸板围了一个长方体。整堂课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做长方体”的学习活动中,个个热情高涨,大家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了长方体的特征。到下课时还有几个学生紧紧拉着笔者的手,“李老师!李老师!您来看看我们做的长方体,我们还有新的发现”。整堂课,笔者创设了一个“玩”的情境,即做一个长方体,学生的思维在“玩”中得到碰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热情,并从中深刻体悟了长方体的特征。

(二)让学生给学生“上课”

著名特级教师李希贵曾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日常上课,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笔者会经常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课”,并用四句话来贯穿整个过程。第一句是教师先问:“谁来讲啊?”由此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而講台上的小老师每次分享后还要追问:“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最后台下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我的问题是……”。此时教师在哪儿呢?有时教师会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认真倾听,有时会站在讲台一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不再是呆板地倾听、机械地应答,他们会全身心投入,个个都自信且从容。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带着问题而来,常常也带着问题离开。一节课的争论、思考,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方法、技能以及反思精神。

总之,要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需要我们以生为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带来轻松和愉悦,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玩”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自主参与课堂的快乐。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