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大自然的馈赠。从树上的叶子到嘴里的饮品,人类将这种植物升华到品茗的高度。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发酵)程度的不同,中国茶类可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如图1)
我国是产茶叶大国,其中普洱茶、安化黑茶等发酵茶是我国的特种茶,这些茶叶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尤其是普洱茶,随着持续发酵甚至有一种独特的“发霉气味”。
因此,传言“发酵茶发霉致癌”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趋势。2012年,自称是“人体工程学教授”的李建军称“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2017年,方舟子在《科学世界》发文称“普洱茶致癌”。
尽管多个专家、机构、协会等纷纷辟谣“茶叶致癌不成立”,可是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仍半信不疑,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茶叶黄曲霉毒素污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最近,《消费者报道》联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260份发酵茶的检验数据证实发酵茶黄曲霉毒素B1是否有致癌风险。
结果是:
260份发酵茶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为1.15%,检出值范围为0.26μg / kg~0.56μg / kg。
结论是:
该检出率在普洱茶中检出率极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普洱茶是安全的,不具有致癌风险。
确定样本量:样本量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计算。参考2014年的广州市荔湾区普洱茶AFB1检出率5.7%,计算出最小样本量为82份。考虑到非完全随机抽样的因素,对样本量进行3倍扩容,初步确定总样本量为246份。
根据GB / T 30766-2014《茶叶分类》、国内茶叶产量比例,选择发酵茶类的黑茶、红茶、乌龙茶为采集样品类别,并适当加大广东省消费量大的普洱茶等黑茶的样品比例,计划按黑茶:红茶:乌龙茶=3: 1:1的比例采集样品,从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4个片区选取9个城市,最终购入样品260份。(如图2)
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出限为0.03μg / kg。
茶叶消费量数据来自201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如图3)
1.发酵茶中AFB1污染现状
在全省9地市共采集黑茶、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叶样品260份,其中只有3份样品检出AFB1,总体检出率为1.15%(3/260),检出值低,检出值范围为0.26 μg / kg ~ 0.56 μg / kg。
此3份检出AFB1的样品均为黑茶,其余包括红茶、乌龙茶均未检出AFB1。值得注意的是,检出AFB1的3份黑茶样品为普洱茶。(如图4)
根据不同类别普洱茶中AFB1的检出情况,本刊将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样本共同点归结如下:年份<10年、价格低于百元每斤的普洱熟茶(饼/包)。(如图5)
201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共获得3537名调查对象的食物频率问卷数据。结果显示,广东省总人群每日的平均消费量为4.09g,茶叶消费人群的每日平均消费量为11.41g;男性总人群的消费量高于女性。
方法1.暴露限值法: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曾于第31、46、49、56、68次会议上对黄曲霉毒素先后进行了5次评估,由于黄曲霉毒素在任何暴露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并未设定其健康指导值而是采用暴露限值法(MOE)进行风险评价。MOE值越小,表明有害物质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越高。(如图6)
若以本研究的茶叶中AFB1含量最大值计,MOE值分别为29700(女性人群)、10600(茶叶消费人群)。所有组别的MOE值均> 10000,按EFSA推荐的MOE结果判定依据,认为风险很低。
方法2.数学模型法:
参考JECFA 第49会议提出的数学模型法来估计通过茶叶摄入AFB1引发肝癌的危害程度,通过对茶叶AFB1暴露量的计算,可以估算出广东居民通过摄入污染AFB1的茶叶的安全风险。(估计肝癌风险的方法)
以我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1.1%计算,我省各组人群由于茶葉AFB1的膳食暴露引发肝癌的风险为0.0000109~0.000674例/10万人,远远小于我国目前24.6例/10万人的肝癌发病率,表明目前茶叶中的AFB 1对我省居民产生的健康风险低。
结论:两种方法科学评估得出普洱熟茶对广东省居民健康风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