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墩墓地分析研究

2018-04-08 01:43杜博瑞
文物春秋 2018年1期
关键词:土坑墓主蛤蟆

王 蕾 杜博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蛤蟆墩墓地位于甘肃省金昌市双湾乡尚家沟村,东北距三角城遗址约1公里,是沙井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之一。1978年,当地公社在修建房屋时发现2座残墓,出土了少量铜器和动物骨骼[1]。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武威地区展览馆共同对蛤蟆墩墓地进行复查,共发掘墓葬20座,出土了较多青铜饰件、铜刀、铁刀、绿松石珠等器物。此次发掘纠正了过去沙井文化是秦汉时代遗存的认识,将沙井文化的年代推至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2]。

虽然蛤蟆墩墓地的墓葬数量不多,但形制多样,随葬品丰富,且各墓葬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具有共时性。本文以1979年发现的蛤蟆墩墓地的20座墓葬为研究对象(由于1978年发现的2座墓葬资料缺失严重,暂不列入文章讨论范围),对其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品、墓主身份等进行研究,以从微观层面探讨沙井文化的丧葬习俗与社会结构,如有论述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予以指正。

一、墓葬的比较分析

确认墓地的年代是分析墓地的前提,李水城、水涛、洪猛等学者都先后将蛤蟆墩墓地置于沙井文化的框架内展开分期研究。水涛先生将沙井文化分为两期四段,认为蛤蟆墩墓地是二期早段的代表性遗存[3];洪猛先生将沙井文化分为早晚两期,认为蛤蟆墩墓地是晚期的代表性遗存[4];李水城先生则将沙井文化分为甲、乙两组,代表早(甲组)、晚(乙组)两期,认为蛤蟆墩墓地是晚期乙组的代表性遗存[5]。由此可知,各位学者虽然在沙井文化的分期上存在差异,但蛤蟆墩墓地处于沙井文化的晚期却是他们的共识。笔者亦同意他们的观点,将蛤蟆墩墓地作为沙井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存进行研究。

根据构筑方式的不同,蛤蟆墩墓地的墓葬可分为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笔者将从葬式、随葬品等方面对两类墓葬进行比较。

1.偏洞室墓

共12座,面积在1.1~2.4平方米之间(表一)。构筑方式是在竖穴土坑墓内向西挖一偏室,用于放置人骨,人骨下铺芨芨草。墓葬底部设有二层台,有的二层台上还放置封堵偏室的立木(为行文方便,笔者将其简称为“封墓棍”)。

偏洞室墓的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兼有火葬、二次扰乱葬等特殊葬式。其中,仰身直肢葬6座,火葬和二次扰乱葬各3座。

火葬(M6、M15、M19),指将尸体白骨化后对其特定部位进行熏烤,然后填土安葬。在偏洞室墓的火葬墓中,M19墓主为大于60岁的女性,全身骨骼均被熏烤成黑色;M15墓主为50~55岁的男性,下颌骨、两臂和两腿骨均用火熏烤成黝黑色;M6墓主为30~35岁的女性,仅焚烧下颌骨。结合墓地的整体情况来看,使用火葬的墓主年龄皆偏大,且呈现出人骨的熏烤面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

二次扰乱葬(M4、M7、M14),指墓葬中骨骼凌乱、墓穴平面不规整以及填土包含物异常的丧葬形式。在甘青地区,这种葬式较为普遍,马家窑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沙井文化,其文化内涵目前尚有争论[6]。在偏洞室墓的二次扰乱葬墓中,M4墓主为大于55岁的女性,上肢凌乱,下肢缺左股骨;M7墓主为30~40岁的男性,人骨散乱;M14墓主为大于30岁的男性,人骨散乱。由此可知,二次扰乱葬的墓主以男性为主,年龄相对较大。

在12座偏洞室墓中,除M12外均出土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大体分为装饰品、工具、武器和动物骨骼四大类。其中,装饰品多位于墓主头部及腹部,工具位于墓主腰部,武器位于墓主腹部及右手处,动物骨骼位于人头骨附近、二层台及填土等处。

