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海
智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背景”作前提,而要形成这种"背景",教师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课内、校内,而要把眼光放到课外、校外,树立广泛积累的思想;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能只就语文知识谈语文知识,就语文能力谈语文能力,而要注意语文的其他功能,为智力发展提供基础、材料和驰骋的广阔天地。实践大语文教学观,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智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学习、掌握、积累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要把记忆背诵名篇佳作、典范文章作为一项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比如经常让学生写“积累日记”,小到摘抄一些优美词句,大到摘抄课内外、中外古今的名段佳句,边积累边消化,边记忆边应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就会像涓涓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学习和摘抄,可以从中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从而开发智力。
板书是使思维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是启发学生记忆、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门浓缩、提炼的教学艺术。板书图示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约的构图、醒目的线条、形象的符号、鲜明的色彩、合理的布局、凝炼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加以浓缩、提炼,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关键词语、中心句子和点睛之笔,对讲课的内容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储存、运用语言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同时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一篇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一般是边讲述,与学生互动,分析一个个段落、层次、部分,边板书各个段意、层意、部分大意及其修辞、写法、相关词语等,然后加以综合。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条分缕析、比较、分门别类,然后归纳、概括,使思维具体化和系统化。用直观、形象的板书图示,使学生的认识由简单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形象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行文的思路、线索以及中心、写法等,尤其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常问为什么是学校教学和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也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增长见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小学生由于性格问题比较内向,或者害羞,对于问题不会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明知道自己不会还不敢去大胆的问“问什么会是这样?”等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不要说开发学生智力就是连学生和老师之间最起码的互动也保证不了。但是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通过必要的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动员学生积极发言,消除有的学生自闭害羞的心理,鼓励学生积极的表现自己的特长,养成善于动脑,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有问题便要提出来,大胆发言和发问,时间一长肯定会不仅在课堂上形成活跃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意识,已改往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争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上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知识应用的最终体现是能力表现,而能力的良好表现又以牢固的知识为基础。所以,能否熟练而准确地运用知识形成很强的能力,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那么,小学生的记忆的决窍是什么呢?我们先了解什么叫“记忆”。记忆包括“记”和“忆”,“记”是识记和保持,这是记忆的前提和关键,“忆”是再认和回忆,这是记忆的目的。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形象记忆 如,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尖”,我们完全可以用个尖形物体让学生明确这个字的结构,上面小下面大,学生很快用形象的方法将这个字的字形就记住了。
2.逻辑记忆法 如,问答题的解答,应用题的思考都属于依据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这里所要得出的结论就是靠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所表现出来的。
3.情绪记忆法 实践证明,人在愉快时记忆得快,保持的时间长,反之则不然。例如,在教学时,若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应引导、启发、鼓励、指正,如果教师这时产生烦躁,对学生责备、甚至训斥,学生的情绪恶化,那你苦口婆心的讲解也会付之一空。我们之所以推广“愉快教学”,它的道理就在于此。
4.运动记忆法 运动记忆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和识记慢遗忘也慢的特点。例如写字,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强调对汉字结构及笔画的掌握记忆,必须是在运动中记忆,一旦记住,它的印象是非常牢固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普遍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育。”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多种多样可行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就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