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滨 乔龙佳 _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 “学院制”课程教师博物馆课程开发实训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史家小学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让更多学生受益,学校将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学院制”课程向全区辐射。为了解决优质课程师资储备不足的问题,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课程,史家小学在东城区青少年学院的支持下,承接了东城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课程的师资培训项目,这种打破学校边界的课程供给模式,是东城区积极落实均衡教育,构建教育共同体的具体措施。这样的课程供给形式,创新了教研模式,促进了教育公平,更为学校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软化学科边缘,多维度诠释学习主题,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教师队伍。常规的教研模式都是以学科为划分标准的,即相同学科的教师汇聚在一起进行教学研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则打破了学科边界,以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为切入点展开跨越学科的教学研讨。教师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却因不同的学科背景而走向不同的增长点。这让教师开阔了视野与思维,让多学科的知识得以融合,让教师能够立足于事物的整体进行全面的思考。
教师是促进教育改革,落实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让更多的教师率先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因此,作为基地校的史家小学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统筹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将已经成熟的、倾心打造的博物馆师资培训课程提供给所有受训教师。课程包括:以博物馆参观学习、文物古迹实地考察、考古现场观摩为主的“博览”课;以教师动手体验、实践操作为特色的“博技”课;以专家学者讲座、讲解为主的“博闻”课;以提升教师表达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领袖型教师为主的“博论”课。“四博”课程,以看、听、做、写、说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势,让教师率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青少年学院以基地校为引领,以优质课程推进为抓手的创新举措,不仅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更为基地校提供了更高、更广的发展平台。同时,也让基地校能够以更加系统、规范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更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