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界中有“欧化语法现象”这样一个提法,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有了一定积累。那么,汉语的哪些语法是属于欧化语法呢?贺阳对欧化语法的定义是: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特别是在英语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欧化语法现象既指汉语在印欧语言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汉语中罕用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1]。
再借贺阳列出的具体欧化语法现象进行说明。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可位于动词前面修饰动词,但构成的结构是动词性的,其中的名词性修饰成分充当的是状语[1]。但现代汉语中则出现了大量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直接修饰谓词而构成的NV定中结构,如“空气(N)污染(V)”、“企业(N)管理(V)”、“文化(N)交流(V)”。虽然NV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也出现过,但并不常用。贺阳认为NV结构是在五四前后受到了英语等印欧语言行为名词用法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汉外翻译而得以迅速发展的[1]。
作为一名日语学习者,看到此说法不禁会产生疑问。贺阳列举的NV结构实例,“空气污染”、“企业管理”、“文化交流”在日语中都存在同形结构,「空気(大気)汚染」、「企業管理」、「文化交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得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日语借词通过翻译等途径进入汉语,在此过程中,不可排除此类NV结构的短语也有进入汉语的可能性。那么汉语中NV结构的兴起和发展是否能确定为是受英语影响而没有受到日语影响呢?把这种语法现象归类于欧化语法现象是否缺乏妥当性呢?
对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最早从王力[2]开始,之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3]也提到了五四以来有些新兴语法现象是受到了外来影响。对于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就告一段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有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贺阳。无论是王力还是贺阳都是属于支持欧化语法现象的一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并不赞成“欧化语法现象”这一提法,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现象并非是照搬印欧语言而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崔山佳,他对贺阳提出的大部分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反驳,认为“欧化语法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语法现象,但是也确实存在着“扩大化”的倾向[4]。综合“欧化语法现象”两个派别的观点,总体上他们都是承认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只是在影响的大小、程度上有分歧。
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是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言间接接触所引起的。贺阳指出,仅就“五四”之前的汉语与印欧语言的接触而言,有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译介、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1]。他对第三次接触“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给出的说明是:从19世纪70年代始,清政府开始向西欧派遣留学生,待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之后,他们所从事的重要事业之一就是通过翻译将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文学引入中国,并在1890年到1919年期间,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继翻译佛经以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1]
在他的叙述中,完全忽略了清末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事实。实藤惠秀对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从1896年到1937年,中国派遣了大量学生到日本留学,这些留学生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籍,涉及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据实藤惠秀编的《汉译日文书目录》中列出的单行本,就有2602种,杂志上登载的文章、证据不够充分的译作都不包含在内。实藤惠秀对1901年至1904年出版的译著进行了统计,其中日语书就占了总数的六成多[5]。可见贺阳强调的1890年到1919年期间的翻译高潮撇开日语而谈是不太合适的。
清末民初中国学生留日的这段历史是日语借词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日语借词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那么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日语借词大量进入汉语的过程中,在汉语和日语通过译介的方式进行间接接触的过程中,日语的构词法、句法是否也会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呢?如果我们仅把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和兴起归结为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影响是否真的合适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考察、解答的问题。可能受到种种研究条件的限制,从语法层面研究日语对汉语影响的研究还相当少。
本研究欲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欧化语法现象研究者们提出的具体语法现象中疑似受到日语影响的语法为出发点,考察此语法在日语和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日语对汉语语法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考察其他语言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最直观的应该是利用对译语料库,从语料中找出两种语言的接点,一个个小的接点积累起来才有可能最后带来质的变化。贺阳在说明欧化语法现象时只是列举出了几个英汉对译的例句,甚至有的语法现象并未给出英汉对译的例句,整个研究未利用对译语料库。当然这也是受到了研究条件的限制。贺阳主要利用了旧白话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语料库,对其中出现的语法现象频率进行了对比。但其实把这两种语料中语法现象的差异完全归于语法“欧化”是有点牵强的。崔山佳在其研究中重点反驳贺阳等过于强调“欧化”的观点,因此他使用了大量古代汉语语料,证明古代汉语中已经存在(或大量存在)贺阳提出的被欧化的语法现象,对于英语对汉语造成的影响,在其研究中也就未去深究。
现在如果把日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也考虑进来,作为考证此问题的切入点,我们必须从早期的日汉翻译文本中找出二者的关联性,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利用对译语料库。但现阶段也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对译语料库,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前人研究强调欧化语法现象主要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到“五四”,就不得不提《新青年》杂志(1915-1926)。它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主要舞台,代表了汉语书面表达形式的重要转型期。清末民初,翻译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获取外界信息、学习先进文化技术的主要方式,因此翻译文本在各种杂志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笔者对《新青年》[6]第1卷至第11卷中的翻译文也进行了统计,能明确判断译自日语的文章有28篇。再根据这些译文去日语文献中查找对应的日语原文,最后能找到原文的有20篇。本研究以这20篇有日语原文的文章为一个小型对译语料库,在其中找出欧化语法现象的代表NV结构在当时日汉翻译中的处理情况。再根据具体语言事实,对日语对汉语语法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表1 《新青年》中的翻译文
(续上表)
NV结构特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直接修饰谓词而构成的定中结构。NV结构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五四”前,这种结构很少见,而且通常只用于机构和官职的名称。例如,宋代负责为朝廷祭祀活动供应牛、羊的官署叫做“牛羊供应所”(参看《宋史·职官志四》);元代掌管食盐生产和运销的机构食盐生产和运销的机构叫做“都转运盐使司”,也称“盐运司”(参看《元史·泰定帝纪》)[1]。
崔山佳则主要用汉语中“宾+动+名”的构词方法,如:“军马饲养方法”、“首长保卫人员”[4],对贺阳等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宾+动+名”构词法是汉语里本来就存在的,也是世界语言的普遍特点。由于“宾+动+名”和NV结构是不同的概念,很明显崔佳山的论证不能对“NV结构是欧化语法现象”的命题构成威胁。
综合两者的论述,笔者基本赞同贺阳的“NV结构是在经历‘五四’前后的变革后才兴起”的观点,但不赞同他对此现象原因的分析。
贺阳认为:英语中存在一类名词,称为行为名词,它们可以作名词的定语,在将这类偏正结构译成汉语时,往往只能采用名词修饰动词的偏正结构,例如:
Air pollution 空气污染
Business management 企业管理
Cultural interchange 文化交流
Gas and smoke emission 烟气排放[1]
王力认为:“依中国语法,动词(叙述词)必须在它的目的语之前,例如‘杀人’不能倒过来说成‘人杀’,若要把这种谓语形式转成首品,必须加上一个‘之’,例如‘爱莲’可以转成‘莲之爱’,单说‘莲爱’是不成话的,自从欧化以来,这种拘束是被打破了,西文里有action-nouns,而中文没有,于是那些action-nouns译成中文就变成了动词或动词性短语”[8]。与此相对,日语中本来就有大量NV结构的四字词。对英语中的Cultural interchange,中国人要进行翻译才能得到“文化交流”的短语,但对同样使用汉字的日语,「文化交流」可以直接借用到汉语中。试问汉语和哪种语言的接触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呢?
