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晔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骷髅幻戏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幅另类、先锋,极具想象力的画作。画面中,一位妇女正注视着地下爬行的幼童,幼童伸手去够的小木偶,竟然是一个骷髅,而提着小骷髅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头戴轻纱的大骷髅。大骷髅背后有一妇人,怀抱婴儿正在吮吸乳汁,神态安详,心无旁骛。关于这幅图,在仅有的信息里知道它是一个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关于李嵩的信息更少,他小时候生活很苦,是一个木工,后来被画院里的一个人收养,到画院当了一个有编制的画工,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他画了很多风俗画,这幅就是一副风俗画。
在北宋年间,有种非常流行的悬丝木偶戏叫傀儡戏,这个戏在汉朝就已经发源,但因为北宋经济发达,民间活动也比较多,所以傀儡戏就开始盛行起来。有记载,“驾兴临水殿争标锡宴,诸军百戏,如鬼神杂剧之类。”当时民间去看这些傀儡戏,就如同我们今天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所以傀儡戏就是一个民间活动。但为什么傀儡戏里提线的木偶也是一个骷髅,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暗箱操纵的大戏,有人仿佛在操纵一根看不见的线来控制骷髅,寓意着告诉世人,其实我们的人生都是被人操控着的。这看起来很合理,但真实的寓意没有那么简单。
这幅画背后有一个题跋是这么写的,“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将把戏被拆穿后骷髅很羞,只能辗转到其他地方表演的景象描述的栩栩如生。题跋是大痴道人,黄公望所写。黄公望不经常出场,但他却偏爱这幅画。黄公望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全真教的弟子。全真教不但爱炼丹,爱武艺,还爱骷髅。以祖师爷王重阳为首,他们每日画骷髅图,唱骷髅歌,写骷髅诗。骷髅在他们眼里大有意义,了解了骷髅对于他们的含义,就能解读这幅画。
王重阳在刚创教时收了一个人当弟子,这个人叫马钰。马钰沉迷在世俗之间,王重阳怕他在世俗间过于沉迷,就画了骷髅图来教化他。人生来就是一副白骨,喝了那么酒,享受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最后不还是变成一副骷髅。需要看破生死才能更有修为。马钰《渐悟集》有名为《出家入道》的《卜算子》,词云:“见画骷髅,猛烈收心事事休。”于是在王重阳的带领下,骷髅就成了全真教用来劝化世人,看破红尘的一种工具。在如今山西芮城永乐宫的重阳殿有一幅名为《叹骷髅》的壁画,还能看见王重阳画骷髅图来劝化马钰的一个情景。
骷髅也不是王重阳的原创,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道家的最元老的人物,庄子。据《庄子·至乐》篇记载,一次庄子外出在路上看见了一个骷髅,庄子用马鞭敲了敲骷髅,“你怎么变成这幅德行了,是贪求生命,失去真理而变成了这样吗,还是国家破败了,还是被人拿斧头砍了啊,还是做了坏事羞愧而死,还是被冻死饿死了。”问了一堆也没有得到回答。于是庄子干脆拿着这骷髅,当枕头睡了。半夜骷髅托梦给他,“你今天问我的这些问题,都只是凡人才会有的烦恼。我现在既没人管,也不用操劳,与天地万物作伴,享受着永恒的快乐。”庄子回答,“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那我让你活过来,你要吗?骷髅拒绝。在庄子的这个故事里,那些生前的烦恼,名利的纷扰,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飘散,生和死,甚至都可以存在在同一种时空里。在道家看来,万物各受于道,原属一体。只有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可以解脱一切苦恼,逍遥自得,达到绝对自由,这也表达了道家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的思想精神。这就是《骷髅幻戏图》这个画面最显著的特征。
画面构图中,左边的骷髅代表死,右边的母亲和孩子代表生,他们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像镜面一般地对称,而且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里。回归到作者李嵩身处的那个时代。李嵩生于公元1166年,当时靖康之难才刚过40年,皇帝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的事他从小听到大,后来他经历了三朝,几乎陪伴南宋从头走到了尾。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面,战乱无数,今天还是鲜活的生命,可能明天就变成了皑皑白骨,如果有机会回到南宋,回到李嵩所处的那个时代,就能看见一个满脸风霜的老画家,在眼前走过,好像看遍了生死,他走过皑皑白骨的荒野,然后画下了这幅《骷髅幻戏图》。本是一副常规的风俗画,但作者却把生与死用一个稀松平常,用当时最流行的民间活动的一个方式,融入到画里面。这好像就是他经历了人间世事之后的一声叹息。
指导教师:殷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