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

2018-04-04 09:29田海鑫
魅力中国 2018年49期
关键词:古诗文初中语文教学

田海鑫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传统之一。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章,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个途径,更是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文化的传承,这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回归。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诗文

古诗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其次,古诗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传统文言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古诗文"的说法。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古诗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根据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

一、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传统教法极大地抹杀了作品的"美感",进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学生个体体验的关注,学生无法获得愉悦感;三是学生既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沉睡状态,教师没有及时唤醒,以致有关知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固,并不全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挖掘古诗文中的美。

1.古詩文的声韵美。大部分古诗文注重词语的声韵美。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字四句两联,每句末字分别是阴平和阳平,完全押韵读来上口,又如《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分句,内容相关,"衔"对"吞","远山"对"长江',三个字两节拍;"朝晖夕阴"四个字两节拍,"朝晖"对"夕阴",一句之内,内容相对,音节匀称。后组句子,音节数目整齐,都是九个字八个节拍。由于单双音节配合得当,句子音节匀称自然,节奏一致,造成了语言的音律美。叠音词具有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

2.古诗文散句的流畅美。散句是相对于整句而言,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文言散句在句式上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整齐美,具体表现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等语句形式的均衡上,其二是参差美,具体表现在错综的避复求变、转类的新鲜活泼、长短句的错置、整散句的结合以及常式句与变式句的交错运用方面。

3.挖掘古诗文心境情感美。美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美的意境。学习古诗文,一定要注意发掘这些美的因素,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如《小石潭记》的学习,要把学生的想象带入作品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对这篇散文的要旨把握准确。作者写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枪幽邃。"这样一幅优美而凄清的意境,与作者心情有某些相通之处,而作者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境?就这些问题做到循循善诱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我们就不仅按要求学习了课文,而且对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也有了深入理解。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古诗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古诗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古诗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古诗文初中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