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英
在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对学生来说最复杂难懂的就是自然地理部分,尤其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和“大气”这两部分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部分知识教学时,要抓住知识的同一性,巧妙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运动》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时,南北极点附近的极昼和极夜的变化情况这部分知识最常规的讲解就是:太阳直射点一到北半球,北半球就出现极昼现象,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增大,南极点附近的极夜增大,一直增大到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上,即6月22日(北半球的夏至日)的时候,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达到最大至北极圈,南极点附近的极夜范围达到最大至南极圈。之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减小,南极点附近的极夜范围减小,减到太阳直射点到赤道上,即9月23日(北半球的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随之太阳直射点移到南半球,北极点附近开始出现极夜现象,南极点附近开始出现极昼现象。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极点附近的极夜范围在增大,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在增大,增到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上,即12月22日(北半球的冬至日)的时候北极点附近的极夜范围达最大至北极圈,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到最大至到南极圈。随之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点附近的极夜范围,南极点附近的极昼范围在减小,减小至太阳直射点到赤道上时,南北极点附近无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中极昼极夜的变化,就如此大篇的阐述讲解,从知识上来说,学生容易搞晕,从心理上来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是排斥的,如果长时间积累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心理。我们如果抓住知识的同一性,总结提升如下: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②太阳直射点朝回归线移,北极点和南极点附近的极昼极夜范围会增大至极圈,太阳直射点朝赤道移,北极点和南极点附近的极昼极夜范围会减小至极点。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仔仔细细的琢磨一下,这一复杂晦涩的问题就会比较轻松的解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大气运动》所讲知识最难理解的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结果形成了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这六个风带的分布,低纬信风在北半球是东北信风,在南半球是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在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在南半球是东南风。对于这六个风带,的学生总是容易把风向搞晕。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反复的教学反思后我是这样解决的,首先把六个风带先简化为全球只有两个风带,东风带和西风带。然后进一步理性引导,东风带的风向是四个,
南北半球各两个,分布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也就是说东风的南北方向与南北半球是一致的;西风带南北半球各一个,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西风的南北风向与南北半球是相反的。
气候类型及其相关的知识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对于大部分学生始终是一个难点,一个晕点,但我们如果能够抓住多种气候类型的同一性规律来进行讲解,就会变得很简单。三种季风气候类型来说,在海陆分布上具有同一性,即均分布在大陆东岸,在纬度分布上具有连续性,即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2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在形成原因上具有同一性,均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在气候特点的描述上具有同一性,即三种季风气候均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冬季温度有差异,热带季风气候是高温少雨,亚热带季风是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是寒冷少雨。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也是具有同一性的,即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总而言之,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必然单一,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必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以上所说均是地带性气候的分布,非地带性气候分布最广,各类考试占频比较高的就是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其同一性①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②处于低纬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1]《优化方案·学生用书》.崇文书局.2016年2月.
[2]《北斗地图·图文详解》.山东地图出版社.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