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30)
2011—2013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广州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两晋至明清时期的瓷器,可明确的窑口包括越窑、龙泉窑、西村窑、景德镇窑等。其中有一件青白釉盘残片(T5③∶17,残,经修复为盘)胎薄质坚,胎体洁白纯净;釉层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中泛白;盘内口沿1厘米处模印有2道弦纹,弦纹内侧是凸印的缠枝菊纹,纹饰舒展,主题纹饰之间饰有地纹,地纹呈波浪式“V”形曲折席纹(图一)。此青白釉盘出土于宋元文化层,同出的还有一些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残片和潮州窑白瓷、青白瓷残片等(张金国《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2011—2013年发掘报告》,待刊)。此盘制作精良,胎质、胎色接近景德镇窑,却在装饰风格上与景德镇窑相去甚远。为探明其产地及年代,遂对其进行分析测试研究。
图一 青白瓷印花菊纹盘
本次分析检测在中山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所用仪器是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EAGLEⅢXXL型微聚焦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该款光谱仪采用了柱状毛细管X射线聚焦,光斑直径范围为100~300μm,对微区分析极为有利。其元素测量范围是Na~U,对于Na以下的轻元素还不能检测。该仪器样品仓较大,能够容下较大的样品,对于陶瓷器无损分析极为有利。
1.样品制备及实验条件
样品经超声波清洗,阴干,放入样品仓,对胎和釉进行分析检测。本次分析的实验条件是X射线光管电压40kV,电流250μA,光斑直径100μm,真空光路,死时间约为20%。
2.实验结果
因其光斑小,为防止检测的数据出现误差,同一标本需测试三个不同区域的点,再求均值,使检测数据更加可靠。
实验数据采用VerSion3.0解谱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表一、表二。
从表一、表二反映的化学成分来看,该样本瓷胎中Al2O3含量24.89%,较高的铝含量使得胎薄质坚,力学强度大且不易变形。TFe2O3含量0.77%,TiO2含量0.01%,铁含量低的同时钛含量亦低,使得胎色洁白。
釉中TFe2O3含量0.81%,恰如其分的铁含量,使得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泛青。其釉式可表示为:
通过计算可知釉式为:
得知 RO系数b为0.678,系数b值介于0.50~0.76之间[1],可判断其为钙碱釉。在高温条件下,钙碱釉比钙釉粘度大,使得此件青白釉盘釉面具有玉质感。而景德镇湖田窑宋代青白瓷均为钙釉,元代青白瓷为钙碱釉[2]。
胎中没有检测出P元素,釉中P、Mn元素较高,可能其釉料配方中加入了一定量的草木灰,釉中P的散射作用可以使得釉面变得柔和[3]。
根据熊樱菲、龚玉武《化学组成分析辅助判别古陶瓷产地、制作年代及工艺的研究》,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南北方瓷胎中Al2O3含量差异较大,其分界线大致在25~27%,胎中Al2O3含量低于25%的极有可能是南方生产的,而高于27%的则可能由北方生产[4]。从表一可知,本样本胎中Al2O3含量为24.89%,因此可能来自南方各窑。
从五代至元代期间,南方有诸多窑址生产青白瓷,笔者整理前人研究成果[5—7],将这些窑址所出青白瓷胎中化学元素的数据列为表三。从表三可知,湖北的青山窑,安徽的繁昌骆冲窑、繁昌窑,江西景德镇的刘家湾窑、湖田窑,福建的德化窑、吉水窑、安溪窑等窑口标本中Al2O3含量普遍较低[5],属于典型的南方瓷胎,与本次测试的标本明显不符。而位于珠江流域的广东西村窑、潮州窑[6]和广西中和窑[7]青白瓷胎中Al2O3含量略高,但介于典型的南方瓷胎与北方瓷胎之间,与表一所示本次测试的标本瓷胎中Al2O3含量相近,因此可以推断,本次测试的标本应来自珠江流域。
表一 青白釉盘所含主量元素(wt%)
表二 青白釉盘所含微量元素(μg/g)
通常,Fe2O3和TiO2是陶瓷材料中的发色成分,并且过量的这两种成分可以使陶瓷瓷胎颜色变暗[6],而此次测试的青白釉盘胎中TFe2O3含量较低,TiO2极低,提示其瓷胎在制作时经过了严格的除杂、淘洗过程,具有较高的去除杂质工艺,且未检测出P元素,这些方面与西村窑、潮州窑有较大区别。经与表三中广西藤县中和窑瓷胎所含主要元素相比较,各主要元素含量基本能很好地对应上,因此可初步推断此件青白釉盘为广西藤县中和窑产品。
上文对该青白釉盘的胎釉检测分析可基本确定其产地为广西藤县中和窑。而从其装饰特点、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也都将此件白釉盘的产地指向了中和窑。
从装饰技法与图案内容来看,潮州窑装饰技法多为刻花、划花、雕刻、镂空、褐色点彩等,印花装饰很少见,纹饰主要以弦纹、卷草纹、平行纹、斜线纹为主,也有少量莲瓣纹、云龙纹等[8];西村窑装饰技法有刻花、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浮雕、捏、塑等,最具特色的是彩绘和点彩[9],在印花装饰上未见采用地纹衬托主题纹饰的产品。缠枝花纹在耀州窑等窑址中虽属常见,但以席纹、菱形纹等作地纹的装饰风格似乎为中和窑所特有[10]。中和窑纹饰以印花为主,其中海水摩羯、席纹地缠枝菊(牡丹)、珍珠纹地缠枝牡丹、菱形锦纹地缠枝菊纹等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7],其印花纹饰之间的空白处多填以编织纹、图案化的水波纹、珍珠地和鲨鱼皮地,用以衬托主题纹饰,这种装饰风格是藤县窑所独创[9]。此件青白釉盘的主题纹饰为凸印的缠枝菊纹,地纹为波浪式曲折席纹,其装饰风格与潮州窑、西村窑、耀州窑产品明显不同,符合藤县中和窑装饰特点。另外,在藤县中和窑窑址曾出土一件席地缠枝菊花纹盏印模(图二)[11],与本标本的纹饰特点几乎一致。
