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代的步伐已经阻挡不了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民族文化也渐渐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特征。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彰显文化的自我品格便成为电影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方向。我国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众多国内国外的电影里都有展现,在世界这个大的语言系统里,用自己个人化的表达去展现民族的融合与碰撞。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民族文化;差异;融合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不仅在为历史语言学的探索和传播作贡献,而且在酝酿着一整套新的语言理论,这就是后来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那么,在世界这个大的语言系统中,用言语化去表达民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的融合与碰撞。
一、民族文化的碰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电影不时有佳作呈现。在这些电影里,夹杂着一缕淡淡的哀愁,如张扬的《洗澡》,孙周的《心香》,霍建起的《暖》,当然也有郑晓龙的电影《刮痧》表现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传统文化很无奈的作品。在这些民族电影中,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淡然而去的哀愁的载体,它们的所传递出的情感与当下的生活保持着冷静的距离。
影片《刮痧》将传统文化置于西方文明的语境之中加以表现,后者对前者的压力能够被人清晰的感受到。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特别视角关注普通中国人在美国的情感状态、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在影片中,虽然使用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对照中似乎在表达着民族文化的困境,在现代与西方的二位一体的比照下,也显露出民族文化符号中人文蕴含无力的表达。
男主角许大同在业内的颁奖礼上自豪地说:“IamasuccessfulAmerican!”(我是一个成功的美国人)在这句话中表现出他对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实现自己美国梦的渴望和自豪。但却由于中美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两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矛盾与冲突在华裔美国人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强烈。许大同兼有双重文化身份,为了在两大文明的交汇地带求得生存,他无法避免地要选择对中美文化各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当他在经济上获得极大成功之时,却发现要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远比事业的成功困难得多。当美国社会、西方文化的正面冲撞来临时,许大同便陷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格独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身处这个时代难以忽略的一个问题。西方语境里的人格独立,平等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伦关爱本来就具有各自不相同的人文意义,并不需要分出高下的必要[1]。实际上,这也给我们展现了文化全球化从各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符号以及文化传承上带来的困扰。不仅如此,对于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电影以至文化产品的各种形态都面临着来自异域的文化语境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坏这个大的语言环境里,用表达自我的言语去反映民族文化处于两难的困境,用中国人本土的视角去看待民族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二、民族文化的融合
索绪尔的共时研究原则成了结构主义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环境下,民族的文化融合在美国导演的言语表达下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和我们展现的视角有所不同。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2]。'”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这部影片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解读相对于以往的影片确实更为透彻,其中所展示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中国人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但是影片同时所展现出的西方文化精神也不容忽视。
“功夫熊猫”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被陌生化的中国熊猫,在中国的元素背后融入了西方文化,拨开浮在影片表面的中国元素,我们看到影片的内核是来自美国的文化。“美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异质的、民族同化主義的文化大杂烩。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文化同化,他不同于以往西方人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他不是恶意的丑化,也不是刻意的美化,而是在经过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刻画了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同时融入了美式的文化思维,从核心实质上对中国文化进行同化。索绪尔把语言系统比作下国际象棋时各棋之间的规则系统,虽然棋子可用各种材料做成,但其规则系统总是不变的。
在异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各个民族势必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来理解和借鉴异质文化,其间必然融入了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文化选择、文化改造和文化接受。“历史上任何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和受益都只能通过这样的选择、误读、过度阐释等变形,才能实现。”[3]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在异质文化交流中,“西方中心论”与“东方中心论”都不合时宜,当西方人被异国文化的相异性强烈吸引,并怀着亲近感走向中国时,虽然由于他们受到自身视野和文化属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和中国完全“融合”,但是“功夫熊猫”形象的塑造毕竟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有益且比较成功的尝试,这也正是它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但是,《功夫熊猫》中还是带有西方好莱坞不了解中国功夫背后深刻的哲学底蕴,这与美国对中国功夫的认知有关。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社会思潮时,其冲击力势不可挡。在电影业里并推动其向前发展。结构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为人们提出了新的思考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莉.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09(11).
[2]移星.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1):41.
[3]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作者简介:梁静,女,山西省吕梁人,1997年1月生,本科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