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古人云“诗言志”,而诵读是走进诗歌主旨的必经之路。朱熹也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可见,读诗词的第一步便是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把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为诵读教学法。
教师在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诵读方面的指导,采取由面到点、层层深入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审美体验,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可见诗人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意在辞先。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首先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只有充分把握了作品的情感,才能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感同身受地诵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部分可由教师提供切入点,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从作者身世、文章体裁、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
在学习《声声慢》这首作品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同学们运用网络、书籍资料等方式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课堂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到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晚年,李清照早期与赵明诚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妻随之逃往南方,途中,丈夫赵明诚染病身亡。后来,李清照又被人诬陷通敌,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殆尽。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在杭州凄然死去。之后,我对同学们的表述进行总结,将李清照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将李清照的人生遭遇归结为六个字“国破家亡夫死”。最后,我请同学们找出词中最能代表词人感情的一个字,也就是这首词的词眼,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愁”字。
在对整首词的情感进行了整体把握之后,我让同学们对这首词自由诵读两分钟,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内心的“愁”。
诗词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细分起来有齐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学生读得非常卖力,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热闹过后,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还是一知半解,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审美体验。这是因为不同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诗词不同的感情基调,“因文制宜”,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性地设置诵读环节。
在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一课进行诵读指导时,我采用了教师示范朗读,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三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课前我对这首词的情感、节奏进行了揣摩,课堂上我先用饱满的情感把这首词诵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同学们予以了热烈的掌声,从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这首词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这是一首婉约派的词,鉴于这首词温婉细腻的词风,如果齐读气势磅礴反而会违背词作本身的韵味。因此,在中间的赏析阶段,我采用了男、女生分角色诵读的形式,读完之后我点评男生粗犷的声线读出了饱经风霜的沧桑,女生细腻的声线读出了暮年的李清照内心的凄凉愁苦。最后,我采用了个别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学完这首词之后,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针对他们诵读的效果进行相应的点评和鼓励。
诗词教学中,抑扬顿挫的诵读可以使诗词极富表现力,有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促进教学目的的有效完成。在指导诵读《声声慢》时,我引导同学们不仅要整体把握诗词的情感,还要咬文嚼字,细心揣摩诵读的细节,以求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重点揣摩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
1.押韵 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中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2]此词的韵脚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押的是入声韵,不同于历来其他作者所押的平声韵。我们在用普通话诵读时,语音与古代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古入声字分化演变的结果。我提议学生用方言来读这些韵脚字,果然都是入声。我们在读韵脚时不能太短促,适当拖长些,可以读出诗词的韵律美。
2.语速和语调 此词融入了李清照晚年的凄楚,读时语速应缓慢,语调应低沉,读出词人内心无尽的伤痛。还要把握好轻重,如开头四字“寻寻觅觅”,要读得轻,读出一种回环往复之感,读出诗人内心的迷茫无助。再如,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是词人情感的凝聚点,所以必须重读。
3.停顿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课文中的标点,这提示着我们朗读时必须要停顿的地方。在句中,我们还要根据词人感情的波动来停顿。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两句为例,细雨一点一滴地落下来,正如词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在读“点点滴滴”这四字时,一字一顿,读出词人纷纷扬扬洒落一地的愁绪。而“这次第”这三字须停顿,读出词人面对淡酒无味,急风欺人,黄花堆积,细雨霏霏时叹息、沉痛。
古典诗词“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蛋,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3],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先贤的智慧和情操。诵读诗词是从古至今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开启学生诗词审美的钥匙。使用恰当的诵读方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将使诗词在学生的演绎中散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