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林璐 王粉
摘要: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学习好语音是基础。任何一门语言的发音都有其规律性,语音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如今,随着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很多与汉语学习相关的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出来,其中,语音问题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进行语音样本采集和分析,着重分析他们偏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对英语国家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音偏误;对比分析
前言
语音是学习并掌握语言学习最基础的一部分,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都是学好语音。因此,语音教学便成为任何一种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要是掌握不好语音,听者就会感到不自然,还极有可能在理解上形成误差,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语言误会”。很多专家都强调了语音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例如麦基曾在《语言教学分析》中指出:“在学生练习口头表达之前,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语言的发音。”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也曾经说过:“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重要的部分,学习次序当然也应该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1]。”同时,赵元任先生还阐明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会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这种习惯将从发音延续到语法,并且一旦形成就再难改变,因此开头的语音一定要学好。林焘先生曾说:“声韵调的训练,是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在初学阶段必须集中精力把基础打好”。
二、英美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的现状分析
分析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拼音的偏误,首先必须了解习得者学习的特点、习得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明确了这些前提,才能更好的进行之后的研究。
(一)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时的优、劣势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发现绝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他们习惯阅读拉丁字母。所以,在面对由拉丁字母组成的声母、韵母时并没有很强烈的排斥感。并且认读拉丁字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习得声韵母是很容易、很快速的过程,并且拼读音节对他们来说也相对简单,只要学生掌握了声母韵母的读法,就可以进行拼读。
单音节的声韵调开始,之后进入双音节、多音节阶段,最后到语流阶段。语音阶段完成之后,教师很少再对学生的语音规范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这种教学模式就容易造成学生声韵不规范以及“洋腔洋调”的现象。
(二)声母产生偏误的原因
普通话中共有21个辅音声母,研究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声母都是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难点,有的声母发音跟他们的母语很接近,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比如 f、m、n、l,被试者在这几个声母上几乎没什么问题;而有的音他们的母语中没有,或者书写相同发音不同,这些学起来就比较难。例如舌根音[k]与舌面音[q]的偏误,产生的原因是英语发音的负迁移。具体来说,前者在英语里“que”、“qu”等一些以[q]开头的的发音与汉语拼音中的舌根音[k]十分相似,所以,学生在听写时很容易出现混靖。
(三)韵母产生偏误的原因
首先,由于对以[i]、[u]、[?]开头的复韵母的拼写规律不熟悉而造成书写偏误。例如,当i在一个音节的开头,且i之后还有其他元音时,将i改写为y;而当一个音节中只有i一个元音,则在这个i之前加写一个y。u的变形规律与i相同,而?则是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加写y,同时去掉?上的两点。前两者规律一致,后两者(i和?)添加的前缀一致,这样的规律就比较繁杂难记。这一组是学习韵母中相对重要的知识点,在日常的读写中经常会用到,学生对于改写、添加等变化的接受度是有限的,所以容易造成偏误。
其次,以前后鼻音不分和?和iu(iou)易混的偏误为主。产生这些偏误的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这些韵母的发音部位以及发音方法掌握不扎实。以?和iu(iou)的偏误为例,学生习得韵母的顺序是先学?再学iu。在学习?时,教师通常会给学生讲到?的发音可以由i转换而来,即在发i音的同时,保持舌尖抵住下齿背的舌位不变,仅仅变不圆唇为圆唇,就可以得到?的读音。而iu的发音和?有相似性,iu(iou)属于复元音韵母,发音时从韵头i向韵腹过渡,发音口型则是从不圆唇向圆唇过渡,舌位是从前向后过渡。两者的发音口型最终都趋向圆唇,舌位的变化也相似,所以学生容易混淆。
(四)声调产生偏误的原因
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对于声调的认识不够,并且缺乏充分的音高训练。声调的产生源于声带的振动,振动的快慢造成声调的高低。学生在习得声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声调的理论性认识以及缺乏充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就很难形象的感受到声调听辨时的细小差异和发音时的切入点。这就容易造成“洋腔洋调”现象,“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
三、语音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探究
(一)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化繁为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习得语音时的偏误,要根据语音材料的难易程度和学生习得的情况灵活的变化教学方法。化繁为简的教学原则可以从教学源头减少偏误产生的几率。如上文提到的,对于送气声母和不送气声母,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就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再如i的发音,就有三种,分为舌面前不圆唇元音[i],与齐齿呼相拼;舌尖前不圆唇元音[i],只与z、c、s相拼;舌尖后不圆唇元音[i],只与zh、ch、sh、r相拼。在一般教学过程中,学习顺序为舌面前不圆唇元音,舌尖前不圆唇元音,舌尖后不圆唇元音。学生很容易接受和齐齿呼相拼的i,如‘‘di”、“ti”、“mi”等等,但当遇见写法一样的另外两种i时,就会产生疑问,并且这两种i并不好发音,通常都需要由相应的舌尖前音或舌尖后音帶音而来,实际发音效果也并不理想。iou和uei的情况与相似,在为汉语标音时,为了简便而将它们写为iu和ui,但大多数课本中出现的是发音形式即iou和uei,这样的差别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就比较麻烦,两种形式都讲的话,就无形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他们要记住两种形式,发音形式和书写形式。
第二,善于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人们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因为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在汉语语音教学中,舌尖音声母z、c、s、zh、ch、sh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组声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发音不准确、容易和其他声母混淆等问題。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组声母,如果仅依靠教师示范读音的话,就容易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于是就应该釆取多种方法进行讲解:首先,可以采用口形图、发音位置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组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进行科学的解释,讲解舌尖前音是由“舌尖抵住齿背阻碍气流”而形成,舌尖后音是由“舌尖抵住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的,让学生端摩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不同。
(二)语音教学的方法
语音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普遍采用的有解释法、演示法、图示法、直观发、情景法等等,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z”时,用舌尖抵住下齿背进行演示;发送气音时,将纸条放在嘴边演示等等。除了这些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根据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特点釆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固定音高法。通过对音频的分析和汉语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阳平和去声的掌握效果不佳,并且在遇到语流音变的时候发音不准确。而釆用固定音高法则是在语音教学的初期就为学生打好音高的基础。
第二,循环知识点法。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它需要不断地练习重复,才能将琐碎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于日常交际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脑的遗忘规律,教师需要分阶段有意识的不断复习旧知识,才能反复刺激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记忆。
(三)语音练习的方法
练习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可取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最适合、效果最佳的练习。教师可以选择的练习方法也不少,常见的有朗读法、交际法、游戏法、任务法等等,不同的练习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语音学习者。在朗读法中,学习者可以大声朗读出原文,并发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语音问题,加以改进。语言是一门用以交际的工具,交际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生活中更多运用目的语言,增加对目的语的把控,更好的提升。同时,在运用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便于学习者改进。
通过上述方法,将能够很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在操练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也可以改善二语学习者的一些发音问题,进一步帮助二语学习者获得并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及规律,便于今后的学习。
四、结语
通过对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语音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对访谈音频的分析,得出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他们在声韵调方面学习中易犯的偏误找到了解决方法。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才能使学生在习得汉语语音过程中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减少偏误的数量、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发音时“洋腔洋调”等现象。但是,在语音的教学中仍旧存在很许多问题,例如,语流音变的问题,变调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语音学习的难点,也是语言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好发音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教师应该敏锐的发现学生习得语音的偏误,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纠正偏误,并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并在更高层次的语音教学中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赵金铭.简化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可能与依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3]程美珍.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课题:此文系“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是:对外汉语口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元素导入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DWY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