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与健康素养的内涵探讨

2018-04-10 06:12:26□成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内涵概念文献

□成 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在追求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健康问题。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的重要基本素养便是信息素养与健康素养。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始终处于社会文化构建的金字塔尖。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谈教育,肯定离不开信息素养,健康素养这些基本的素质培养话题,然而,这两个概念也是舶来词,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表述有很多,比如信息能力(Information conpetency)、信息阅读能力(Information-literate)、独立学习者(Independent learners),还有一个经典表述:“Information literacy=learn how to learn”。而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作为与健康产出相关的变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国际研究者与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梳理对比以上两个重要概念,即信息素养与健康素养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构建,期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1 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早在1974年,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就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现在了公众视野里。那一年,美国学校的健康教育标准首次出现健康素养这样的用词(Simords,1974),同年,在美国国家情报科学委员会的信息产业协会报告中也首次使用了信息素养一词。(Zwrkowski,1974)[1]。我国的张士靖教授利用可视化软件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挖掘,她指出在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基础上,健康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新近的研究热点,并认为健康信息素养是由信息素养概念演进到健康素养概念之后,在卫生与健康领域应用的又一崭新观点。[2]所以,对于信息素养与健康素养的内涵对比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理清二者的内涵与关系,才能为后续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可信度较高的理论依据。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wrkowski就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一种技能。”[3]从那时起,各国专家和学者围绕这一概念不断深入研究,时至今日已有四十多年。在这些年里,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从文献计量学的领域出发,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从不同视角,呈现出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及热点聚类分析。然而,由于作者选用的统计软件不同、截选时间段不同等,所以得出的量化结论也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明显看出,国内外在信息素养研究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国外相关热点分析文献指出,信息素养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9年;1979—1997年为信息素养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量十分有限;1997—2001年为逐步上升阶段,发文量显著增加;从2001年开始呈现迅猛增长态势。[3]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信息素养早在1974年就出现了,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理论沉淀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如今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呈现多学科特点,内容丰富,分支较多,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学和医学等领域均有涉足。目前,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成果较多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健康素养、健康教育等。这也充分说明信息素养研究不再局限于通用层次,已向专业层次拓展。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显示,我国最早的信息素养研究文献出现在1980年,但相关性不大。其中2000年以前文献累计11篇,数量稀少。学者朱莉将数据从2000年开始选取截至2016年6月1日,统计出我国信息素养发文量变化趋势:2000—2006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07—2011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12—2016年为平稳发展阶段。经过软件分析,作者指出国内信息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主题,即高校图书馆服务与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及模式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热点方向包括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数字素养与媒介素养、弱势群体信息素养等。整体而言,国内信息素养研究学术合作少,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学者群体,处于“小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4]

总之,信息素养研究随着科技进步与民众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尽管与国外的前沿领域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略微晚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实践应用,因为引入的概念和理论只有“本土化”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1.2 健康素养的概念与发展

尽管健康素养与信息素养出现的年份相同,但二者的发展却不尽相同。有统计文献指出,研究健康素养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85年,由此可见,其起步比较晚。而且在21世纪之前相关研究文献一直较少,这说明健康素养研究初期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其文献量才开始逐年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国际上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截至2010年4月16日,PubMed检索出的健康素养相关文献有1029篇,分布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没有发展中国家。[5]与已经开始深入健康素养领域研究的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国际上对于健康素养的定义尚未定论,较为有影响力的表述出自于1995年的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美国国家医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更愿意使用美国国家图书馆和WHO的定义。分别表述如下:“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的决策能力”和“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6]

纵观健康素养的发展,笔者认为,虽然健康素养研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研究领域比较宽泛,属于交叉学科范畴。我国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健康素养的定义、内涵的理解及应用仍然停留在翻译、引用层面。所以,笔者认为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理论时,更应该注重概念内涵的理解应用,加强学者间的交流合作,在实践运用中依据国情实际,稳步推进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举措。

2 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内涵比较分析

2.1 对比文献选取方法

本文主旨是以定量分析结果为基础,借鉴简化修改版Morse(1995)概念对比方法,对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内涵进行对比。运用“快速剪影”方法对文献进行评估,此方法分为以下四步:1.确定好对每个概念公认的定义表述;2.确定和评估引用这些定义分析的文章;3.选择三篇引用这些定义分析的文章,探明这些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依赖此分析写了这些文章;4.公认的定义表述及被选文章,被用来作为这次初步概念对比的基础。[1]