朱京伟对《时务报》(1896-1898) 、《清议报》(1898-1901) 、《民报》(1905-1908) 中的四字词进行了抽取,并从词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这三种报纸中NV结构的四字词,发现其占总四字词数的比例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增加的[9-11]。朱京伟指出:《清议报》中以动词性2字语素居后的四字词明显增多。从《清议报》开始,还出现了典型的日语NV宾述结构四字词,他还提出汉语对“N+V宾述结构”四字词的容受,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N+V宾述结构”(如:历史研究,资料整理等)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10]。
其实通过前人的考证,我们已经很难否定日语的NV结构对汉语的影响。但之前的研究都是采用从汉语资料中找中日同形词,再进行词源判断的方法。本研究利用日汉原文和译文的对比,更直观地考察日语NV结构对汉语的影响。从《新青年》的翻译文中抽出的四字汉日同形词中有36个NV结构的词,且NV属于宾动关系的有12个。以下是部分词的汉日对译文实例:
①这个条件,就是电气化(指俄国全土实行电力供给的大计划)。(その条件が即ち電気化「露西亜全土に亘る電力供給の大計画を指す」だ。)《马克思主义上所谓“过渡期”》
②自较欧洲学者高万倍,然终不能使其国之学问发达如今日者,岂有他哉?即研究方法之缺陷使然耳。本文批判及比较研究诸法,彼辈未尝深顾及之也。(併し彼等の力でその国の学問を今日の如く発達せしむることが出来なかったのはその研究方法に欠陥があったからである。即ち本文批判とか比較研究とかいふ方法が十分でないからである。)《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
③父盖父子相继为世,即父子之继承曰一世。恰如西洋之Generation ,此一世平均年数, 苟能确知。则于年代考定上,便宜滋多。(父子相続為世というて父子の継承を一世とするの で西洋のゼネレーションに当る。若しこの一世の平均年数が確知されると年代考定上種々の便宜が多い。)《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
④此种结果,欲应用于国民卫生人种改良之上。(上述の結果は、国民衛生、人種改良の上に直ちに応用せなくてはならぬ事実である。)《人口问题与医学医学》
⑤虽然,社会改良的手段,决不取暴力强迫,务要说杀而得。(しかし、社会改良は暴力によってなさるべきではない、飽迄説得によらねばならぬ、と彼は説いた。)《启发托尔斯泰的两个农夫》
⑥第二是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凡出卖剩余谷物的大多数的农民,也包在此内。(第二には小規模の商品生産がある。そして剰余の穀物を売る大多数の農民をもこの部類に含んでいる)《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
从以上对译可以看出日语的NV结构四字词都没有进行任何加工改造,直接用在了汉语翻译中。综合前人对日语借词的考证和本研究对《新青年》中日汉翻译文的比较调查,可以证明汉语的NV结构极有可能是受到了日语很大影响而兴起的。
本研究以“五四”时期的代表刊物《新青年》中的汉语译文及其对应的日语原文为基础,构建了小型对译语料库。通过实际语料的调查,从日语对汉语影响的角度,对被认为是欧化语法现象的 NV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V结构很有可能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在大量进行日汉翻译过程中受日语影响而兴起的,把它们归类于欧化语法现象是不太妥当的。
从历史角度看,日语给汉语影响最大的时期应该是清末民初,但由于受语料库等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对早于“五四”时期的日译汉出版物进行调查。为了更确切地掌握日语对汉语语言带来的影响及影响的具体过程,笔者把对清末民初日译汉出版物的调查作为今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3]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崔山佳.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专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3.
[5]实藤惠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81.
[6]陈独秀,李大钊,翟秋白,主编.新青年[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7]朱京伟.四字漢語の語構成パターンの変遷[J].日本語の研究,2015(2):50-69.
[8]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44.
[9]朱京伟.《时务报》(1896-98)中的日语借词[J].三字词与四字词部分,日本学研究,2012.
[10] 朱京伟.《清议报》中的四字日语借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6):10-20.
[11] 朱京伟.《民报》(1905-08)中的日语借词[J].日本学研究1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