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

2018-04-07 15:55刘小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孔乙己研究性主体

刘小莹

一、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理念,在常态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教师也没有体会到真正的“主导”,慢慢地就把“主导”演变成了“主人”和“领导”。课堂上,教师一贯和一味地要求学生乖巧顺从,教师指哪学生打哪,长此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一言堂”、“满堂灌”;而学生只能正襟危坐的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生真是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习惯了“起立--回答--坐下”的常规套路,习惯了听、练,从来不用心的探究、思考、创造。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可见,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专家学者们给现行的“一言堂”、“满堂灌”开出的一剂良药。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的新兴学习方式,关注于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说,是对“主动和被动”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我们老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组织教学中,我们要多从鼓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氛围上考虑和设计教学,争取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不管学生的问题与教学的吻合度高不高、针对性强不强、合不合逻辑,只要学生提出了问题,我都是给予学生表扬,表扬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提问的勇气,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因为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就应该存在不同的看法,允许有独特的解读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有啥不可以呢?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和阅读的方法,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听从老师,不假思索的服从。培养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能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学得知识,收获能力,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巧妙设疑,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想让学生一直保持在积极的主动学习状态,那么,只有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文本做出独到而又深刻的理解。如:学习《孔乙己》时,我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孔乙己姓什么?”,这样一个既简单看似又矛盾的问题,很多学生说“孔乙己不就是姓“孔”?还有学生说“既然老师问孔乙己姓什么?那他肯动不姓孔。”生生争论不息。为了找到答案,学生都开始了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文中探究其名的来源,我又顺势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孔乙己没有名字的原因,也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化于无形的谈论中。可见,教师巧妙的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主动思,在课堂实现了学有所得,得有所思。

一节好课,单靠教师的一两个提问是不能让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研究性学习氛围之中的,它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顶层设计,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和课堂、课本多维度系统整合,设计出一系列的提问,只有不断的有高度和新奇的追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从多方位、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变色龙》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分层设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先问:奥楚蔑洛夫斯的性格是什么?学生在快速读书的基础上,立马给出了答案:“善变”;接着我又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讨论热烈,回答出了“蠢”、“好笑”、“变得快”、“反复无常”等一串答案;在此基础上,我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有变,是什么?有了上面的问题,学生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我将课文的本质问题提了出来:他为什么一变再变?作者又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形象?一节课,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追问和我的引导下,学生在反复地文本阅读中很容易地就解决了本文重难点。

三、多写小练笔,形成研究学习的成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在主动、积极参与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一种见解或一种认识,甚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在研究中,我们关注的不是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到,而是侧重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能否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研讨后,我一般要求学生把自己探究的过程、结果、心得进行小练笔,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理解。在学完故事情节较好的课文时,我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以练笔为主,不用行文的要求来严要求,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如果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我就要求他们必须做到规范行文,逻辑要符合情理,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让学生养成研究的习惯,掌握简单的论文写作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重点是对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我们的引导下,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师生的质疑解疑中尝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孔乙己研究性主体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