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岚
(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 宁德 352200)
特级教师沈重予认为:“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1]因此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教材中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读懂教材内容背后每一个问题的目标指向达成,从而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一定是基于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学科育人价值的确定、学生及学习任务的分析要以教材为准绳,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执教过公开课的教师一定都有这样的共识,磨课的过程其实首先是基于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多角度理解、辩论。只有真正读懂教材、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才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如《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活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该节课由两位教师呈现两种不同设计。第一位教师忽视学生对规律的探索与感悟,在上完新课后,循着教材例题只安排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的情况,教师花近半节课的时间在练习巩固这一规律。同课异构的另一位教师,把间隔排列的两种情况都在主题图中呈现,即在原主题图的基础上增加一列首尾不同颜色的间隔排列的花盆。先引导学生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特点,接着通过观察和填表,初步发现规律,接着验证规律,最后总结规律。这位教师不止于总结出规律,还用一道题:“当有99个篱笆时,会有多少根木桩呢?”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抽象思维,渗透模型思想。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合适的教学应该设置问题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2]教师不仅要备好当节课的内容,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新授课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有没有冲突。哪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会的,哪些是学生未掌握但可以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学习的,怎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会学地更容易、更轻松。
如《小数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整数知识、并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位小数的初步知识。某教师由于课前没能很好了解学情,部分学生对几个十分之一可以用分数十分之几表示没能很好掌握。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次学习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时,学生不能顺利表达,教师就可以适时补充,1米等于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是1/10米,5分米有这样的5份就是1/2米。也可理解为,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大胆发挥主导作用,而不必一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之后,在仿写0.4米如果再次明确2/5米的由来,后面的学习就水到渠成。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而是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看学生学习了多少数学知识,而是看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仅要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更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时,上课开始直接提出问题:“20个点间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学生猜的猜、画的画,通过讨论交流,决定从两个点开始研究。教师在确定学生的方法后,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研究的过程呈现出来,在画到6个点时,就有学生提出:“不能继续画了,太乱,画到20个点有必要吗?”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已得到的数据中发现规律,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每增加一个(第n)点就要多比原来多(n-1)条线段,从而得出20个点一共有1+2+3+……19=190条线段。教师并未停止教学,而是继续追问:“那如果是50个、100个、n个点呢?”学生意识到数据更大,又有规律,那就一定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从而再次进入新一轮的思辨过程,最终得出n×(n-1) ÷2这样一个公式。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解决了看似复杂的“20个点间能连成多少条线段”问题,更注重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感受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的魅力。[3]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最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简单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并概括出模型,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习题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文本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存在这样的备课误区:往往只重视对例题的深度研读,却忽略对习题内容的教学研究,仅仅把习题的作用等同于教辅类书籍的题目,随意布置学生完成,缺少用资源的眼光对习题进行深度的研究与挖掘。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课中有一道题:
(1)海豚每小时游50千米,蓝鲸的速度比海豚慢 。蓝鲸每小时游多少千米?
(2)蓝鲸每小时游35千米,海豚的速度比蓝鲸快 。海豚每小时游多少千米?
在引导学生逐步画出两道题的线段图并完整解答后,教师并没有结束该习题的教学,而是继续给出线段图(如图),让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发现两道题都是已知单位1的量,求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或少几分之几,而求这个数,都要先求出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同时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进而总结出不管是求比单位1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都是用分数乘法来解决,同时在无形之中也渗透了建模思想。这样的处理不仅仅完成对该题的教学,更是基于教师对教材充分理解并深度挖掘教材的资源。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同时,更应该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地使用教材,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
[1]沈重予,王林.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林碧珍.数学思维养成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