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春
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师在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前提下,综合分析教材及学情,紧扣重难点进行教学。
然而,在“有的放矢”的备课前提下,统一的重点、难点、考核标准又将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拉回了“同一起跑线”。原有的千差万别,将在统一的标准下“一视同仁”。学生的吸收程度、运动参与热情、自我展示欲望、后续学习潜力将在这“同一起跑线”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学生角度出发,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经历、性格倾向、兴趣爱好、集体的影响、上一阶段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考核成绩、新学项目(项目特点、重点、难点)、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新授内容的学习效果并“波及”该项目的学习(甚至会对后续体育学习、健身意识、终身体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一般情况下,身体素质良好、心理素质良好且有一定运动经历、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初学新内容时,在教师简单的动员后,即可“开门见山”,经过正常的周期性学习,就能较好的掌握所学,突破重点、难点,顺利通过考核。这批学生通常作为榜样、正确动作示范者出现在体育课堂上,他们学习积极性高、敢于展示、成绩突出。
2.身体素质一般,心理素质较好,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参与的愿望且愿意尝试的学生,在班级中占多数。这些学生需要教师积极、适时的引导——多鼓励、过表扬、多练习、多对比、克服“高原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保持一定的积极性。但不能忽视的是,这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心理素质较薄弱,情绪起伏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
上述两种学生一般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1)哈,新内容,有意思;
(2)有挑战性,刺激;
(3)难度加大了,我试试看;
(4)没人敢做,我来;
(5)老师和同学们做的真好,我要好好学;
(6)要考核了,我一定能考的不错。
……
3.然而,对于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畏难、意志力较弱、不敢展示自我、怕失败)、性格(内向、偏安静)或缺乏运动经历及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重点、难点、考核甚至是学习内容的本身,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通常,此类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同学们忽视,他们通常会“硬着头皮”顺大溜,躲避练习、一旦被逼无奈需要展示时,会退怯,易被笑话(正误对比时,学生产生的赞扬与否定产生的效应),考核成绩往往不理想或不能达标。因此,而逐渐丧失仅有的一点学习积极性,自信心、自尊心也将受到极大的挫伤。
通常他们会有此类心理波动:
(1)没意思,还要学;
(2)新内容啊!我没接触过;
(3)这么难,我学不会;
(4)难度又加大了,这次我真不行了;
(5)都比我厉害,我不做了,丢人;
(6)要达标啊,我肯定过不了。
……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则会在这种不良情绪状态下被“遮蔽”,或被无限放大。学生在心理上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平衡,而忽视当堂的重点、难点。这也是出于对自己心理安全的一种自我保护。
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学生所产生的这不良情绪状态或者是心理上的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其——现有的心理能力储备、心理调配程度不能达到克服难点(或重点)所需要的动机强度,或是不能以一定的、积极的水平状态来支持主体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经历、性格倾向、兴趣爱好、集体的影响、上一阶段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考核成绩、新学项目(项目特点、重点、难点)等诸多因素都会使得对相对固定的项目重难点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在此状态下,项目的重难点将会被放大或忽视。学生的注意力将出于“自我保护”转移到——如何平衡个体的心理状态上来。原有的心理稳态(课前)将由被打破(由于项目的重难点、学习任务所引起)。学生势必会耗费过多的心理能量来重构心理稳态。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稳态重构——学生一般会出现畏难、担心、消极、怯懦、逃避。甚至会造成对体育课,对集体活动的兴趣的减弱与丧失。原本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健身健心的体育活动,正是由于这种“自我保护”而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是“可怕”。
直面此问题,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在全体师生需要共同合作克服的难点、需要掌握的动作技能重点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对是学生心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与克服;教师的职责除了使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更应当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各阶段遇到的心理重点、难点。只有做好克服心理重点、难点的准备,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学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节点是指在装修构造中,那些以一种或多种材料组合并通过某种造型所形成的连接点。
解析体育课堂教学,学生的具体表现正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经历、性格倾向、兴趣爱好、集体的影响、上一阶段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考核成绩、新学项目(项目特点、重点、难点)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达成的,而原有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心理上“自我保护”、心理重构则将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整合,并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并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影响。
因此,笔者提出“教学节点”这一观点。正是出于对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正确同面对的心理稳态被打破(课前)、“自我保护”心理意识的出现,以及及时构建稳固、持久的心理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