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2018-04-04 03:16李素英臧传锋
关键词:南通课程思政育人

张 瑜,李素英,张 伟,臧传锋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 以本为本,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大学教育回归常识,即刻苦读书;回归本分,即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即培养人才;回归梦想,即教育强国梦。“四个回归”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彰显了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5年,教育部设置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值我国纺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时期,以及非织造行业迅速发展阶段。非织造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加工技术多样性和产品解决方案个性化的特点,传统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南通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强化特色发展,2006年成为全国第三所设置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一个新设专业,面向一个新兴行业。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团队,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坚持“育人为先”“工学结合”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兼融会通、校地互动、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精准定位培养符合现代行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不仅具有适应需求的能力,更具备引领新时期行业发展的素质。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团队走出了一条具有充满正能量的本科人才协同育人之路,2016年被授予“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 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新时代的高等学校同样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无论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专业认证”及“新工科建设”,都是从学生毕业标准出发,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制订并实施协同育人的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保证办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见图1。

图1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

2008年,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式招生。专业建设初期,教育部推出旨在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团队克服浮躁思想,学习国内外专业建设先进经验,注重理念创新,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品牌专业内涵建设,把“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研究并运用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规律、协同创新模式、品牌建设与特色发展、示范与权威效应等先进教育理念,融合“工匠精神”,着重在教师素质、课程建设、教风学风、教学效果等方面,营造塑造“工程师气质”的氛围,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卓越”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具有敬业精神、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追求卓越目标的非织造专业人才的办学实践中,真正彰显特色、提升质量。

三、 立德树人,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十年栽树,百年育人。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情,也不是几堂课、几个讲座就完成的事情,而是要建立上下贯通、多方参与的长效运行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整个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将正面引导与潜移默化有机结合起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所有培养环节都渗透“思政味”,所有教职员工都挑起“思政担”,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确保各学科、所有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保障人才的价值观培育和塑造。

随着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的渗透,高等学校按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学科融合特征凸显。本科人才的专业技术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而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树立远大目标,改掉急功近利、浮躁焦急的心理,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创新求真。图2为德育和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

图2 德育和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

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是源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多学科交叉的纤维结构材料加工技术,属于新兴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现代纺织品生产的首先技术。南通大学充分抓住我国非织造行业高速发展的契机,从专业导学到专业学习,自始至终都把“德育”“创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体现新兴学科的时代特征。从百年积淀的“力求精进”“实业救国”张謇文化,到将纺织大国变为纺织强国的“报国梦”,责任与担当的“精气神”一直激励着教学双方,以师德促学风,倡导学好专业先做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带领全体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新专业建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专业教学、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分家,教学相长,立德树人,打造了富有南通大学特色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品牌。

四、 教书育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上的,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系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比纯粹的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遵循教学规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让学生在引领中塑造,在感悟里成才。

我国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围绕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依托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环节)整合设置的教学体系,课程是实施主体。只有从源头上发挥专业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等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综合素养培养兼顾与融合的“思政教育”效果(图3)。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应该有“课程思政”的主导意识(图4),在课程建设中加强整体设计和统一认识,尊重课程建设规律,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制订入手,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加强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德育效果的实现。

图3 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4 主导“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团队

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团队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将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有机结合,通过“非织造学”等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群建设,将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行业前沿信息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感受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技术复合、多领域应用的特征。通过上下游课程的互动式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把握所学课程的知识构架、目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教学环节知识点的链接,承上启下,学习巩固,理解深刻。课程群建设、情景化教学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得到加强,职业定位清晰。专业的时代特征、课程的有机衔接、教学的校企融合、教师的言传身教,将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细节中。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人生目标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保障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五、 不忘初心,加强文化自信,坚持特色发展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宏伟志向,他一直秉承初心,一生致力于“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是高校师生不可忘却的初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为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创新作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底气。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寄希望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南通大学是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高等学校,被誉为“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张謇先生以家乡南通为基地,开创性地发展了近代纺织工业,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百余年的积淀、传承,成为了南通大学纺织人的文化精髓、自信底气。

六、 结 语

砥砺前行方得始终。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把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自主特色、错位发展、校企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了兼融会通、校地互动、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努力营造适宜现代非织造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氛围,引领与塑造具有“顶天”素质又有“立地”能力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新时代非织造“工程师的摇篮”。实践证明,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和前行之路。

猜你喜欢
南通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