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 准确定位 科学施教

2018-04-10 02:58刘金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中学语文

刘金玉

摘要:在使用部编语文教材过程中,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要用好部编教材,必须切实做到准确定位——部编教材是中国教材、国家教材、国标教材,把握内涵——把握教材各系统之间的意义、内涵、特点、关联、价值,科学施教——在充分、正确理解和把握部编教材核心思想的基础之上,尊重教材,服从教材,依据教材,扎实、有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部编教材;中学语文;有效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94-05

部编语文教材被众多学校使用半年以来,虽然教师们接受了诸多的培训,但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对部编教材认识的不足,导致一些学校“穿新鞋,走老路”,使部编教材的使用不完全尽如人意。

如何让部编教材的使用富有实效呢?

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正确理解、把握部编教材出版的意义与价值——部编教材是国家教材(非地方性教材,非校本教材),部编教材是中国教材(非西方教材,非国际教材),部编教材是国标教材(非知识教材,非分数教材)。在具体应用时,必须切实把握教材内涵,理解教材各系统内涵、特点、意义、关联;尊重教材,服从教材,依据教材,扎实、有序且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教好教材中所规定的系统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切实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掌握好,发展好,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师性、班情、生情出发,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让学生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单元导语”的处理策略

“单元导语”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语文提出的基本要求,自然也是对教师教学本单元语文的基本要求。“单元导语”分为两个部分(即所谓的“双线结构”):一是主题思想的概括(人文思想);二是语文能力点的呈现(语文要素)。这就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属性。

备课时,教师必须以单元为单位,实施单元教学;必须充分吃透“单元导语”这两部分的内容实质,并切实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渗透,充分体现,有机选择,贯穿始终。

【例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导语”第一部分主要是这一单元的人文思想的要求,第二部分主要是语文要素的要求,包括四点:1.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4.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所以,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有以下几个:

1.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描绘手法,感受抒发情感;2.有感情朗诵课文,想象描绘情景,领略景物之美;3.学习重音停连,感受声韵之美,体会修辞效果。这三个目标不只是《春》这一课的目标,而是第一单元所有课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换言之,这三个目标是第一单元的共性目标,在讲《春》时,必须首先完成这三个任务,再对《春》之个性问题进行解决。自然,其它课文亦然。

二、“预习”栏目的处理策略

“单元导语”是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预习”却是学习“教读课文”的导语,也是正式进入本课之前编者对课文的一些精要评价,同时,也根据本课的一些特点,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学习思考题,从而为正式学习该课奠定基础,埋下伏笔。对于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自然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如果“预习”中有一些需要课前搜集、整理、实践的内容,或需要提前读书之类的活动,教师应该在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这些“预习”内容;如果“预习”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与课文内容有关,无需实践操作,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则应该将之放于课堂上让学生完成。绝大多数教读课文的学习都应该如此。

【例2】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教读课文)“预习”(文字略)

学生已经学过了好多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学生留下了各自的印象。这些内容根本就无需在课前作准备,应该放在课堂上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让课堂真实、紧张、高效起来。

至于朗读课文,更应该在课堂进行,让学习看得见,将看不见的朗读训练变得切实起来,更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真实而有效的检查,同时,也紧密地扣住了“单元导语”的要求。

三、“教读课文课后作业”的处理策略

部编教材“教读课文课后作业”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思考探究”——这是对文本的总体感知、自我探究以及重点难题的思考题;二是“积累拓展”——这是语法、修辞、语言的积累与剖析,是读书方法的学习、积累与应用;三是“读读写写”——既提供优美的书法作品,更让学生知道应准确书写,积累常用的词语。

课后作业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它是编者心血的结晶,是编者对学生提出的学习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应该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些内容既体现了本单元的共性内容,也体现了本课的特色内容,与“单元导语”相呼应,也与“预习”栏目内容相呼应。

在具体应用时,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的重点题、课堂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即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些编者经过反复编写的课后作业进行全面积极而认真的思考与解决,既会真解其题目,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

在具体应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改编,但其主要内容不可改变或删除;不一定在一课时中完成,也可以将之分散于各课进行解决;也可不按照编者之序进行解决,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在具体应用时,还必须讲究应用之“序”:一般而言,“思考探究”放于初读课文中解决,“积累拓展”放于精读课文中解决,“读读写写”放于课文结束时解决(如果数量少,常如此;如果数量多,则可以放于课后解决;亦可放于学习文章时解决——讲解到某个字词时)。

