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骆成骧及其殿试卷整理研究

2018-04-09 02:07谭小华
关键词:状元

谭小华

(重庆图书馆 特藏文献中心, 重庆 400037)

一、骆成骧生平略述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资州(今资中县)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殿试夺魁,成为有清一代唯一的四川籍文状元(另有武魁彭阳春,四川华阳人,清道光三十年中武举状元)。在晚清的状元群体中,成就最大的是“资本家状元”张謇(1853—1926),知名度最高的是末科状元刘春霖(1872—1944),而影响最大的则是资州状元骆成骧。

据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五记载,骆成骧先祖居于浙江会稽,属于浙江骆氏,或许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一定渊源。骆成骧对此也引以为荣,他在《将归成都留赠董冰谷》中言“我诗临海无宗派”(骆宾王于唐高宗调露二年担任临海丞),在《赠骆柳州懋勋》中更是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宗亲观:“惆怅吾宗兄弟少,会稽一脉属昆仑。”明末时期,天下大乱,骆家随着“湖广填四川”之潮流,由浙江先迁至湖北,再迁至贵州,三迁至蜀中,居住在资州舒家桥七里沟(现资中县双龙镇状元村)[1]。迁到资中的祖先名叫骆万钟,从骆万钟到骆成骧,共计14世。根据骆成骧殿试卷所载三代脚色,可知其曾祖名曹珩,祖父名恩升,父名滕焕,皆未仕。其父滕焕,字文廷,少时孤贫,但勤奋好学,清同治时中过秀才,曾任四川南充训导、陕西汧阳(今千阳县)知县。

骆成骧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年幼时受教于父,熟读“四书五经”。九岁时随父至成都,入读锦江书院,并师从魏西棠学习诗赋,“初为文字,即惊宿儒”。十七岁参加资州州试,考中秀才第一名,成为“案首”,深得知州高培谷赏识,并由其推荐至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当时担任尊经书院山长的正是湖南硕儒、经学家王闿运,骆成骧随即拜王闿运为师,跟随其系统研习经学、进德修业。

光绪十九年(1893),骆成骧参加四川乡试,以全省第三名中举,随后入京参加会试。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会试,骆成骧未中式,留于京城。后得友人推荐,就教于八旗官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骆成骧参加乙未科会试,顺利中榜。随后参加殿试,针对光绪皇帝的临轩策问,他在殿试卷中针砭时弊,议古论今,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良策,有胆有识,鞭辟入里,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当科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管国史。

光绪三十二年(1906),骆成骧奉清廷之命,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考察宪政。1908年回国,受聘主持广西法政学堂。1910年任山西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历任四川省临时省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国学专门学校校长等职。护国战争期间,曾为四川巡按使陈宧起草讨袁电稿。后来不问政治,致力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1912年至1916年,任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1917年至1922年,任四川高等学校管理处(也为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1922年至1926年,任四川大学筹备处处长,为筹建四川大学四处奔走筹划,上书当局筹款,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速建大学”。他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高官厚禄,家无恒产,清贫一世,有“穷状元”之称[2]。

二、骆成骧状元殿试卷内容诠释

1.整理缘由

去年秋季,笔者在本馆古籍库房对戏曲唱本文献进行整理时,在几箱尚未整理的古籍文献中,偶然发现了一册残本古籍,经过仔细辨认,惊喜地发现此乃清末状元资中骆成骧的殿试卷。其天头部分略有残缺,但正文部分基本完好(图1)。经过本馆古籍修复老师一个多月的精心修复和仔细装订,此本殿试卷已经恢复了比较完整的面貌(图2)。经过翻阅文本和查检工具书,可知骆成骧殿试卷的基本信息如下:

骆成骧状元殿试卷,骆成骧撰,清末刻朱墨套印本。一册,线装,楷书。共15页。策问7页,半页5行,行18字,无界格,白口,单朱鱼尾,四周双边,龙纹板框,版心下刻页码。对策8页,半页6行,行24字,朱丝栏,白口,单朱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刻“殿试策”,下刻页码。

