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序列对话认知引导模型与大学分镜头教学中的意图传达

2018-04-04 03:16
关键词:张扬影视创作

杨 松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文字和纸张从贵族的专利发展到普通民众的日常工具历经千余年,电影从尖端的科技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娱乐和信息传递的日常形式只用了一个世纪。随着软件的发展和个人屏幕数量的增长,影视创作的门槛已经降低到一般人都能跨越。然而,人们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渴望却不降反增,“世人对电影、小说、戏剧和电视的消费是如此地如饥似渴,……因为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1]”在海量无效视频争夺人们有限注意力的当下,图像叙事的优劣成为影视创作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影视动画专业发展迅速,“开办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也从2000年之前的北京电影学院等2所,发展到2006年的447所大学、1 230多个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2];合格的分镜头创作人才数量增长缓慢,正在成为制约影视产业发展的瓶颈,培养艺术性、创作型的人才是高等院校应该肩负的责任。[3]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分镜头教学的本质深入思考,尝试提出大学分镜头创作教学中基于图像对话的认知模式和实践教学的路径,探讨分镜头教学中的认知引导过程以及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方案。

一、 分镜头的双层对话功能

作为影视创作前期策划不可或缺的创作工具,分镜头具有内部与外部双层对话的功能。

内部对话是技能层面的交际和协同。影视创作的起点往往是抽象的、混乱的创意或者文字,分镜头所进行的转换,是将抽象的、混乱的想法转化为有内在逻辑的、连续的序列图像,从而达成创作团体内部的创作共识或者保持独立创作者的思维连贯性,极大地缩减了影视创作的不确定性。时至今日,分镜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包含绘制方法、符号标识、调度提示、姿势和表演等的规范,形成了国际通用的、不借助声音和文字即可交流的业界范式。对分镜头内部对话的学习和掌握,重点在于掌握镜头运动方法、场面调度、角色表演提示、镜头时间控制等技能的标识方法和范式,内部对话是分镜头创作者的内部交际语言。

外部对话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和意识的交际。创作者通过分镜头的外部对话,对影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效果进行设计。成功的影视作品通过观影仪式连接创作者与观众,将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意义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影视创作的流程中,分镜头必须在观影仪式开始之前。准确地说,是在影片进入中期制作之前确定下来,没有确定分镜头的中期制作在当代影视流程中意味着制片成本无法控制甚至是创作崩溃。“谋可寡而不可众”的规律在影视创作中依然成立,即与观众对话交流的深度创意和对执行创意的具象化图像序列的设计必须由核心创作成员独立完成。可以说,分镜头对外部对话的设计是影视创作的灵魂与核心。大学分镜头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双层对话,尤其是外部层面对话中深层次沟通的认知结构,是由技能型教育走向创作型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 大学分镜头教学中基于图像序列对话的认知引导模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转换、分析、加工、存储、恢复和使用感觉输入的全部过程。认知的目标是对知识的有效“保持”和“迁移”,学习者对将要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时,通过对已有的图式和认知框架整合解释、分类、总结、推断、类比和说明,加强建立新旧信息的融合和链接,使之具有记忆的有效性和拓展性。[4]当代大学生,入学之前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观影经验,出于兴趣爱好选择影视动画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能具备一定的阅片量,引导学生将其迁移到影视创作之中的复杂转化过程正是大学分镜头教学的重点。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以图像序列对话的认知引导模型,为大学分镜头教学提供一套关于影视内容创作和影片意义构建的路径参考。

影视创作的意图性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存在,分镜头的意图性也是多层面的。为了教学引导,将其分为三层,分别是由序列图像构建了虚拟影像世界的表层信息,由图像语言的逻辑性传递的深层意图,以及整个影片背后的底层主题。表层信息是虚拟影像世界的表象,这一表象是由视点或者摄像机的调度和运动、演员的走位和表演、背景的运动和调度构成的运动中的虚拟影片世界,让观众了解影片的大致内容。深层意图是影片的内在逻辑引发观众思考,从而在观众头脑中还原的影片意义。底层主题是影片背后的世界观以及影片内容对观众的本体的“我”所产生的意义。三个层面的全面完成则意味着创作者与观众完成了深度的情感共鸣,这种超越现实生活的情感升华对于双方而言都是观影仪式带来的无可替代的最高愉悦,创作者因其世界观被观众广为分享而延伸了思想的宽度,观众则在观影仪式中拓展了生命体验的广度。

三、 大学分镜头创作教学中基于图像对话的场景构建教学

分镜头课程教学可以结合从原理到实践的接受式学习和从实践到原理的发现式学习,通过综合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领会创作规律的基本框架。下面以基础知识讲授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创作引导单元为例,尝试说明认知引导模型的教学路径。该单元分为三轮创作实践环节。

(一) 设置精简剧本导入课程,引导学生从普通观众向专业观众转化

分镜头的创作,创作者既需要具备空间创建的美术创作造型能力,同时需要具备故事的编导能力,而学生的已有认知往往只具备其中之一,且多为静态的美术造型能力,教学实践设置一个精简剧本辅助学生通过快速的热身进入创作状态。引导剧本有几点基本要求:一是体量精巧,以单场景为宜;二是结构相对完整,具备悬念和双层主题;三是角色关系简明,角色数量为二三人,避免独角戏;四是需要有明确的空间关系可以开展场面调度。

