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红
摘要:教师在思品课堂中充分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形式适时地渗透辩证思想,不仅符合思品学科教学建设的需求、体现教材本身设置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领略辩证思想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将辩证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品教学;辩证思想;全面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91-03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认为要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就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辩证思想。
一、渗透辩证思想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如果不懂得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和处理事情,在实际生活中就很容易陷入形而上(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或者单凭直觉来判断事物)的误区。思品课堂适时地渗透辩证思想,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揭示过青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他认为,“学生在中学时期应该而且能够掌握辩证思维的一系列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去解释、说明或者独立地研究任何一种事实、现象和事件。”初中生已具备了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诱惑,承受着一些压力和挫折。少数青少年因为家庭矛盾、学习压力等问题而选择轻生,因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产生极端思想伤害他人,因为无法抵制诱惑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全面而理性的思考,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无疑会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符合思品学科教学建设的需求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文素质。近几年,南京市初中思品学科也一直在探索学科能力显性化培养的策略,除了提出培养阅读、分析、演绎、归纳等一些共性的能力,还强调培养凸显思品学科的能力,如辩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等。辩证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思品课堂渗透辩证思维是一项基础工程。
3.体现教材本身设置的内在要求
思想品德教材打破了旧教材过分注重思想理论的呆板传教,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呈现方式更加多彩灵活,内容更为丰富新颖,编排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虽然没有太多的理论传授,但我认为这样恰恰给了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的和空间。教材呈现的事例、活动探究等提出的问题都是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去思考的带有辩证色彩的话题,比如:七年级教材中在挫折教学内容中提出了“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八年级教材中谈世界文化,提出了“全球化就是标准化吗”;九年级谈集体责任感时提出了“人多一定力量大吗”……不管是书中正文部分还是探究部分,都会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教师需要适时补充、渗透科学思维——辩证地看问题。
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思想呢?笔者以如何渗透辩证思想中全面的观点为例,来阐述一些具体的做法。
二、渗透辩证思想的策略
1.解读教材,选择适合的内容渗透
在初中思品教材中,有很多能体现全面观点的内容:七年级的“青春期心理矛盾(处理好了,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处理不好,是我们发展的阻力)”“正确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又要看到自己的内在;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促进或者抑制人的行动)”“挫折和逆境(面对挫折,三种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诱惑(有领奖台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等内容,无不体现了要全面(一分为二、多角度)地看问题。八年级、九年级教材中也是如此,如“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认识逆反心理”“如何看待网络”“正确认识宽容、诚信”“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基本国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哪些方面的建设”“应对考试压力”……
2.循序渐进,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方式进行渗透
教育学、心理学指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能适时地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传授新知识,又能以发展的眼光循序渐渐地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1)初一起始阶段:在趣味活动中渗透辩证观点
针对初一新生的特点,可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什么是全面的观点。例如,在初一第一堂课,我只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件事:自我介绍。有的学生憋红了脸,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后就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很尴尬;有的学生能说一两句,表述的也干巴巴的;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提到自己的爱好、座右铭、理想等,能说上好几句……我问了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对谁的自我介绍印象比较深啊?同学们说出的名字都是那些能够“说上好几句话”的学生。这个时候,我跟同學们卖起了关子:为什么他们的介绍让你们印象深刻呢?你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别人对你的自我介绍印象深刻呢?同学们好奇地看着我,期待我能告诉他们一个制胜法宝。看到他们的神情,我觉得目的达到了,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多角度”。看着这个新名词,学生们求知的眼神望着我,我开始向他们“推销”起了多角度的好处:自我介绍时,要想别人对你印象深刻,你就要向别人详细展示你自己。比如,你的外貌、性格、爱好、理想……都可以介绍,这样,你介绍的方面越多,别人越能了解你——所以,从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也就是学会了多角度地介绍自己。听了我的话,同学们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说”了起来。这堂课既让学生们感到了有趣,也成功地“推销”了一个知识:多角度。
为了让初一学生初步了解什么叫“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我还经常设置设计一些游戏。例如“说反话”:我告诉学生,你们相信吗,你们说出任何一个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我都能说出它的不好或者好来。同学们跃跃欲试,企图“打倒我”。他们说:“玩游戏”,我回答:“适当地玩游戏,可以放松心情;玩得太多了,就会对身心造成伤害”;他们说:“考试没考好”,我回答:“这次没考好,至少可以检查自己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下次注意了,就可能考好了”……这样的游戏让学生乐此不疲。我趁热打铁,又跟他们讲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在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故事中,孩子们了解没有绝对的事情,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初二承上启下阶段:在辩论中培养辩证思维
经过一年的学习,初二学生已经了解并能一定程度地掌握全面的观点,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渗透,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课堂上,我们曾经探讨过“初中生喜欢一个人要不要表白出来”“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实人是否会吃亏”等话题。不一定非得是正式的辩论会,可以就某个话题的某个方面作即兴的辩论。一场小小的辩论,既能让学生初步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辩论时也不得不多角度地旁征博引。
(3)初三逐渐成熟阶段:围绕主题,深度思考、分析
在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一知识指导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三年级的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注意收集时事新闻,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社会事件。针对2011年3月的一场由日本地震引起的中国“盐荒事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发生这样的事情,日本地震只是个导火索,深层次原因还有人们科学知识的欠缺以、商家的哄抬物价等。对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原因,学生意识到需要多方面地努力。比如,从个人角度来说,要积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坚决制裁违法犯罪行为;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社会角度来说,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和宣传作用……学生为自己能够用全面的观点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而感到自豪。这样的思维和能力有利于他们今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辩证思想的渗透也不应该遵循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辩证思想渗透到课堂内外。
作為教师,我们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需要敏锐灵活地以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教材内容、课堂生成等作为渗透辩证思想的载体,以小组合作、主题探究、师生对话等作为渗透辩证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领略辩证思想的魅力,从而自觉地将辩证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Dialectical Though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ANG Xin-hong
(Xincheng Junior Middle School, Nanjing 210019,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fully interpre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moral education and select proper teaching contents. Also, teachers should adopt progress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e dialectical thought into moral educ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not only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embodie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teaching materials, but also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feel the attractions of dialectical thought, so that they can consciously internalize dialectical thought into their own consciousness, form their positive outlooks on life and values, and guide their own practice.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dialectical thought; all-round view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