图1 修复前       图2 修复后

该刻本总体品相良好,内容基本完整,存世稀少罕见。虽然策问开头有缺字,部分字有缺损,但不影响辨识和阅读,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关于骆成骧殿试卷的原文,笔者通过检索历史文献,仅在清末学者陈忠倚所编辑的《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五十二《兵政八·兵机二》中,发现了骆氏状元卷全文,题名为《射策第一》[3]。此书出版距骆氏殿试时间仅隔三年,当为最早收录骆氏状元卷的科举文献。当代学人关于殿试卷的整理成果中,《中国状元大典》仅载有该科殿试策问,《历代金殿殿试鼎甲硃卷》也仅收录鼎甲题名、会试试题和殿试策问,《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则只在附录中收录了该科殿试策问。以上三种文献都没有收录骆成骧的殿试卷全文,或许是因为难以稽考,或许是因为文献不足,不能不说有些遗憾。接下来,笔者将从时代背景和文本内容两个方面,来解析骆氏殿试卷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2.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满清政府锁闭多年的国门,战火的硝烟笼罩神州大地。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此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欧美列强又多次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数十个不平等条约。

在此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满清政府和有志之士也在思索,如何才能够救亡图存、自立自觉。在洋务派的主张之下,国内兴起了“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在几十年间,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技,通过创办新式企业、现代报刊、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在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在次年2月的“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17日),清朝政府被迫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标志着晚清政府苦心经营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了晚清统治者和朝廷大臣真正觉醒,他们意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科技并无出路,只有大力改革政治制度,积极推进军事、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变法,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独立、自强。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改革,以期挽救危亡。在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壬戌(公历1895年5月25日)举行的殿试中,光绪皇帝以“治兵、会计、节俭、农事”为题,临轩策问,策试天下贡士景禐等二百八十二人于保和殿,“期与海内贤能,力矢自强,丹心图治”[4],即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想。本科殿试状元就是四川资州的骆成骧。

3.主要内容

骆成骧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立志以儒家的“修、齐、治、平”为己任,以孔子、孟子等圣人为楷模。他不仅饱读诗书,更是心忧天下,在目睹晚清国力衰退、屡遭外侮之后,深感不改革决无出路可言。因而在光绪二十一年的殿试策对中,他针对朝廷的种种弊端,能够直言不讳,痛陈鞭挞,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富国强兵之计。

在一千七百余字的《殿试策》全文中,他远溯三代、汉唐之典范古训,近引清初、康乾之盛世举措,结合当前弊病,指出要害,进呈方法,提出了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约和兴修水利等四项“自强之计”。他强调,“自强之计”是必作、可作、能作,只要“怀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怯,悬必行之赏”,定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具体而言,骆成骧状元殿试卷的主要内容如下:

(1)关于整军练兵。

在策问中,光绪皇帝提出:“兵以威天下,亦以安天下,然非勤加训练,则无以制胜。”这里强调练兵的重要性,然后详列历代善兵之法与善兵之将。晚清政府施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训练新军,尤其是新式海军,并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受日本联合舰队的毁灭性打击,无力抵抗,全军覆没。光绪皇帝此问,应该就是针对此事有感而发。

骆成骧在考察历代兵制之后,指出“汉、唐、宋三朝,其开国之初,兵额少而愈强,承平之后,兵额多而愈弱”,其原因在于“虽有训练之名,而无训练之实”,其本质在于“将帅奉行不力之罪”。他又追溯清初奠基者努尔哈赤、开国皇帝皇太极“以辽阳一隅之众,无敌天下汤文之盛”的历史功勋,以及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俱以冲龄践阼,削平霍乱,训致太平”的辉煌成就,通过对比“昔之兵额何其少而无敌,今之兵额何其多而无用”,指出晚清军事衰弱的根源在于“上下以虚文相应”,“将帅奉行之不力,而非法之不善”。对此难题,他提出的对策是恳请皇帝“亲临大阅,取其不力者正以军法”,严格赏罚,以儆效尤,如此方可达到“将士咸思自奋,而自强之计得矣”。