装饰品的种类主要有铜泡、动物形饰、耳环、绿松石珠等。随葬装饰品的墓葬共10座,男、女墓葬各5座。女性墓葬中,M6、M19随葬装饰品的种类最多,有铜泡、铜环、蝙蝠形饰、联珠饰等5种以上;M4、M5随葬装饰品种类相对较少,有六联珠饰等2种以上;M16种类最少,只有绿松石粉。男性墓葬中,M11、M15、M18随葬装饰品的种类最多,有铜泡、不同材质珠饰等4种以上;M2、M14种类较少,M2随葬铜泡和珠饰各1件,M14仅随葬1件绿松石珠。总体来看,偏洞室墓随葬装饰品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出随墓主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女性多于男性的特点。此外,绿松石、铜泡等在男女墓葬中皆有出土,但是六联珠饰、鞭形饰等仅见于女性墓葬,应是女性墓葬的特有随葬品。

工具的种类有刀、匕。刀有铜、铁两种质地,形体较小,最长为12.2厘米,应为切割肉食或其他食物的工具,主要出土于男性墓葬中,包括 M7、M11、M14 和 M15,女性墓葬中仅M19随葬铁刀。匕为骨质,仅出土1件(男性墓葬M18),形体稍大,长30厘米,磨制光滑,应同为切割食物所用。

武器的种类有箭杆、弓弭、镞。仅发现于M14、M15、M18这三座男性墓中,墓主年龄皆大于30岁,弓弭的数量随男性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动物骨骼的种类以羊骨为主,兼有牛骨、马骨,主要随葬头骨和蹄趾骨部分。女性墓葬中,M19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最多,有牛头、羊头共12个;其次为M4、M6,随葬羊头7个以上;M5仅随葬羊头1个,M16无动物骨骼随葬。男性墓葬中,M15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最多,有马头、羊头共25个;其次为M2,随葬羊骨13件;再次为M11、M18,均随葬羊头、马头等7个以上;M7数量较少,随葬牛骨2件;M4、M12无动物骨骼随葬。综上,男性、女性墓中均有动物骨骼随葬,但存在明显差异:数量上,男性墓葬中随葬的动物骨骼普遍多于女性;种类上,男性墓中羊骨、牛骨、马骨皆有,女性墓中除M19另随葬牛头外,均只有羊头骨。

表一 蛤蟆墩墓地偏洞室墓统计表

除上述几类随葬品外,偏洞室墓还出土了一些其他用途的随葬品,包括铜器、陶器、木器、皮制品、纺织物和谷物等。铜器有管状饰、铃等,根据报告,管状饰应为盛针的针管,铃可能是巫师祭祀时使用的工具;陶器有双耳罐、鬲足等,与谷物同出于M16,应为日常生活用器;木器有木棒、盒等,有的盒与骨匕同出;皮制品主要指皮革,可能是护手、腰带、刀鞘等;纺织物数量较多,有麻、毛织物,包裹或覆盖在铜刀和各种铜饰上。

2.竖穴土坑墓

共8座,墓葬面积均在1.5平方米以下(表二)。构筑方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土坑,墓圹多为圆角方形,墓底铺芨芨草。

竖穴土坑墓的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二次扰乱葬,数量均为4座。二次扰乱葬中,M1墓主为幼童,无头骨、上肢骨、盆骨等;M3墓主为男性,年龄为12~13岁,上肢凌乱,头骨倒置;M8墓主为女性,年龄为20~25岁,头骨破裂,置于盆骨两侧;M9墓主推测为男性(M9随葬的动物骨骼有羊、驴两种,为其他竖穴土坑墓所不见,而偏洞室墓出土两种以上动物骨骼的墓葬中,除等级较高的M19墓主为女性外,均为男性,故推测M9的墓主应为男性),年龄不明,仅存两节颈椎骨。整体来看,二次扰乱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墓主的年龄相对较小。

竖穴土坑墓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主要分为装饰品、工具和动物骨骼三类。装饰品多位于墓主头部及腹部,工具集中在墓主腰部,动物骨骼位于填土、二层台、人头骨附近等处。

装饰品仅在M9、M10、M13中有所发现。男性墓葬中装饰品的种类较少,M13随葬绿松石珠、缀铜泡的皮眼罩,M9仅随葬耳。女性墓葬M10随葬装饰品的种类较丰富,有铜泡、石珠、骨珠、绿松石、铜双勾形饰等。

工具只有铁刀一种,仅发现于M9中。

动物骨骼仍以羊头骨为主,还有极少数的羊下颌骨和驴蹄骨。女性墓葬中,M10随葬羊头最多,为3件;M8、M17较少,均为1件;M20无动物骨骼随葬。男性墓葬中,M9和M13均随葬动物骨骼4件,M9除羊头外,还随葬羊下颌骨及驴蹄骨;M3无动物骨骼随葬。

