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音乐学系硕士班民族音乐学组 10671)
台湾的傀儡戏最初传自福建,其操作模式以传统悬丝傀儡为主,其演出与宗教信仰、礼俗文化有密切关系,不像其他地方戏除配合宗教节庆外还具有娱乐性质。相反,傀儡戏是一般人尽量避而不见的表演,因此传入之初它并非是娱神娱人的戏剧,单纯只是一项仪式而已。
台湾傀儡戏主要由漳州、泉州以及汀洲永定县地区所传入。漳州及汀洲永定县的移民来台后至北台湾发展;而泉州移民则在南台湾发展,因此台湾傀儡戏可明显区分为南北两派。
北台湾傀儡戏分两支,其一属漳州系统,流传于台湾的北部、东北部,尤其以兰阳平原为其重心。由于北部山区以及兰阳平原的开发较晚,加上受地理1与人文环境2等因素影响下,宗教往往成为人们心灵上的寄托,因此傀儡戏在宜兰的发展上保留了宗教仪式性的特殊信仰。目前宜兰著名的傀儡戏团有新福轩、福龙轩、协福轩三团,台北万华地区有景春堂一团。
另一支为福建汀洲客家语系的傀儡戏,其为掌中戏班兼演“出煞”用的傀儡戏,演出者为桃园的“同乐春”一团。
南台湾傀儡戏属福建泉州系统,至于是何时传入台湾并无可考。此系统傀儡戏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南、高雄一带,在这些地区还较为常有傀儡戏演出的风俗信仰。目前南部泉州系统的傀儡戏团主要有新锦福、锦飞凤、围仔内大戏馆、添福等团。
台湾的傀儡戏表演因南北分属不同派系,戏曲音乐也截然不同。以下依南、北地区不同分别作叙述:
台湾北部傀儡戏音乐使用唱腔为北管的西皮与福路;南部傀儡戏使用唱腔则有潮(州)调、白字戏仔(子)、傀儡调、南管、南系、南的、师公调等说法。
台湾北部在傀儡戏传台以前,因乱弹系统的北管音乐早已流行于永安及漳州一带,而传台后台湾北部宜兰地区亦流行北管戏,因而相互结合而成主流;台湾南部则因傀儡戏传自泉州,加上演出随着时代变迁而简化,又因人员缺乏而导致乐师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的是学习北管出身,他们已无法明确说出所吹的音调为何,单纯只跟着主唱者的音高而吹出音,甚至唱者一套吹者又是一套,在音乐上保持纯潮调或傀儡调者几乎是少之又少,音乐样貌混杂,也导致南部傀儡戏的唱腔有多种不一的说法,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南部傀儡戏唱腔主要属中国南音系统的范畴之中,而近年来有混杂使用北管的情形。
台湾傀儡戏的演唱方式主要以演师主唱、后场帮腔的方式进行。其中演师必须熟悉每一角色的声腔特色,不论男、女角等,皆能唱出不同角色的风格并熟练其唱句与台词,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演出人员。至于后场乐师,除演奏音乐需与前场演师配合外,也须适时帮腔与吆喝、配音(音效)等,都需与前场演师有极大的默契与配合才行。一般后场演出时不看乐谱,而是看剧本与演师搭配演出。通常有特别桥段才会在剧本上注明,但有些身段是固定的,所以剧本不会写太多与音乐相关的东西。
帮腔部分与乱弹北管大同小异,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种称为“活剧”,所谓“活剧”是指无剧本的情形,即演师指定乐师唱四句或八句时,会直接给予乐师暗示;另一情形则是后场照剧本走的演出。也因此,造成前场与后场子弟班、乱弹戏班在练习与配合上所产生的差异,业余子弟班只会照剧本所写演出,无法像专业乱弹戏班可以随时跟着演师的步调、节奏或即兴等来作变化。
根据笔者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发现目前台湾傀儡戏因演出环境的改变而凋零没落,且戏团为了节省人力与演出成本往往以简化后场乐器编制或播放录音的方式来演出,以节省成本支出。
以往后场所用乐器,北部有鼓(单皮鼓、唐鼓)、锣(大锣、小锣)、钞、响盏、铙钹、拍板、梆子、唢呐、笛、三弦、胡琴、月琴、秦琴;南部有鼓(羯鼓、唐鼓)、拍板、锣(大锣、小锣、空锣、响锣、南锣)、钹、小钹、钟、双钟、唢呐(嗳子)、笛、胡琴。但今只使用锣、鼓、唢呐。
除文献参照外,笔者针对使用乐器简化之情形,实地深入访谈得知,北部傀儡戏近年并没有所谓乐器使用简化的情形,而是后场人员编制的调整。虽人员编制减少,但基本的使用乐器实际上并未作太大更动,所以后场乐器并没有简化的情形,仅为人数的调动而已,如此也出现一人须身兼演奏两样乐器的情况。不过近年来确实因人力成本的考量,福龙轩演出有使用录音播放的情形。
南部方面,因成本考量,现今乐器使用上仅多使用锣、鼓、唢呐等乐器而已,相较于北部人员缩减,乐器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南部傀儡戏不仅乐师减少,乐器编制也同样缩减。
台湾北部宜兰地区的傀儡戏团目前有新福轩、福龙轩、协福轩三团,以及北部万华区的景春堂一团。新福轩与福龙轩两团目前的傀儡戏演出主要配合道士科仪为主,非专门的戏剧表演;福龙轩方面,现在每年仍有固定配合庙会庆典作演出,不过仅为片段而非完整剧目,且因经费问题,后场几乎完全使用录音播放为主。此外,北部万华区景春堂傀儡戏班,仍维持一定演出量,其傀儡偶专跳钟馗,以道教钟馗仪式演出为主,依附道教科仪中。
南部方面,傀儡戏团目前有新锦福、锦飞凤、集福轩、添福、围仔内等团,不过较活跃并持续常态性演出的为锦飞凤傀儡戏团,除传统仪式演出外,常受邀远赴国外作国际性表演、于校园做巡回演出与宣传、及文化场表演等,非常活跃。其相关演出也作了部分现代化的改良,将传统傀儡戏与现代化剧场结合,加上媒体与教学单位结合的宣传方式、官方辅助与专家建议等,使该团傀儡戏改良与推广有明显成效,如此也以利傀儡戏于现今台湾社会中的发展及传承。
台湾傀儡戏被视为宗教仪式“祭煞”的主要演出形式,且极为严肃,外人几乎不得观赏,因此傀儡戏演出总是缺乏一般民众的关注,导致傀儡戏在台湾随着时代潮流而逐渐衰落。
虽傀儡戏演出以宗教仪式为主,但与社会彼此间的影响,藉由音乐发展与转变使我们更加了解其艺术价值。因此在现今傀儡戏逐渐式微的社会,我们应更加重视这项传统艺术并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孙了解该艺术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课题。
注释:
1.因兰阳平原位处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交通较不便。2.移民之初与原住民争地。
[1]石光生.寻找南台湾傀儡戏生命力.商周编辑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0.(18).
[2]江武昌.悬丝牵动万般情:台湾的傀儡戏.台原出版社,1990(16).
[3]简上仁.福尔摩沙之美:台湾的传统音乐.“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