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职业教育的教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中职生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采用:巧设问题情境,让中职生乐于学;运用“阶梯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关注中职生心理,构建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激活课堂教学,让中职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激活课堂;创设问题情境;阶梯武教学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职教育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生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物质丰富的现代化生活,也用现代化的速度学习、生活,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掌握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他们认知层次深浅不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心理问题层次多样化,导致他们自卑感强,自暴自弃,有厌学的倾向,总之,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来职专就读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主观或客观问题,他们的入学成绩不是那么优秀,在外人的眼里属于差生。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岗位适应能力,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迫在眉睫,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个乐于”,即“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企业乐于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中职学生参与意识,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激活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中職生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突破。
1巧设问题情境。让中职生乐于学
学生乐于学,就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中感受愉悦、增强自信,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中职生参与意识,让中职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展示,想方设法使中职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回归课堂,从而才能引导中职生自主地、快乐地学习,
1.1巧设“引入”,激发中职生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先讲述了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印度国王,为了表彰大臣(即国际象棋的创始者),准备对他进行奖赏,于是国王问:“你要什么样的奖赏呢?”这位聪明的大臣答:“陛下,我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子内放上1粒麦子。在第二格子内放上2粒麦子,第三格子内放上4粒麦子,第四格子内放上8粒麦子,……,以此类推,按照后一格子内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子内放的麦粒数的2倍的规律,直到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并把这些麦粒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一听,很高兴地回答说:“没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会是怎样的结果?话一落音,底下学生就议论纷纷,大部分学生与国王一样,认为这样的奖赏很轻,于是,教师趁机设问:国王一共需要兑现多少颗麦粒给达依尔呢,再趁热打铁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样,同学们存在的疑团待解,兴致盎然,前后呼应,就能轻松地把中职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周此,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前。能恰到好处的“插入”一些活灵活现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带着疑问、迫切求解的心理,就能充分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巧设引入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但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要备课充分,能信手拈来数学典故,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前引入情境。
1.2有计划的开展小组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新教材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中职生有计划地进行小组讨论和分组竞赛。对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不但是考验老师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在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讲”学生的“听”,中职生相互协作、博采众长的良好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地说出来,经过交流,能不断地修改完善观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交流还能够锻炼口才、发现独特见解,通过讨论,不但能激发中职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培养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讲解“函数的性质”,在讲到求函数的解析式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仅有一个条件,即已知点P(1,2),请同学们再补充一个条件,使之能确定经过P点的函数解析式,教师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展开小组讨论,然后再请各组代表收集汇总:有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对数及指数函数等等,紧接着提问:只需要再几个条件,就能求经过P点的二次函数呢?让学生自编习题,从中找到求二次函数的基本方法:待定系数法(顶点式、二点式)和图像法。
当然,分几个小组讨论,也各存在着优缺点,优点主要表现在:①同学之间可以充分进行沟通:②充分体现合作学习;③学习个体状态积极主动,缺点主要表现在:时间不容易把握,或者组织不好,容易被少数同学统治,多数同学变成旁听,容易讨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导致课时任务完成不了,或者钻牛角尖等周此,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要方法正确,引导得当,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学生讨论活动。
1.3师生角色互换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中职生当中,有些个体口头表达能力较好,且胆子较大的,对某一知识接受较快,教师对之稍加点拨,让他(她)当一回“小老师”从学生的角度看,思路和看法更切合学生实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古典概率》时,教师先举了一个生活实例,然后让学生自编或自选一些古典概率的生活实例,上讲台桌出示题目并讲解如何求概率,其中有个同学是这样自编的:这次数学期中考试卷,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10小题,全是单项选择,即四选一,假如A同学做每一道题全是靠猜测的,那么他答对的可能性是多少?(四分之一)这时同学们都注意力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解过程,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展开讨论,就得到一些变式题目,让一小部分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既新奇又印象深刻,带动同学们于主动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口才训练胆量。
通过师生角色的互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发现出错在哪里,一旦发现学生思维卡壳,就能及时引导学生换种思路,从而及时调整指导方向或找到出错的根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参与感和自豪感,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1.4构建“学为所用”理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寓之于生活,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不难发现数学的应用,如上《立体几何》之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立体几何模型,比如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模型便于教学,在讲解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充分利用教室作为长方体这个活教材,进行“垂直、平行”内容的教学:在讲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时,利用正方体模型,让同学们观察空间图形,化抽象为具体:在讲解等比数列的应用题时,让学生走出校园,到银行了解分期付款问题,再结合上自己的购房代款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学为所用”的快乐和感悟,从而构建“生活问题=数学问题”学習数学模式,逐步培养中职生专业与数学知识相契合的意识。
2运用“阶梯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所谓“阶梯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后,按“阶梯式”分布设置教学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按照要求拾级而上,不断取得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阶梯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职数学教材比普高教材相对简单容易,中职生特点是:认知层次深浅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应用”时,给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了三种不同习题:第一层直接运用公式一步到位:第二层稍有点难度需拐个弯:第三层难度较大,需要二步或二步骤以上,且计算量稍大的题目,三种层次难度层层递进,适合中职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特点。既能照顾到认知程度较差的学生,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又能照顾到认知程度较好的学生,避免其“吃不饱”。
3关注中职生心理。构建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已处于转型期,师生关系间除了情感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还存在着法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三尺”讲台上,还应该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和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流畅,2012年,作为机械班数学科老师,高三时,有一学生刚从普高转到职专,发现他每次周考,小题做得很好,大题却一片空白,起先误以为他作弊批评了他,后来经过深入了解,知道他升入高中后才开始厌学,混日子过了二年,现在醒悟过来,才想认真学习,虽然高中知识丢失很多,但是初中数学基础不错。且头脑聪明,针对他的这种状况,作为教师专门为他量身定制了短期、中期、长期三种不同的学习计划,并由老师、同学再加上他自己共同监督完成计划,一年后,他参加高职单招高考数学考试,不负众望取得可喜的成绩,几年过去了,师生仍是保持着良好的亦师亦友关系。
4结论
总而言之,要上好中职数学课,如何把中职生吸引到课堂来,进入“学习”角色,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中职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关键在于怎么巧设“引入情境”,激发中职生的求知欲望,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以及师生角色的相互转换,面向生活学为所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同时,也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数学专业素质,能正确解读中职数学教学大纲,恰当地处理中职教材,关注中职生思想心理活动动态,和谐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从而使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