单场景剧本示例:

羽毛球场入口 日 内景

角色:

刘晓菲:21岁,女性,运动装

张扬:24岁,男性,运动装

大婶:45岁,女性,老旧偏大的职业装

厦门市一家普通的羽毛球馆,球馆外有一个小型的广场,广场靠近球馆入口处散乱地安置着一些条椅。上午9点钟左右,球馆外行人稀少,显得颇为冷清。

刘晓菲在球场入口外的座椅上玩手机。

张扬快速通过球场入口向球场内走去,看门大婶叫嚷起来,他和大婶对视了一下。

大婶怀疑地看着张扬,指了指一块标牌,上面写着:请主动出示票据、月卡。

张扬:“我的月卡落在家里了。”

大婶:“门口可以买次票。”

张扬不理大婶继续向球场内走,大婶从房内冲出拦住了他,刘晓菲从大婶背后进入球场。张扬从球包中掏出一张卡片。

张扬:“原来月卡在这里。”

引导剧本在保持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简洁,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可以轻松上手进行第一轮绘制实践,第一轮创作教师不需要预设太多要求,作业画完即可。

(二) 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由专业观众向创作者转换

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5]当个体的人无法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的问题或者新的发现的时候,失衡的心理会促使其形成解决问题的动机,推动人自发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认知冲突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环节的作业主要出现两个层面的问题,基础层面的问题多为时空关系混乱,深层层面的问题多为缺乏深层人物关系的认知。讲评中,教师指出作品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知冲突,引入场景构建的概念,并可根据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片例赏析,由此引导学生开始身份转换,即从以娱乐为主的普通观众转换为探寻影视作品构成要素的专业观众。第二轮分镜头创作以建立基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轴、确定定场物和人物走位线路、景别和机位没有明显错误为基本要求。

(三) 调动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第二轮创作实践,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分镜头创作中内部对话的基本要求,使用图像序列构建基本的虚拟时空,而对于外部对话的表现却不易理解。这一阶段,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分镜头汇报展并开展讨论,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外部对话的好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此展开第三轮创作。以三个问题为例:

第一个问题:剧本中的三个人物可以分为“张扬和大婶”“张扬和刘晓菲”两组,哪一组的人物关系是主要的,两组人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指向意图性的双层主题,张扬和大婶的关系是表层的人物关系,虽然有大量的画面展示,却是次要的人物关系;张扬和刘晓菲是深层的人物关系,需要铺垫的画面作出明确暗示,却是主要的人物关系。只有明确人物关系的主次,才能合理地分配和规划镜头的安排。如图1所示,缺乏深层人物关系的认知,虽然按照剧本绘制了图画,但仍然无法将创作的意旨传递给观众。

第二个问题:剧本中张扬和刘晓菲没有实际的对手戏,如何用镜头语言和图像暗示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承接第一个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疑问,并再一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深入学习镜头语言和镜头表现因为这是创作者必然思考而观众一定忽略的问题。初学者如果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缺乏暗示人物关系的表现技巧,就容易出现高潮部人物姿势提示过度的问题,如图2所示。

第三个问题:剧本中“刘晓菲从大婶背后进入球场”能引发怎样的观影效果,如何设置才能触发这一效果?这个问题指向剧本的悬念设置。如果之前的分镜头缺乏铺垫的镜头,则这个镜头中人物的姿式设计会使创作者无从下手,如图3所示;如果之前的分镜头有较好的铺垫,这个镜头的轻松处理则能让观众明白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介绍“张扬和刘晓菲”之间的默契关系,如图4所示。

三个问题逐层深入地指向分镜头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分镜头创作的良性认知结构。通过三轮创作体验,逐步引导学生从普通观众转换为专业观众,再由专业观众转换为创作者,并引导学生发现场景构建创作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外部对话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发现影视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与观众的深层次对话和交际,由此完成从普通观众的观影经验和阅片量中总结规律到专业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完整的转变,即开启了学生影视创作知识迁移之路。到此,分镜头创作的教学目标即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后续的课程中即可引导学生以分镜头为工具反复进行创作实践。

图1 缺乏深层人物关系的认知

图2 缺乏深层人物关系导致高潮部人物姿势提示过度

图3 缺乏深层人物关系的明确暗示,高潮部观众无法探寻剧本的深层主题

图4 通过主观镜头暗示深层人物关系,高潮部观众可以探寻剧本的深层主题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分镜头是为观影仪式所设计的图像序列框架,是创作者与观众对话的图像序列形式,分镜头教学需要让学生理解使用图像序列的语言进行多层面对话的意义。当前的大学教学对于如何进行分镜头的创作既无纲要也无定论,一方面因为创作即创新,不可以加以约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本科阶段进行创作的难度。可以肯定的是,创作课程不能只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是创作活动的引导者和促成者,学生则应该成为学习创作和探索的主体。分镜头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提升教师讲授的引导作用和对话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要积极创设大学分镜头课堂中平等、开放、创新的教学环境,注重加强学生的精神滋养和思维开拓,引导学生摆脱机械学习的桎梏,努力成为独立思考、创造性强、全面发展的创作者,最终实现大学分镜头教学提升影视作品原创能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张扬影视创作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爱,无须张扬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视风起
影视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创作随笔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