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家校育人 改变学生行为习惯

2018-04-08 10:26范鸣轩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家校行为习惯习惯

◎范鸣轩

习惯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对学生终生受益,为他们的成长起着指导作用,学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需要从小对他们开始培养,对于学生的习惯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话题。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采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同时也离不开家庭中父母的影响。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依靠老师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齐抓共管,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加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校联系手册、家长委员会、班级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重视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构建良好的教育体系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一个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属于社会的一份子,孩子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受到的家庭影响也都不一样。

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很令人头疼,比如,他们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最后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在家里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环境影响,在家里缺乏父母的管理和指导导致这些学生养成了坏习惯。这些学生中也不乏有头脑聪明的人,如果教师和父母一昧的对他们放纵不管的话,那么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差。

所以这一类型的问题要想得到改善,就必需要发挥家长在对孩子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向他们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说服家长与教师一块培养学生。教师应该为家长有做不到的地方提出纠正意见,给出一些培养孩子习惯的正确指导。

二、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良好的习惯属于人们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是不断增值的。对于人们的现实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只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制约,使规范的期待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在关于教师的论述中提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学生暂时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先做到。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说说身边的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每日一善”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养成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向上的价值观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点保障。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是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不应太过于看重成绩、疲于应付考试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

提倡家校共育,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手册”、“微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并给家长提出一些指导建议,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此外,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五、家校共育的途径

1.家访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获取真实信息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家长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

3.建立家校联盟微信群,让家长参与教育 请家长进群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以了解学校,认识学校与学校保持一致。家校联盟群的建立,就像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设了一座彩虹桥,使家庭教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家庭育人环境明显改善。

家校合育,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要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立足家校育人,就是要做到家庭和学校心手相牵、和谐共进。作为学校,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也是教育学生、密切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目标上其实是一致的。实践告诉我们,学校要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只有立足家校育人,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优势,使之形成互补,才能改变学生行为习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赢。

[1]刘鹤.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陆春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

[4]方舟.好习惯改变孩子的一生[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5]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36.

[6]方华.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4,(1):11-13.

猜你喜欢
家校行为习惯习惯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