(2)关于惩治贪官。

在策问中,光绪皇帝指出“国用必有会计”,并强调其起源于传说“禹巡狩会诸侯之计”。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里写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5]这里的会计,意为集会议事。后来引申为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光绪帝又列举历代财赋制度:汉唐“上计”、宋代“选吏专磨文帐”、明代编制《会计录》等举措,旨在探索晚清政府采取何种财政政策,才能实现开源节流,增加国家财富。

骆成骧在对策中论述到:汉、唐、宋、明各朝,其“开创之初,财赋少而愈富;承平之后,财赋多而愈贫”,原因在于“非会计之不精,而出之多于入”,即靡费太多,入不敷出。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安抚民心,休养生息,多次采取缓征、免赋等良策,然而“财用充足,兵饷不乏,四征弗庭,转轮相继”。到了清朝末期,百姓赋税沉重,贫富差距悬殊,但是国家却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兵额太广、靡费太多、侵渔太众,上下相蒙,隐忍不言”,即官吏冗多、兵源膨胀,中饱私囊、上下其手,铺张浪费、鱼肉百姓。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恳请光绪皇帝“亲核名实,取其虚费者而裁之,取其贪婪者而黜之”,从而让官吏自律自勉,端正官场风气。

(3)关于厉行节俭。

光绪帝在策问中提出:“自古求治之主,每以躬行节俭为天下先,然核其心迹,诚伪不同。”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作为上古贤君,“二帝三王”,皆躬行节俭,德泽后世,汉文帝“衣绨履革,蒲席韦带”,尚能开创“文景之治”。然而后世君主,虽然“焚翟裘,毁筒布,却珠贡,甚至一冠三载,一衣屡澣”,严于律己,节俭修身,但是终究“不能广声教于寰区,希治功于隆古”。针对这种历史反差,光绪帝心生疑问:“岂徒俭不足以为政欤,抑岂务其名而未求其实欤?”晚清国力衰弱,朝纲混乱,百姓困苦,光绪皇帝自然希望有所革新:“今欲崇本抑末,易俗移风,士庶无逾制之嫌,闾阎有藏富之实,果何道以致之?”也就是怎样才能实现君臣有义、尊卑有礼、藏富于民的治国目标?

骆成骧在对策中论述到:上古三代贤君,“忧民之心积于平日”,故节俭发自本心,“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而晋代以后的君主,虽然也有“焚翟裘、毁筒布、却珠贡”等节俭举措,然而其文治武功较之三代相去甚远,原因在于“务其名而不务其实”,也就是徒有节俭之名,但在本质上却是奢侈靡费。至于“闾阎之困”,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在于“制度不明,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其根源则是“人君奢侈,大臣效之,大臣奢侈,士庶效之”,侈靡之风大行其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自然需要君主以身表率,“躬行节俭为天下先”,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制度上着手,严格限定“大臣之服物、宫室”,杜绝铺张、禁止僭越,“有敢越度,罪之无赦”。朝廷百官和市井百姓方能厉行节俭,相习成风。百姓体谅君主的用心良苦,就不会把缴纳租税当作苦差事;君主知晓百姓的忠诚之心,也会量入为出,度支有数。

(4)关于兴修水利。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首重农业”,因此在策问中,光绪皇帝提出“民生以农事为本,农事以水利为先”,然后列举历朝历代治水策略,并罗列虞集、托克托、徐有贞、左光斗、申用懋等人所言水利之策,让参加殿试的举子们各抒己见、点评论述。

骆成骧在对策中,首先追溯先秦时期“周命遂人,齐立水官,秦治泾水”,评价其都是“因利乘便,以济民生”。然后对光绪帝所言虞集、托克托、左光斗等人所奏请的治水之方,认为其各有道理,并给予正面评价“言皆切要可行”。同时,骆氏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冀州之境,漳、卫、滱、潞、滹沱、桑干之水皆可导引”,但现实困境是“督臣、河臣每以畏难而止”,也就是主事者不能尽心尽力,习惯找借口推诿、懈怠,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谈论的“懒政思想”。骆氏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漕粮转运的艰难,应该“诏于内地,节次开办”,也就是在靠近京畿的内陆地区逐渐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以减少对东南地区粮食的依赖。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治国策略,骆成骧在对策中还特别强调“殷忧启圣”“直言竭忠”的道理。他追溯汉代的贾谊、董仲舒、谷永、杜邺等历史名臣,指出他们的伟大功绩在于能够“破除忌讳,指斥得失,上及宫禁,下及草野,内及权要,外及四夷”,身体力行地尽忠直言,所以才开创了千古称颂的两汉盛世。骆成骧认为,自古以来国家要想转祸为福、转败为胜,“恒由此道,不可不察”,就是要有忠臣、诤臣直言不讳、赤诚报国。时至今日,其言论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三、历史价值与借鉴意义

