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玲
摘要:教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又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数学贴近生活,从生活需要出发,展示数学的魅力,达到师生互动。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实践;教学策略
常有学生感叹数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表现出对数学的情感很淡薄。其重要原因是有的教师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少。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学生缺乏亲身的体验,因而引发不了对数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有必要让他们直接参与一些教学的实践活动,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心理倾向。日常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具体包括游戏、操作、讲故事、生活原型等方面。
例如,我在教授“广角植树问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又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
(二)组织游戏,寓教于乐。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形式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停留在学习对象上,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游戏活动:开小小运动会、评选优秀邮递员、拔萝卜、夺红旗、开火车等游戏,都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學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做数学游戏。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
二、注重教学实践,加强实际操作活动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中采用传统的“知识——应用”模式,试图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再去用,“装满了知识再去行”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多种事实,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做实验,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有用的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
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时,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制作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各一个,发给学生一些大小不同的白纸,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正方体和直尺量出自己手中的白纸有多少平方分米或平方厘米?操作时,要求学生讨论怎样量最方便,然后再让学生动手量。这样经过实际操作,探索得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实践。这就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三、组织竞赛,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四、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课外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依据之一。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倡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已被我们广大教师领悟并付诸于实践。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课外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些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