总体来看,竖穴土坑墓的随葬品较少,但也存在少量的特殊随葬品,如M13随葬的皮革、麻织物囊袋,M10随葬的皮革、纺织物等。

表二 蛤蟆墩墓地竖穴土坑墓统计表

3.比较分析

通过梳理两种形制墓葬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墓葬构筑方面,不同形制的墓葬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偏洞室墓的面积均大于1平方米,且有7座墓葬面积超过1.5平方米。而竖穴土坑墓面积相对较小,还有3座墓葬的面积不足1平方米,墓葬规模明显小于偏洞室墓。同时,偏洞室墓中男性墓葬面积整体大于女性,而竖穴土坑墓中女性墓葬面积整体大于男性,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在不同形制的墓葬中存在差异,竖穴土坑墓中女性地位较高,偏洞室墓中男性地位较高。

葬式方面,偏洞室墓与竖穴土坑墓均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体葬式,兼有二次扰乱葬,偏洞室墓中还存在火葬。

随葬品方面,装饰品种类最多,大多数偏洞室墓均有随葬,且呈现出墓主年龄越大,装饰品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的特点,而竖穴土坑墓中却少见装饰品;武器种类较少,仅出现于3座偏洞室墓中,竖穴土坑墓中未见;工具种类也较少,主要出现在偏洞室墓的男性墓葬中;动物骨骼以羊骨为主,牛骨、马骨等其它动物骨骼主要出现在男性墓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生产方式的差异。整体来看,偏洞室墓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和种类较多,竖穴土坑墓除M9有驴蹄骨外,均只随葬羊头。

表三 蛤蟆墩墓地随葬动物骨骼数量统计表

随葬品的数量是反映墓葬等级的主要依据,墓室的构筑方法和葬式等也是体现墓葬等级的重要因素。由上文可知,蛤蟆墩墓地的墓葬在墓葬规模、葬式和随葬品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各墓葬之间等级差异明显。

二、墓葬的等级分析

在原始社会时期,动物被视为重要的财富形式和根本社会关系的标志[7]。蛤蟆墩墓地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表三),为研究墓葬之间的等级差异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蛤蟆墩墓地的墓葬可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多于10件者,均为偏洞室墓,包括M2、M15、M19;第二等级,随葬动物骨骼数量为5~10件者,均为偏洞室墓,包括M4、M6、M11、M18;第三等级,随葬动物骨骼数量为1~5件者,包括偏洞室墓M5、M7和竖穴土坑墓M8、M9、M10、M13、M17;第四等级,未随葬动物骨骼者,包括偏洞室墓M12、M14、M16和竖穴土坑墓M1、M3、M20。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些墓葬的构筑方式、葬式、墓主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展开进一步讨论。

1.墓室的构筑方式与等级

从墓葬的等级划分来看,偏洞室墓涵盖四个等级墓葬,且一、二等级墓葬所占比例较大,而竖穴土坑墓中只有三、四等级墓葬,明显低于偏洞室墓。而在偏洞室墓中,各墓葬之间也存在细微的等级差别,如M11、M12、M15、M18、M19等墓的填土中出土封墓棍,为其余墓葬所不见。其中,除出土8根封墓棍的M12为第四等级外,其余4座墓葬等级都比较高:M15和M19为第一等级,分别有19根和18根封墓棍;M11和M18为第二等级,分别有15根和19根封墓棍。相比之下,无封墓棍的墓葬除M2、M6分别为第一、第二等级外,等级均较低,表明有封墓棍的墓葬等级较高。

2.葬式与等级

蛤蟆墩墓地的葬式以火葬、二次扰乱葬最为特殊。火葬墓共3座,均为偏洞室墓,包括M6、M15、M19。墓主皆面部朝上,其余墓葬未发现类似者,说明火葬墓在该墓地中有特殊的地位,可能是人群中的年高望重者[8]。3座墓中,M15、M19为第一等级,M6为第二等级,明显较其它葬式等级高,表明葬式与墓葬的等级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次扰乱葬墓共7座,偏洞室墓与竖穴土坑墓皆有,以第三、第四等级墓葬为主,随葬品整体偏少,等级相对较低。关于二次扰乱葬的成因,学者们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李智信先生认为是让灵魂从世俗中解脱的一种方式[9],水涛先生认为是灾荒年间盗墓取宝或食人风俗的一种体现[10],宋兆麟先生则认为与仇家互毁对方墓葬有关[6]。这些说法均与实际的考古发现有所出入,具体情况尚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3.性别与等级