【例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教读课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文字略)

《春》这一课“思考探究”重点在整体感知。施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原封不动地完成这些题目。做这些题目的目的,一是知其然,知其答案;二是知其所以然,知其答案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春》这一课“积累拓展”重点是课文具体内容的分析,是精读理解部分,这一部分与“单元导语”内容中“语文要素”紧密相关——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所以,这部分一定要更为重视,这是编者利用《春》这篇文章试图达到的一个基本性的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进行想象并说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必须真正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因此课较长,可以将部分内容放于课外背诵),真正让学生“找”“标”“小组内读”“互相评价”,从而真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重音”“停连”,能读出“重音”和“停连”,将单元目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为后面课文和后面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虚晃一枪,一笔带过,似有却无。

《春》这一课“读读写写”中,编者将课文中的重要字词罗列出来,一是要会读,二是要会写,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三是要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词。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运用三种方法学习。

一是随文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以便学生在自学时随时查阅,抄录,记住,理解、积累(一般不超过10个)。

二是集中学习——对于“读读写写”中字词特别多的情况(超过10个),学生在课堂上,正式学习课文前,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中学习、理解。

三是补充学习——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读读写写”中未能关注到的一些字词,进行补充学习、理解、应用、积累。

《春》这一课,最好采取集中学习,因為其“读读写写”超过了10个词,且这些词很多是新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花时间让学生学会。

四、“课文补白”的处理策略

部编教材的一个创新,是在课文后面增加了“补白”。

何谓“补白”?是为了配合语文学习,将一些语法、修辞方法、文学常识等以补充的形式出现在课文后。目的是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从而让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够做到“一课一得”。

“补白”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有层次性、有重点的,是对相关内容的一种补充,也是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补白”不限于一课、一个单元,而是编者有意地将相关知识有序地补充在课文之后。“补白”是隐性的系统,非显性的系统。

那么,如何开展“补白”教学呢?

1.可以单独教、用,如果内容很多,又有时间的情况下。

2.可以课后让学生学、用,如果比较简单,内容也比较少。

3.可以穿插在课文中学,结合课后练习题。

像《春》这一课后的补白,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理解“积累拓展”,让学生学、用。但“补白”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应避免过度的操练,适可而止。

五、“三位一体”阅读课的处理策略

这次部编教材的最大创新是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一直以来,读名著,读课外书,常是一种口号,并没有落到实处。在部编教材中,不仅有课外阅读书目,而且有课外阅读方法。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都各有方法指导,以激发兴趣,增强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目标。

部编教材不仅强调了读名著、课外读书,还将课内传统的“精读”课文改为“教读”课文,将“略读”课文改为“自读”课文。这样修改,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根本原因与目的的。

如此,部编教材就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一)教读课的教学

教读课是语文教学涉及最多的课型,它主要承担着语文教材中“讲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教会学生“读、写、听、说”。在教学过程中,教读课更加重视教师的引导、示范,以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下,通过主动性的发挥,完成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由零散到系统的上升与转换。

教读课通过课本提供的“精读课文”的精密讲析,为学生今后的举一反三做铺垫,找到处理同类文章的思路与突破口,获得处理同类文章的方法与技巧。

在教读课文时,教什么最为重要。这就是方向性的问题。每一节语文课堂都应该有准确的教学目标。那么,目标从哪里来呢?

教师应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编《语文》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中进行研究、筛选确定,确定出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目标、听说读写的能力目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目标。

当整体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必须根据课时安排,将之分解到各个课时中去。即必须确定好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的方向明确之后,下面就必须考虑如何教的问题,即教学的方法问题。

应以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教学理念为依据,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让语文教学“归正”“守正”“求正”。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预习”和“学习目标”,开展课文相关内容的学习;接着教师在学生已学的基础之上,就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与研究;最后,教师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的基础之上,就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测、迁移、拓展与应用。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一定要将课后练习题贯穿于其中,不仅做题,更要研题,探题,提升语文学习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自读课的教学

