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新对策

2018-04-08 06:19刘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于漪苏霍姆文言文

◎刘丽

古汉语文言文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的记忆,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祖国的未来对我们华夏文明的积淀——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教师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才是当务之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生动形象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就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越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1]所以,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乐学文言文的积极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会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是文章所要表达的终极目标,在教学《陈情表》一课中,教学目标就是体会作者复杂深挚的感情,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所以,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这文章中所蕴含的“孝”。另外,我认为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也可以在诵读中实现。“读”而不思则罔,特别是对于远离我们生活的古诗文,教师不要叫学生盲目地读、读、读,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在读中理解、品悟、体验情感。例如《归园田居》的教学,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采用四步诵读法,每一环节都注意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到知识。初读,读准字音、了解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再读,读懂句意,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了诗歌围绕“归”字写了归隐田园的缘由和归隐后的生活两部分,为更好的理解诗歌打下基础;三读,读出感情,学生通过自己理解和教师点拨,对“误”“恋”“思”“久”“复”等关键字的把握读出了作者的悔恨、痛苦、愉悦、轻松等情感;四读,读出意境,在以上几个环节的铺垫下,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理解融入诗歌,读出美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歌的情感。

二、教师全情投入去感染学生

饱含着深情的人,带着请改热度的事物都是有微妙的精神力量的,在一个美丽动人的文章中作者通常是有强烈的情感,那么,作为教师,学生学生的引领者,同样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引领者,就需要教师全情投入,把文章中一点一滴的情感体悟到位,然后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引领进情感的艺术领域。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动情了,学生才可能动情,如果连教师自己都很麻木,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是更加麻木。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以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把自己充沛的情感当成是一簇燃烧的火花,尽力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去点燃学生这个巨大的情感炸药库。在这方面于漪老师的课就是很好的例子。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在回忆她备《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想到了周总理日夜操劳,披肝沥胆,临终时还叮嘱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想到这一切,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她说那份教案是用泪水写成的。”[2]这一例子虽然是于漪老师教授现代诗文的例子,但它反映出了同样的道理,那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课文时,也应该象于漪老师一样,带着充沛的感情进入课堂,用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感化学生。

三、利用赏识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能够干好的事情感兴趣。仔细想想,不无道理,谁会对自己总是做不好,总是感受挫折失败的事情感兴趣呢?兴趣往往是在成功和信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所做的某件事如果总是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总是得不到鼓励,那么,我们必然会灰心丧气,失去自信。没有了自信,我们自然会避开这件事不做,那么兴趣又从何谈起呢?同样的道理,在学生眼里,文言文难学,学起来“费劲”,成绩也往往越学越差,总是体验不到成功,如果这时再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帮助鼓励,自然也就越学越没兴趣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3]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文言文教学中“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才能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趣味。

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努力、劳动和取得成绩做出肯定,让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4],学生在被强化的兴趣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努力,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正向体验。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4-35

[2]于漪.于漪教案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5-2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42-45

[4]魏书生.语文教学[M].辽宁:沈阳出版社.2000,51-52

[5]徐红.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0-90

[6]高秀兰.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07-110

猜你喜欢
于漪苏霍姆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