在蛤蟆墩墓地中,男性墓随葬的动物骨骼有羊、牛和马三种,总数量是63件。女性墓葬除M19外均只随葬羊头,总数是34件。由此可知,男性墓葬的等级明显较女性高。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第一等级墓葬M19,是唯一一座随葬两种动物骨骼并出土封墓棍和工具的女性墓葬,其余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是女性墓葬中最多的。同时,M19还是火葬墓中尸骨焚烧面积最大的墓葬,说明其在墓地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

蛤蟆墩墓地中有3座较为特殊的墓葬,墓主均为大于50岁的女性,出土有除墓主以外的其他人骨:M4出土有30岁左右男性的头骨;M19出土有一块3岁小孩的骨骼,M20出土有3岁小孩的肱骨和腓骨。其中,M19为第一等级,M4为第二等级,M20为第四等级,说明出土其他人骨与墓葬等级无明显关联,而可能与墓主人的性别、年龄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表明在蛤蟆墩墓地中,年老的女性拥有特殊的地位。

4.年龄与等级

蛤蟆墩墓地的男性墓葬中,M15的墓主年龄最大,随葬动物骨骼25件,是整个墓地中随葬动物骨骼数量最多者;M14墓主年龄较小,无动物骨骼随葬。女性墓葬中,M19墓主年龄最大,随葬动物骨骼12件,是女性墓葬中随葬动物骨骼数量最多者;M5年龄较小,仅随葬羊头1件。由此可知,除M2、M12等个别墓葬外,蛤蟆墩墓地基本呈现出墓主年龄越小,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越少的规律,表明在该墓地,墓主年龄越大,其社会地位越高。

综上,蛤蟆墩墓地的墓葬可根据随葬动物骨骼的数量划分为四个等级。就墓葬构筑方式而言,偏洞室墓葬等级较高,且有封墓棍的偏洞室墓等级高于无封墓棍者;就葬式而言,火葬墓等级较高,二次扰乱葬等级较低;就性别而言,男性墓葬等级整体高于女性,存在个别老年女性墓葬等级较高的现象;就年龄而言,墓主年龄越大墓葬等级越高。

三、相关问题探讨

1.墓地布局

图一 蛤蟆墩墓地性别分布图

蛤蟆墩墓地的墓葬整体分布较为杂乱,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规律(图一)。首先,根据报告,除M16和M19偏正北外,女性墓葬的朝向均为北偏东,而M16墓主为墓地女性年龄最小者,M19墓主为墓地女性年龄最大者;男性墓葬中,除M9、M11朝向西北,M2、M15偏正北外,墓葬朝向均为北偏东,而M11、M15墓主是墓地男性年龄最大者,M2墓主为墓地成年男性年龄最小者。据此推测,成年男女的墓葬朝向以北偏东为主,老人、青少年则存在其它墓向。其次,成年男性的墓葬除M2、M18外均集中分布在墓地中心,女性墓葬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围绕在男性墓葬的西北和东南边缘,青少年与老人则主要分布在墓地的东南、西北边缘地区,形成以青壮年男性为中心,女性与老幼围绕在边缘的布局方式。这可能与墓地中男性的等级整体高于女性、儿童有关。

2.墓地人群构成

蛤蟆墩墓地的墓葬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的种类与组合方面有较高的相似性,且随葬较多的动物骨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表明墓主可能同为本地氏族人群。但个别墓葬的出土器物也显示出了其它特点,如偏洞室墓M16,墓主为女性,随葬的陶双耳罐、绿松石(粉末)、赭石、谷物等为其他墓葬所不见。其中,陶双耳罐最具特点,敞口、束颈、鼓腹、平底,颈部安两个对称的卵圆形耳,为寺洼文化中常见的器形[11]。这些随葬品与蛤蟆墩墓地格格不入,表明该墓的主人或许并非本地氏族的成员,而是被氏族成员收养或与之通婚的外族人[12],且极有可能原为寺洼文化的成员,死后葬入本氏族的公共墓地。

