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综合课程建设分析

2018-04-04 09:28郑龙发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郑龙发

摘要:对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分为三类:一为引领,注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路径的探索。二为融入,注重全育人视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涵养到学生课内和课外。三为践行,注重从实践层面落实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体悟和呈现。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综合课程,以池州学院《大学生德行素养》为例,对专门课程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做一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德行素养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池州学院《大学生德行素养》课程在2012年开设,最初是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一种新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设置通识能力模块《大学生德行素养》等素养类课程,课程分为诚信篇、担当篇、奉献篇、礼仪篇、俭朴篇、尚学篇、勤奋篇、交际篇、合作篇、实践篇十个模块,分专题教学。考虑到《大学生德行素养》课程属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衍生拓展价值判断模块指定必修课程之一,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道德修养内容是一种内涵的丰富和提升,给本科生开设这门课具有创新意义。考虑到《大学生德行素养》是一门是以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

性融为一体,启发学生德行素养,使其塑造成现代公民,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还秉承、贯彻“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中传统文化精华以及素养教育精神,使学生学会道德思考的方式,用社会道德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

地方院校大学生重视专业素养,忽略人文素养特别是德行素养,消减了意志力、精神境界、价值认同等深层次核心素养的培养,设置综合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课程意义凸显。同时由于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思潮多元化所出现的道德“空场”,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错位,对大学生的道德抉择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学生的德行素养显得严重不足。 在承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的专门综合课程中落实核心价值观“四化”的具体要求,是课程建设的方向。围绕这一目标,《大学生德行素养》课程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

一、课程建设中,考量日常生活化路径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空洞叙事,强调从小处着眼,突出微观白描,从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出发,并可以进行“价值熏陶”。因此,从生活化的视角出发课堂教学有益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

首先是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如果只是知识性融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范畴认知层面。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是依托本土和校本资源,选取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件,采用生活素描的办法,进行切入。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全生活场景进行设计,诚信篇、担当篇、奉献篇、礼仪篇、俭朴篇、尚学篇、勤奋篇、交际篇、合作篇、实践篇的核心内容都是大学生涯中遇见场景的生活化的话题。校训“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是池州学院追求境界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凝结、外在体现与奋斗目标,对于尚学篇的教学,结合校训,教师注重从校园徽派建筑上所呈现的浓郁的古代文化学术氛围的运用。比如博识楼题字:和而不同,博雅楼:格物致知,博彩楼:行远自迩,博文楼:切问近思, 博古楼:诚意正心, 博奕楼:韦编三绝 ,博学楼:八音克谐 ,博爱楼:化成天下,博物楼:天工开物 。围绕校训这个日常生活场景,结合校园文化讲清楚明志修德博学重行,升华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理论内容。

其次,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生活化课堂强调师生的“共在”和“共振”,是彼此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还注重研究式、专题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课堂上突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泛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的知识本位的培养。比如对于奉献篇中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深层课堂对话探讨,从理论到实践讲清楚这是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在继承古代义利观重视社会公利、道德理想和主张见利思义、义利并重等积极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要求,是对义利关系的科学认识和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观点。还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予以阐释。比如诚信篇用“诚信美德,源远流长;人无忠信,无以立世;言而有信,行必有果”,担当篇用“君子之道,修齐治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董道不豫,上下求索”,奉献篇用“无私奉献,崇高美德;奉献人生,利国利己;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礼仪篇用“悠悠中华,礼仪之邦;无礼不立,有礼乃兴;礼仪之花,处处绽放”,俭朴篇用“节俭朴素, 是谓有德;成于勤俭,败由逸奢;俭朴美德,代代相传”,尚学篇用“究为学道,立人之本;非學无才,非志无学;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勤奋篇用“智慧人生,源于勤奋;业广惟勤,人勤春早;自强不息,厚积薄发”,交际篇用“人际交往,人之本性;交际天下,通达四方;处事以诚,待人以敬”等教学核心话语,虽然朴实,但却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课程教学全过程时,还从大学生忽略的简朴等生活问题出发,予以切入。

二、课程建设中其次考量具象化路径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传播,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协调运用,充分激发大学生在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能动性,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注重载体具象化,注重教学元素的形象化表达。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以PPT、文稿、评论、图解、视点、漫画、微视频等形式讲解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显著,形式独具特色,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形式。教师还用爱剪辑软件制作短视频,结构紧凑、艺术多样,重大理论问题娓娓道来,呈现清新、向上的新风格,吸引了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

其次 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化,落实到具体的价值选项。我们现在之所以将简朴、勤奋、尚学等专题设置,就是因为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在大学生“最后一公里处”止步不前就会效果打折扣。大学生见不到教学内容的贴近和实效,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很多人认为简朴这样的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殊不知正是这些小事,反映了大学生消费观、幸福观等价值观风貌。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多做身边的善行义举,多坚持优秀传统美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做好身边事、示范身边人来一步步地建设全社会的价值大厦。

三、课程建设最后考虑本土化路径

地方高校校本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和通识能力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挖掘地方素材,从本土化出发,呈现出课程的亲和力。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朗、国风清,好家风是社会价值的缩影。课程建设中,课程组充分挖掘池州地域家风文化,连续开设家风篇专题,指导学生拍摄家风微视频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知行合一,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充分挖据地域家风文化教学资源。池州东至县纸坑山周氏家族以家规家训为传家之本,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在近现代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课程组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拍摄周氏家风专题片《风靡》作为家风篇教学资料。“奉君上,孝双亲,睦兄弟,择交游,谨闺教,尚勤俭”,这是安徽青阳杨田王氏家训,留下了“一门四进士,两代五尚书”的佳话。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网站对此进行的专题介绍。课程组及时跟进研究,成立家风文化研究中心,发表论文以科研促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参与建设课程实践基地全省高校第一家特色家风传承馆池州家风文化馆。

其次具体教学中将家风家训文化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中进行考察,结合中国的宗法制度、家族制度进行研究,深刻挖掘家风家训文化发展的社会韵脉。宏观上将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授,包含家庭伦理、人生哲学、道德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内容,较全面地展现全貌。还侧重于讲述家训中的精华,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讲述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换,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藕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家国情怀,三个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由个人伦理推向家庭伦理继而延及国家伦理的家国意识。借鉴传统家训方法,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微观上以东至周氏家风等地域文化为切入点,阐明地域家风家训内涵及传承、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等内容,彰显传统文化精华思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的精髓,讲述良好家风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和作用,还重点结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廉洁思想和教育内涵。

结语

地方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课程教学及其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创新了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并向综合化发展的新要求。但在实施和建设中也面临诸多问题,概括而言,首先作为通识能力课实施有一定难度,存在教学投入、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的薄弱环节。其次德行素养类核心价值观综合校本课程教学还面临一个知行合一的学生实践问题,还要做到和校内力量形成整体联动。最后是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校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2018版新思政课教材出版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单列一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德行素养”课程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通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综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综合课程中,形成了依托本土资源,注重日常生活化和具象化的教学路径,凝练出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融通综合发展的特色。

參考文献:

[1] 艾四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15

[2] 杨俊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研究论文集[M].上海大学出版社 , 2015

[3] 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

[4] 柳友荣、胡程.人文素养:应用型大学远航的“压舱石” [N].中国教育报,2014-04-08

[5] 蒋翠婷、石书臣.习近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方法论意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7)

[6] 沙军.“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

[7] 吴强.以人文通识教育汇通高校思政课:内涵、可行性与实施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8)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