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明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创新发展理念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任理轩:《坚持创新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8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纵览十九大报告,可以清晰地感悟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既要强化基础研究,也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并明确提出了“五个”强国建设:即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作为推动创新重要制度保障的知识产权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之前使用的是“加强”,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强化”所蕴含的保护水平更高、力度更大。可见,党和政府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时必须深刻领会把握的。
创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期新时代的核心发展理念,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把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对创新发展理念在理解上和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的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技术领域中的活动,而未当作全局性的活动;有的把它仅仅看作一种操作性的活动,而未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有的把它仅仅看作对自然科学进步的要求,而未看作也同样是对社会科学进步的要求;有的仅仅当作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未看成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发展理念。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纠正和澄清的!
创新是人类一种求新求异、充满智慧、富于理性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发展”这一概念,但只要我们仔细翻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是极为重视“创新”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就在于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创新不仅有科学创新(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发明、工具改良等),更重要的还有制度创新(包括管理创新、生产关系变革、政治上层建筑变革等),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和教育。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的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和较量,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也是创新发展能力的竞争。创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强调,创新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是创新的主体,一切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要把人从抽象的、物的、资本的颠倒统治中,从异化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使人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7页。“任何解放都使人的世界即多种关系回归于人的自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从异化状态的解放,就是人的本性的回归,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能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都能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列宁也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注]《列宁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显然,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创新性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当今时代发展要求,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把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受小农生产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较强的反智心理,更不要说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了。即使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心理也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文革期间,否认知识和理性成了当时的时髦,“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就是其突出的表现。这种反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国长期以来在创新发展的观念和能力上远远滞后于日本、欧美等国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开始动摇和扭转了人们的这种传统意识和传统心理。党的十六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确立为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摆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至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一个重知识、重智慧、重人才、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在全国逐渐形成,由此而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40年发展变化的历程和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都与这一思想的转变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在新的时代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牢固树立和弘扬创新发展的理念,作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就是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是对知识、智慧、理性高度重视和肯定,其意义堪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思想解放相媲美。这必将推动我国以思想观念的创新引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引发一场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再到思维方式的深层次的社会大变革,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因为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社会变革中的实践创新,都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没有创新的思想理念,社会的全面进步就缺少引擎和动力,也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和创造活动,都必须在尊重知识的前提下进行,都必须以理性为指导,以逻辑为基础才能实现。随着我国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随着重学习、重知识、重理性、重智慧、重人才、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一个高扬理性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的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将会成为现实。
科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高度重视和关注科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很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里,科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创造出新知识新理念,并运用于生产实践过程,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辩证统一,因而科学创新不单单是自然科学的创新,也包括了社会科学的创新。
在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多重大理论和和实践问题不是单纯依靠自然科学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这就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去关注、探索、研究和解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念不仅支持鼓励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寄予了厚望。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包括不少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创新、创业狭隘地理解为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事,认为与己无关,自己可以置身事外。这种认识和观念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创业、创新绝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事,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事;社会发展进步不仅意味着自然科学要创新、进步,同时也要求社会科学要进步和创新来促进和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进步,比翼双飞,是党和政府的要求和期待,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回顾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协同共进的;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单科独进,二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给予支持,而社会科学的进步又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持。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发展的强劲动力。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这一社会科学的进步,打破了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解放了人的思想,从而为西方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世界多次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反过来,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发生和进行,又为社会科学的进步创造了物质条件。再如,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一社会科学上的进步,使中国人民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从而直接促进了我国近40年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可见,没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进步和没有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进步,都是不现实的,不可思议的,两者是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既是对自然科学的要求,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科学发展的期待和厚望,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的活动中不是“局外人”,而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科学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大有用武之地。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解放思想,以全面推进创新发展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并使之取得更大成效。