此外,结合两种形制墓葬在葬式、随葬品、等级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笔者认为蛤蟆墩墓地的本地氏族成员可能存在两类人群,包括高等级的偏洞室墓人群和低等级的竖穴土坑墓人群。

3.社会分工

在民族学中,根据死者生前从事的生产活动随葬不同劳动工具的现象较为普遍。蛤蟆墩墓地随葬品的种类差异表明,这里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工,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保卫聚落及外出狩猎。墓主均为男性,墓葬中随葬镞、箭杆、弓弭等武器。偏洞室墓中有3座男性墓葬随葬武器,墓主年龄皆大于30岁,竖穴土坑墓则未有随葬武器者,说明只有少数成年男性承担着保卫聚落和外出狩猎的职责。这些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表明墓主在部落中拥有较高的地位。

食物采集及处理。男女性皆有,随葬谷物、陶罐、刀、匕等物品。女性墓葬中,偏洞室墓M16随葬谷物与陶罐,表明墓主可能承担有食物采集的职责。男性墓葬中,偏洞室墓M7、M11、M14、M15 和竖穴土坑墓 M9 随葬切割肉食或其它食物所用的铁刀或铜刀,表明这部分男性的职责与处理食物相关。此外,蛤蟆墩墓地随葬大量的牛羊骨骼,表明该墓地可能存在畜牧的生产方式。

手工业。墓主均为女性,随葬铜管状饰,用途可能是佩戴在身上的针管。偏洞室墓M4、M6、M19和竖穴土坑墓M10均有出土,M10还随葬有皮革制品、纺织物,表明她们的职责可能与简单的手工业有关。

劳动分化使群体的各个部分都具有了各自的功能[18]。蛤蟆墩墓地中有少数社会权力和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包括侍奉鬼神的男女巫师和承担保卫聚落、外出狩猎职责的成年男性,他们死后均葬在偏洞室墓中,随葬大量物品。而墓地的大多数人主要是负责食物的采集与加工及简单的手工业生产,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随葬物品较少,多葬于竖穴土坑墓中。

四、余 论

氏族是社会机体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中心。作为一种社会团体,氏族有它的执政官或酋长,有司库,有相当面积的公共土地,有一处公共墓地,有共同的宗教仪式,还要“选出一些‘司礼’,男女两性都有,他们共同负责主持这些节日庆典”[12]。蛤蟆墩墓地中,不同性别的墓主有不同的社会分工,男性负责保卫聚落、狩猎等,女性负责食物的采集加工和手工业,同时还存在巫师一类的精神领袖角色,应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氏族社会的公共墓地。武器只见于男性墓葬,说明当时的军事权力可能已经与女性掌管的民政权力分离[18],男性的地位正逐步增强,以保证战争的胜利。此外,根据不同形制墓葬的等级差异,笔者推测该氏族墓地中埋葬了两类人群,他们之间的地位和经济是不平等的,偏洞室墓埋葬的人群等级明显更高,掌握了氏族的主要权力。两类人群之间及各群体内部的贫富差别说明氏族的平等原则已经不甚明显。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蛤蟆墩墓地的氏族是一个晚期氏族,正处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较晚阶段。

[1]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4(7):598—600.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2):205—237.

[3]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G]//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50—257.

[4]洪猛.双湾墓葬及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4—19.

[5]李水城.沙井文化研究[M]//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46—149.

[6]陈洪海.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析[J].考古,2006(1):54—68.

[7]吴霄龙.毛庆沟墓地所体现的男性及女性社会地位:继承的还是获取的[G]//林嘉琳,孙岩.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84.

[8]李锦山.论宗日火葬墓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2002(11):50—59.

[9]李智信.试论马家窑至卡约文化经济转变的原因及影响[J].青海文物,1991(6):23—27.

[10]水涛.甘青地区早期文明兴衰的人地关系[G]//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8—186.

[11]水涛.关于寺洼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G]//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0—114.

[12]摩尔根.古代社会[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2—69.

[1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97:648.

[14]十三经注疏[M].阮元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2237.

[15]张琴.中国古代的巫及巫术仪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41.

[1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0:40—46.

[17]刘宝山.青海“史前”的铜铃[J].文物季刊,1995(2):43.

[18]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110.

猜你喜欢
土坑墓主蛤蟆
村头的土坑
小兔的报答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自埋”
岔路
与赵琦先生商榷
岳麓秦简《廿七年质日》所附官吏履历与三卷《质日》拥有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