骆成骧之所以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科举状元,不仅是因为其殿试卷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书法苍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心忧天下,刚正谏言,切中时弊,可谓“诤臣”。其所引用《旧唐书·李靖传》中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虽然有封建时代的“愚忠”烙印,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其赤诚之心、忠谏之意,读之令人感佩,闻之令人敬仰。

骆氏针对光绪帝策问的“治兵、会计、节俭、农事”等经国政事,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至今日,这些良言举措对于当下国家推行的革新“吏治”、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皆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可以辩证性地吸纳,批判性地化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具体而言,骆氏之言对当今国家建设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第一,重视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骆氏在殿试卷中明确提出,以上四个方面的自强之计,道理并非深奥难懂,操作并非迂阔难行,只是囿于“群臣奉行之不力”,根源在于法制不完善、规则不明晰,因此他强力进谏光绪帝首重法制建设,“怀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法,悬必行之赏”,方可“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当今时代,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国家层面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就是一种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从制度层面来对国家的各级官吏、各项事务进行约束和规范,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二,严格赏功罚过,培养清官良吏。骆成骧在殿试卷中指出,对于练兵不力者“正以军法”,对于虚费者、贪婪者裁撤罢黜,对于僭越者“罪之无赦”,对于畏难而止者严格问责。其本质就是完善法律制度以后,需要严格执法、照章办事,赏功罚过。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严格党纪国法,推行官员“责任制”和“问责制”,就是为了明确职责,考察功过,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人民期待的清官良吏。对于那些官场蠹虫、害群之马,则要及时清理,严惩不贷。

第三,厉行节约美德,严禁铺张浪费。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千古名言也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进德修业的座右铭。在骆成骧的殿试卷中,他自然赞同光绪皇帝提出的“躬行节俭”,同时他又深恶痛绝“务其名而不务其实”的“焚翟裘、毁筒布”,那种节俭行为其实就是所谓的“做秀”。骆氏主张对于朝臣百官的服饰、住所和待遇等都要严格规定,如有逾越,应当严格惩处。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6]。这与百余年前骆氏的主张可谓一脉相承,殊途同归。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民生。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都重视百姓对于政权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皆是强调人民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骆成骧在殿试卷中,不仅详细阐释“民生以农事为本,农事以水利为先”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还提出在内地兴修水利、打通河渠,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劳役繁重的可行之策。这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更是注重发展民生,切实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当今时代,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个人和社会三个层面,对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定位和诠释,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共创和谐。

四、结束语

纵观骆成骧的一生,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经历了清末的洋务运动、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历史波澜,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难的重要阶段,可谓命运坎坷、波折不断。但最为关键的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动荡,他都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特别是在推动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7]。总之,骆成骧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与卓越功绩。他对巴蜀大地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不应被历史所遗忘。

参考文献:

[1]吴鸿仁,等修.黄清凉,等纂.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五[M]//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二十六辑).成都:巴蜀书社,1997.

[2]曾训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5-12.

[3]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M].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宝文书局石印本,第7-8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4]世续,陆润庠,等,修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六六)(第五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影印,1978:3322.

[5]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83、89.

[6]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发[2012]11号)[M]//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十八大以来最新廉政反腐党内法规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73-74.

[7]李宏旭,邓绍辉.近代化进程中的传统知识分子:晚清状元骆成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7):70-75.

猜你喜欢
状元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状元奇葩说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状元“隐身”,高考报道更新“第一步”
养蜂女状元
状元挑战赛
“禽业女状元”徐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