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岁红
前言: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教育部门应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知。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应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给予了过多的关注,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上课时,教师往往采用整堂课讲解知识点,让学生背诵公式,然后大量做题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也没有机会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2.教师对培养创新能力理解不够 目前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他们已经采取措施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最终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解不够充分。在教学时,教师采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1]。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没有很强的自律意识,这种让学生主导课堂的方式完全解放了学生的天性,实际上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时不单单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不但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形成创新意识[2]。同时,教师要将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不要单纯依靠成绩来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尊重的态度,多多为学生创造展现自身长处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创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改变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为学生创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摆脱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在课堂上敢于将自己的疑问大胆提出来,也敢于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置在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的题目,让学生在1米、2米、4米三种型号中进行选择。有的学生会考虑到携带的便利性选择1米的地毯,有的学生会考虑到美观大方,没有接口选择4米的,还有的学生会本着方便省钱的原则选择2米的。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对这种开放性的题目进行思考并且发表见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
3.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拥有学习的兴趣可以有效的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出来[3]。在动手操作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板通过剪切、拼补的方式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通过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样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学生有新的发现,如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就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如果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就可以拼出一个正方形。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扎实的把握,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和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论: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华少年,2018(14):27.
[2]马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2017(10):215.
[3]蒋文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