教育发展的灵魂在于创新。教育是人们过上创造性生活、开展创新活动,进而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创新活动的基础性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0页。。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和科学创新。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这就使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此,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但从现实看,我国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创新人才培养,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无论是大学体制机制还是治理结构管理方式方法,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状况相比,都仍然较为滞后。如何加快高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确实是深化改革的“硬骨头”。
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它将倒逼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加快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发展。特别是随着创新活动在全国范围的深入展开,社会各方面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的大学才能适应和满足这一需要,而那些在各个方面固步自封、无所作为、因循守旧的高校,由于其所供给的学生无法满足这一社会需要,必将被社会冷落甚至被淘汰。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必将刺激和倒逼加快和深化改革,其中包括治理结构的改革和育人观念的创新,放在新时代条件下生产方式转换、生产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化发展的大背景中,牢固确立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并把创新创造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一定会极大地推进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
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到“民生”这个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理念。可以说,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关注和重视民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一根红线。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和丰硕成果,始终是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幸福和关心人民疾苦这个根本目的。而民生最基本的是生存问题,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根本前提和出发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马克思关注和关心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入手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现象,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业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使工人畸形发展。”[注]《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民生问题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使工人的劳动成为“异化”的劳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自己反而却越贫穷。人只有获得了彻底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享有民生权利。因此,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要建立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唯一选择。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将现实的人和生活确立为其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存生活、关注民生,使得民生问题紧贴时代主题,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承发展的后继者们确立了为人类解放发展谋幸福宏愿奠定丰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条件下,在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都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理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努力关注和致力于我国民生的改善,力图使发展成果为社会成员所共享,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扩大开放,经济社会的高效高质发展,反腐廉政和从严治党的建设成效等,最终都要靠加强和改善民生来做出检验。党的十九大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必须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伟业。这种把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创新发展富民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是对马克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最好最明了的诠释!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过上了空前富足的生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医疗、环境、交通、就业等状况都有很大改善。虽然目前我国的民生现状仍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压力大、城市交通拥堵、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但党和政府加大力度,特别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就是着眼于更进一步地更好地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的。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都蕴含着丰富的民生伦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全民参与其中的生产方式本身,就决定着创新的成果将为“大众”“万众”所享有。具体而言,固牢创新发展,加快创新发展,有助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改善和提升民生:
一是通过创新发展增加就业,以缓解我国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从而起到保障民生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去库存、去产能”的活动,即通过严格的措施,消除多余的库存和超出国民经济需要的产能,特别是消除影响国计民生的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产能。而“去库存”“去产能”的直接结果,短时期在局部是会带来社会失业率的上升,而失业率的上升必然会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受到影响。如何既实现“去库存、去产能”的战略目的,又防止失业潮的发生,切实保障民生?这里,最理想的选择路径和应对策略就是创新发展。通过全国上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人们的自主创业就会随之增加,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创新的成功,能带动许多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的就业大幅度增加,从而抵消“去库存、去产能”产生的失业因素,甚至还能使社会总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从而使民生状况大为改观。
二是创新必然带来国民经济的大发展,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民生的改善必须以国民经济的这个“蛋糕”做大为基础。“大河有水小河满”,正是国民经济这个蛋糕做大了,每家每户分到的蛋糕就会增加,而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直接结果就是国民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国民经济这条大河的水量越来越多。所以可以断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结果就是民生的改善和国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三是通过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化,即在物质资料消耗减少和环境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山青水秀的优美的生存环境,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从而从更高层面更宽的领域上改善和提升民生。一提到“民生”,人们马上想到的是丰富的物品、殷实的家底、富裕的生活,这其实是很不完全的。物质丰富只是民生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良好的生存环境也是民生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创新则通过高科技的作用、通过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减少对硬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用大脑和智慧去创造财富,实现软资源对硬资源的替代和融合,这就极大地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和对人们生存发展环境的污染影响。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加强改善民生的实现。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防止“民生陷阱”的发生。
所以,强调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一定会为国家和民生发展探寻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全面和大幅度改善与提升民生开辟新的更大的空间;固牢弘扬和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一定会有效防止“民生陷阱”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现状,促进国家强盛强大、民族团结繁荣、人民富裕安康。
创新发展从理念到行动上最后要落实到人们的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但这种经济社会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涌流,而且还会带来人们的价值观的全面进步发展。因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必然推动着精神的进步,而精神的进步反过来又会促进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会通过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发展,将会从实践层面上进一步增强弘扬公正、自由、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创新发展的理念思维深入人心,蔚成风气。