从制作工艺看,若以景德镇窑青白瓷作为参照物,西村窑青白瓷胎中Fe、Ti元素含量较高,颜色白中偏灰,可能在坯料上淘洗不够,胎质不够细腻,釉色偏黄;潮州窑青白瓷胎色较白,胎质细腻,但仍然与景德镇窑有一定差距,釉层较薄,通常有小的开片;中和窑的产品胎较薄,质洁白细腻坚硬,青白釉光洁莹润,有较好的透明度[10]。而此件青白盘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显然在坯料制作时经过了多次淘洗捣练,胎质胎色更接近景德镇窑产品,釉色则白中泛青,但青色不及景德镇窑产品,与藤县中和窑青白瓷胎质细腻洁白、釉色白中微青的特点[7]相符。
在装烧方法上,广西地区在北宋早期采用支钉明火裸烧,北宋中期至南宋绍兴末为盛烧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南宋末采用一钵多器叠烧法[12]。此件青白釉盘内底不见支烧痕,光滑洁净无渣点,无芒口,无涩圈,应是采用了匣钵仰烧的方式,为盛烧期的产品。结合同一层位出土较多的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推断其为藤县中和窑南宋盛烧
期的产品。
表三 五代至元代各地所见青白瓷胎的化学元素含量(wt%)
图二 藤县中和窑席地缠枝菊花纹盏模
藤县中和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藤县城南约10里的北流河下游东岸,窑址长约2公里,宽约半公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4年对该窑址进行了试掘,1975年,又联合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进行了一次试掘,两次试掘清理了两座斜坡式龙窑,采集标本1000余件。中和窑产品主要以青白瓷为主,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目前在国内发现较少,说明其产品具有外销性质。从区域位置来看,藤县中和窑窑址位于北流河下游东岸,可以顺北流河进入浔江,再顺流而下进入广州港,水上交通极为便利,产品的外销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了中和窑青白瓷,南粤先贤馆遗址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越窑青瓷、唐五代长沙窑彩绘瓷、宋代龙泉窑青瓷、宋景德镇青白瓷、宋耀州窑青瓷、宋定窑白瓷、宋西村窑瓷器等,这些瓷器种类繁多,且有一个共同点,均在海外有较多的发现,属于外销瓷大宗。该遗址还发现了伊斯兰蓝釉陶器。这类釉陶器体型硕大,有学者指出其为阿拉伯商人用来盛酒、油、水等液体的储运容器[13],其外销的可能性很大。此件青白釉盘在广州的发现,为中和窑青白瓷从广州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提供了一定的实证。
致谢:本次实验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科技考古实验室负责人朱铁权副教授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金国副研究馆员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罗宏杰,李家治,高力明.中国古瓷中钙系釉类型划分标准及其在瓷釉研究中的应用[J].硅酸盐通报,1995(2):50—53.
[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湖田窑遗址陈列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90—492.
[3]熊燕飞.草木灰在釉料配置中的作用[J].景德镇陶瓷,1995(4):17—18.
[4]熊樱菲,龚玉武.化学组成分析辅助判别古陶瓷产地、制作年代及工艺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S1):79—84.
[5]ZHUTQ,WANGCS,WANGHM,etal.ThepreliminarystudyonkilnidentificationofChineseancientQingbai waresbyICP-AES[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10,11(4):482—486.
[6]ZHUTQ,SUNWD,ZHANGH,etal.Studyonthe ProvenanceofXicunQingbaiwaresfromtheNorthernSongDynastyofChina[J].Archaeometry,2012,54(3):475—488.
[7]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J].景德镇陶瓷,1993(Z1):11—14.
[8]许绍银,许可.中国陶瓷辞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518.
[9]马冀良,马冀武.中国陶瓷艺术大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306.
[10]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79—194.
[11]章维亚.灿若流星:宋代广西的瓷窑及瓷器[J].文物天地,2015(7):23—26.
[12]王普生.广西宋代瓷窑装烧工艺的初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13]汪勃.再谈中国出土唐代中晚期至五代的西亚伊斯兰孔雀蓝釉陶器[J].考古,2012(3):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