首先,笔者对中国知网2017年5月3日之前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对于主题为“信息素养内涵”和“健康素养内涵”的文献进行筛选,由于健康素养方面的文献数量稀少,所以扩大到全部期刊文库中检索,对各自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进行分析和梳理,采用如上概念对比法选出六篇(每个概念三篇)文献,如表1所示,随后进行更深入地比较分析。

表1 甄选出的文献及被引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如表1所示,笔者选出的对比文献与我国部分学者定量分析出的结论比较一致。比如,关于信息素养的三篇文献出自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图书馆论坛》,这两种期刊在2000——2016年间的信息素养研究载文量全国排名前十。而国内健康素养方面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文献被引次数明显低于信息素养文献的被引次数,核心期刊论文只有一篇,这也是符合实情的。

2.2 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内涵比较分析

内涵是对概念的深化,是对定义进一步的理解和探究。以前述六篇文献为基础,笔者将两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要素)置于同一表中以便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素养与健康素养内涵对照表

在有关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中,学者张亚莉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准确地确立信息问题;能够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能够有效地分析与综合利用信息,产生新的观点、计划和作品,并通过各种表达形式(如写作、多媒体网页)与他人交流信息成果;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 遵守公德和法律(合理合法地获取、使用和交流信息)。[7]其中,学者郭朝明指出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时代人类重要的生存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人类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8]而陈维维等人进一步将信息能力的内涵划分为三个层次。他们认为信息能力的基础性要求需满足熟练使用网络资源,掌握交流、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自我满足性信息能力需要达到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水平;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性要求需具备创新能力,即信息的分析、加工、评价等设计、开发新信息系统的能力。[9]

笔者认为,强调信息能力重要并不代表信息知识和非认知因素(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需求等等)就无足轻重。在以上的论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知识作为基本前提是不可或缺的,对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信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信息能力也制约着对相关知识的获取与习得;而非认知/智力因素如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决定着信息能力作用的方向,且信息能力对其存在反作用力。

由于我国在健康素养领域中的研究并没有像信息素养那样成熟和完善,所以如表1所示,三篇文献作者的观点各有不同。孔燕等人从健康素养操作性内涵确定其三个要素即: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技能[10];江洁等人则认为除了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外,还应包括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和健康背景[6],笔者认为这里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意识可以合并;学者祖光怀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角度去分析挖掘相关概念与内涵,具有“本土化”特色,他指出健康知识/技能是基础,健康观是核心,保护方法是表现[11]。笔者认为此处的健康观与健康理念或健康意识等同,保护方法类似于健康行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健康素养内涵主要应该包括:健康知识/信息、健康意识/理念、健康技能、健康行为和健康背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比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内涵,就目前我国的主要观点来看,笔者认为两种素养的共同点都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与社会背景、道德法律等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促进,也互相制约。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素养强调信息技能为核心,而健康素养则侧重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表现。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但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彼此交叉,互为补充,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科之间互相联合,共享共建,如果割裂开这两个概念进行后续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肯定会顾此失彼,有失全面的。同样地,今后在高校的素质培养培训中,信息素养与健康素养应该并重考虑,融合交叉,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Jane Lawless, Coleen E. Toronto and Gail L. Grammatica. Health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 concept comparison[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6,44(2):144-162.

[2]张士靖,杜健等. 信息素养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01-106.

[3]周志超,张士靖. 国外信息素养领域研究热点分析——从信息素养到健康素养[J].情报杂志,2012(9):147-151.

[4]朱莉,霍明奎等.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情报,2016(11):162-169

[5]张士靖,郭海红等. 国际健康素养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4(4):36-41.

[6]江洁,杨金侠. 健康素养内涵模型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646-648.

[7]张亚莉. 信息素养内涵的建构[J].图书馆论坛,2005(10):53-55.

[8]郭朝明. 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9]陈维维,李艺.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0]孔燕,沈菲飞. 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17-19.

[11]祖光怀. 中国公民基本健康素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J].安徽预防医学,2009,15(1):73-75.

猜你喜欢
内涵概念文献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