勿庸置言,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俗会或多或少地残存在人们思想意识中,会影响着人们的创新发展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的奋斗信念,削弱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信力和说服力。所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保障。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将会激发人们的内在活力,冲破制约和影响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打破一些易于固化社会阶层现象的因素,为社会各方面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公正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弘扬打下坚实基础;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力推动,为大量社会群体进入创新者行列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美好希望,更为公正价值观、道德观的强化和传播弘扬提供了强有力的实例证据和说服力影响力。随着整个社会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创新发展,人们直面现实,脚踏实地,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引领下,通过自身艰苦劳作,大胆实践,努力奋斗,一定会在改变自身状况、实现美好前景希望的同时,带来整个社会的公正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极大提升。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理论,并把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创新发展思想理念,就是对人类社会自由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高度诠释和充分的肯定。因为“创业”“创新”的活动说到底都是人们的自由自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当事者和参与者要有宽广的视野和缜密的思维,要有灵感的瞬间爆发和对传统的大胆超越,要真正激发人们自身内在活力,即要求人们拥有高度自由精神,从而进行自主的决策,自主自为。反过来说,没有自由思想、自由精神、自主决策,所谓创新、创造根本无从谈起。当然这种自由是要建立在人们对自在自然的深刻认识领悟和内在规律的把握。可见,固牢和弘扬包含光大自由思想理念的创新发展理念意识,推进创新创造发展,一定会强化自由、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在全社会的弘扬光大。有学者认为:“从大视野考察,改革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给人以更多的自由、更少的束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注]陈剑:《改革是为了让人更自由、社会更公正》,《人民日报》,2016年2月23日,第7版。这个说法用在创新方面也同样适用。创新就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深层鼓励和大力支持,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当家作主人应享有的巨大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业创新发展要获得最终的成功,对创业和创新者来说,就必须有对自身工作的高度热爱和坚守,对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有着强烈和执着的事业之心,不知疲倦忘我工作。事实上,人们的创业创新活动往往是在事业和自身志趣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中实现和进行的,它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中的那种“拉郎配”和“一次分配定终身”。创业创新者往往选定的是最能够将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志趣相互结合的项目,有利于激励和发挥创业创新者能力所在、志趣所在、爱好所在,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创业创新的过程中充满着自发自在的喜悦之情,有使不完的劲、出不完的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创新活动中去。
由此可见,固牢和弘扬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发展,一定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爱岗敬业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极大地强化以勤奋工作为荣,以“混日子”为耻的价值观、道德观,促进全社会敬业爱岗价值观、道德观蔚成风气。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超高速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大量涌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都说明创业创新发展,将会使创业创新者自身的志趣和国家发展的大目标紧密相联,会使创业创新的报酬与创业创新者的自身努力与绩效紧密相联,会使人们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向上,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层面,会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国家和个体的共同发展,它不仅会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经济繁荣、国家强大,同时也有利于亿万中国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按照新的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最需要解决的短板就是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不强。而且创新不仅是在经济发展上,就是在社会文化、社会管理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都亟待加强,都需要加大力度,特别强化!这方面我们的创新发展严重不足,必须正视!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精神和创新发展能力正在成为国家、企业与个人发展能力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要认真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思想理念上牢固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切实把创新发展摆在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贯穿到一切工作之中,使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成为人们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如上所述,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主脉,是民族和国家强盛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践行和实现创新发展的主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艰苦斗争、创新图强,不断汇聚起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强大动力,使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初步强大,从一穷二白奔向全面小康,这已是举世瞩目的事实。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升级中勇立潮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富强、人民富裕的宏伟目标,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固牢和弘扬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并贯穿在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进程中。要时刻铭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动能就蕴藏于创新发展的理念中,蕴藏于万众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发展,坚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以不断创新的理论观念,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此,就要把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固牢在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使每个人自身的创新发展成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最主要的手段,使人们在进行创业创新活动中感受到获得幸福的喜悦,感受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体验,激发出每个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个体自身内在的创新发展的活力,为整个社会创新发展汇集更加源源不断的强有力的创新发展动力!因此,固牢和弘扬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也是实现社会发展中每个人个体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对每个个体也有非常凸显的意义。当我国亿万创业者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在使国家走向强大强盛的进程中,一定会有了丰富多彩的自身创业创新的“高峰体验”,一定会更加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国家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卓绝、努力奋斗,用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开辟出来的走向国家强盛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道路,创新发展既是以往为实现这样一个伟大梦想而付出的诸多辛劳经验教训的提炼总结,又是继往开来、面向新的时代开启新的征程进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我们沿着伟大道路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目标的重要举措。必须固牢和弘扬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要把通过创新发展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大强盛和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密切结合,把整个民族的梦想和个人的梦想紧密结合;通过每个人发奋图强,创业创新发展,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汇集更多更好的智慧和动能;通过推进创业创新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强国富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又会为每个人的个人梦想实现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条件。所以,固牢和弘扬创新发展思想理念、加快国家的强盛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十分关键重要!对每个人个人发展也是十分关键重要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促进的!
总之,创新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基于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发展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而突出强调提出的重要的崭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性发展。要认真学习领悟,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到各项社会发展事业中,贯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社会实践中,使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成为全社会的行为指南,成为工作动力之源,推动我们国家和社会走向创新型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