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 曹 骏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需要为依据,促进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探索获得数学经验与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同时作为校本化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其内容选择应彰显学校特色。目前有关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适合学校、教师实际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来阐述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虽然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在数学学习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低段学生小肌肉群发展处于关键阶段,通过各种细微动作的协调操作,可有效增强小肌肉群的发展,学生小肌肉群发展愈成熟,愈能建立个人的满足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我们选择了“数学一起搭”乐高拓展性课程内容。“数学一起搭”是一款动手实践的数学教学工具,将数学学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它的玩具特性深受低段学生喜欢,它有助于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验活动和探索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在“玩”中理解、体验、运用知识。
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我们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领域设计课程内容(见下表),突出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简单推理、有序思维与运用意识培养。
低段“数学乐高”拓展性课程内容(部分)
【学习目标】通过动手拼搭,体验感受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简述】
(1)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师通过实物、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特点,激发学生寻找、创造对称的兴趣。
(2)活动任务一:找出轴对称的单个乐高积件。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对称的乐高积件,体验、感受对称现象。
(3)活动任务二:搭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通过搭建,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特点。通过交流自己的作品,感受根据不同的对称轴可搭出不同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活动任务三:自主设计并搭建轴对称的图形。
通过作品创建,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组织分享与交流,实现经验提升。
本课通过“寻找对称积件”“拼搭图形的另一半”“创造轴对称图形”三个有趣好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逐步感受轴对称现象。学生对乐高玩具充满了兴趣,课伊始就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体现了乐高作为数学拓展性内容的趣味性。
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逐步向抽象过渡,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以操作活动与抽象思辨相结合,在丰富的实践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们选择数学游戏作为中段数学拓展性课程的主要内容。数学游戏课程内容具有游戏特性,通过神奇、新颖、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神奇魅力。
根据中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我们从学科应用游戏、设计制作游戏、专题研究游戏三种类型进行拓展性课程内容的设计(见下表),让学生初步会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游戏活动的现象,发现游戏中的数学知识、探究游戏规律,感受数学的魅力。
中段“数学游戏”拓展性课程内容(部分)
【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魔术探究过程,理解魔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魔术和数学的联系。
【教学过程简述】
(1)谈话直入主题。
介绍骰子和扑克牌,让学生了解游戏道具,进入游戏情境。
(2)初见魔术,了解魔术过程。
学生观察老师表演魔术:随意扔两颗骰子,将每颗骰子朝上面和朝下面的数字相加的和相乘,然后按照积,数出相应的牌数,教师能猜出这张牌的点数和花色,让学生感受魔术的神奇,激发探究兴趣。
(3)探秘魔术:发现魔术奥秘。
交流猜测,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掷骰子,计算结果一定是49,因为每颗骰子的朝上面和朝下面的点数之和为7,通过两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将所有情况的算式都转化为7×7=49。所以,不管掷出的骰子点数是多少,教师只要记住第49张牌是什么就可以了。
(4)魔术拓展:学生创造骰子并说出最终得到计算的结果。
本课是一节数学游戏课,通过魔术表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魔术奥秘,感受魔术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体会数学的魅力。
小学高段学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开始关注知识的本源,感受数学的思想与文化。现有的数学课堂对数学文化的探索与感悟相对较弱,为此,我们围绕数学文化设计适合学生的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美。
数学文化拓展性课程以数学趣闻、数学逸事为形式来展现古人的数学智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在探寻文化渊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原理,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根据高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们从数学文化相关书籍中精选适合高段学生的内容,如数学智慧故事、数学历史、数学名人、数学之美等,形成高段数学文化拓展性课程(见下表)。
高段“数学文化”拓展性课程内容设置(部分)
【学习目标】以数学故事《吉帕特大轮回》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辨,经历探索和发现数阵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会从横、竖、斜等角度观察数阵,体会用字母表示较复杂的数学模型的方法,感受古人的数学智慧。
【教学过程简述】
(1)故事导入,明确规则。
(游戏规则:在一块石板上有16个数,任意圈一个数,然后叉掉与它同行、同列的其他数,再从剩下的数中任意圈一个数,叉掉与它同行、同列的其他数,按照这样的方法选出四个数,并相加,如果和等于几,就住进几号城堡。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疑问:为什么不管如何选择,最后4个数相加都等于28。)
(2)观察抽象,探索规律。
学生观察数阵,发现数阵的规律,并借助字母表示数,发现按照方法不管选择哪四个数,最后的结果都是a+b+c+d+1+3+5,解开了数阵的奥秘,得到了编阵的密码。
(3)沟通联系,落实方法。
学生创造一个进入33号城堡的数阵,并让学生思考标准列的前四个数的和一定要等于24吗?能不能整行整列交换呢?沟通变式之间的联系。
(4)总结梳理,感悟延伸。
本课教学充分挖掘了数学故事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三次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主动探究,学生透过数阵现象,寻得背后的数学原理与方法,充分感悟数学的思想与魅力。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趣味性、活动性和思维性三个原则的前提下,需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学校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选择相应的内容设计拓展性课程,有所侧重地实施课程,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活动、拓展数学思维,让学生爱上数学,会学数学。
参考文献:
[1]陈加仓.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黄丙才.关注方法指导拓展数学思维[J].中国教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