自读课是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的课。自读课更注重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独立操作、自由体验,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阅读实践中,使知识内化为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自读课文通常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课文,二是旁批及问题,三是课后练习。

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作用不同,在处理的时候,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具体做法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单元导语”主要目标和“教读课”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确定自读课文的学习目标——通过自读,能够“迁移”理解、应用教读课文中所学到的语文方法,从而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的内涵。

2.教师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结合教读课文所学,学生自我对课文进行理解:一是正确回答旁批问题,二是解决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三是解决自定的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四是完成“读读写写”中的字词的书写、理解、应用。

3.同学之间对有疑问的相关问题共同研究,形成共识,如有特别难的,则请教教师,由教师引导解决。

(三)课外名著阅读课的教学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是部编教材的一个特点。这便有了“课外名著阅读课”。这种课,非“赏析”内容、思想、内涵为主,而是注重“一书一法”,即每次名著选读课,都是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进行阅读,即重在学习阅读的方法。这是与传统名著教学的根本性区别。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课程标准倡导读整本的书,部编教材将之落到了实处,“读整本的书”,也就成为部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课外阅读内容很多,仅初一上学期就有六篇之多,怎么教?采取“1+x”的方法,即学习了一篇教读课文后,让学生用相关的方法读课本中推荐的必读书目、名著若干篇。用科学的方法来读书,将语文阅读技能——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等,加以落实与应用。这是现代人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那么,如何具体进行课外名著阅读课的教学呢?

1.严格按照教材要求有序地来教、做、学。

2.重点将阅读方法落到实处,重点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重点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与应用。学生将阅读方法在课堂中,反复尝试与应用,最终在课堂上形成初步的能力,课后能够用此方法进行迁移和应用,形成最终的能力。

3.在书本内容基本落实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相关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果时间不够,则不进行。

4.在书本名著学完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其他的名著,将书本中基本的名著读完、学完才是首要的。

5.因为时间关系,以及学生个体原因、家庭原因,要让学生真正读透名著那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名著阅读要求必须体现三个层面:一是必读名著,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读书(学校提供读书时间,纳入课表、语文课外作业以读书为主);二是选择性阅读名著,让学生从中有选择地读书(七年级上学期四本选读名著,可让学生选择两本读);三是完全自主性阅读名著,让学生自我选择,但需由教师适当引导。

6.对于三类阅读名著,均需要积累,而非仅是读了,读过,特别是必读名著,要能够深入掌握主要内容、主要特色、主旨思想、相关评价、精彩篇段的理解等。

六、习作课的处理策略

与名著阅读出发点一样,部编教材中的习作栏目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与学的顺序,让教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也避免了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习作课如何具体教学呢?

总的要求是:根据编排要求,进行有序训练,切忌进行没有重点、要点的训练,训练中做到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先做—后評—二次训练。

先做: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审题、解题,再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写作(后面常有几道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全班统一,但教师不作任何的作前指导,让学生像考试一样进行作文训练)。

后评:教师从学生作文中选择一、二、三类若干篇作文,引导学生对照此次作文要求、重点以及所学范文进行“兵教兵”式的评析,找到自身问题,学习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二次训练:学生对教师引导下同学们提出的评讲意见进行自我修正,重新写作,符合作文要求者,自我进行升格练习,从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

认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实践才是有效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主动适应,在大的框架基础之上,大胆使用,大胆尝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从而不断地丰富、完善部编教材,使其有更大更好的推广价值和使用意义,发挥其更大的育人功能,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精神与语文素养实现大的突破,得到更好的发展。

Teaching Strategy for Department-Compiled Chinese Textbooks

LIU Jin-yu

(Taixing Yangsi Middle School, Taixing 225400, China)

Abstract: In using department-compiled Chinese textbooks, some schools still walk on the old road although they wear new shoes, meaning that they use new textbooks but they still use the old teaching method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department-compiled textbooks, teachers must pinpoint the position of textbooks, which are the textbooks of China, nation and national standards; teachers must grasp the connotation, including the significance, connotation, features, connections, and values; and teachers must scientifically use the textbooks, indicating that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ful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core ideas, must respect, obey and rely on the textbooks, and make solid and orderly and creative use of the textbooks.

Key words: department-compiled textbook; middle school Chinese; effective strategy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