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兵 曾小琼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更是塑造健全人格、炼就健康体魄的教育,其为社会输送着既有共性能力又有个性才华的人才,培育着新一代国家的建设与管理者。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切实落实家访工作,实现家校共育。对于以留守儿童和单亲留守儿童为主的乡村学生来说,家访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一代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共同培育。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为主,信息的发展并没有给乡村家庭教育模式带来太大变化,教师通过简短的电话沟通不足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自学习惯、心理发展等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家长做好有效的沟通,让家长更深地了解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以及学生在校表现,让家长感知到老师对学生的关怀,赢得家长的认同支持与密切配合,呼唤起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构建教育同盟模式,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关爱学生成长,激发学习动力。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乡村,绝大部分学生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父爱母爱无法得到满足,教师的家访让学生感受到了另一种关爱:原来还有老师关注着自己,我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第三,了解个性特征,促进因材施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双方对学生的多方面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独特特质进行因材施教。
第一,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在农村,一般都是学生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在家务农,家访前要做好电话预约或者由学生传达家访日期讯息,以免吃“闭门羹”或家长因教师的突然到访不自在。同时也要准时赴约,树立学校及教师个人在家长心目中的信任感,给家长带来较好的心理感觉,有利于家访的开展。
第二,把握时机,不做突击家访。把握好时机的家访,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家访时机较多,比如新学期开学时,家访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基本情况,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了解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性格等方面,此时的家访一般是比较受家长欢迎的,很容易形成合力;此外,学生成绩出现明显波动、行为习惯发生变化、出现偶发事件等情况发生时,及时家访,也易得到较好效果。
第二,充分准备,不做泛谈家访。一是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家访要准备好诚心和耐心,要富有亲和力,营造平等的谈话氛围,从倾听中捕捉信息。二是做好信息准备。在家访前,回顾掌握该生及其家庭中的有关资料,避免在家访时出现唐突情境。三是做好内容准备。要明确家访的目的与内容,并将其渗透在交谈之中,引导家长介绍当前家庭状况及孩子各方面情况,促使实现家访目标。
第三,注意方式,不做告状家访。一要转换好角色。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式,转换好角色,与家长进行平等双向交流,勿将威严带到学生家里去,绝不能以教育专家自居指责批评家长的观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二要运用好语言。教师要使用最浅显的话语说明一些道理,不可频繁就使用专业术语,沟通要富有亲和力,赢得家长的认同感。三要把握好心理。教师在家访中,要根据家长的心理,应该与家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力求产生共鸣。四掌握好技巧。不做“告状”和“诉苦”家访,应先向家长传达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闪光点和进步,再对孩子不足之处提出要求家长共同教育的建议,让家长理解,老师和家长的心思一样,是盼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从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家长取得共识。
第四,控制时长,不做难辞之客。家访时间不宜过长,达到预期交谈目的即应告辞。如果与家长沟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甚至家长态度不好,便是考验教师气度和修养的时候了,可择机暂停家访,让双方都思考一下意见分歧所在,过段时间再继续家访。同时不能因此置气,对待学生要不计前嫌、一视同仁、尽心尽力。
第五,注重反馈,不做无效家访。完成了一次家访并不意味着完成了一项任务,家访后教师要进一步对学生分析评估,观察学生在校的学习、行为表现,引导鼓励学生进步。
对于父母至少一方在外务工的农村学生来说,每一次家访都给他们送去了一次温暖。教师通过家访,融洽师生关系,建立沟通渠道,在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引导监督学生良性发展,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促进家校携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