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
甘肃省人民医院西院区普外科,甘肃兰州 730050
LDS是CVI疾病较为严重的皮肤变化疾病,严重时出现红肿热痛、皮肤颜色发黑等临床表现,慢性患者可出现静脉血溃疡,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肢体美感。临床上治疗CVI伴LDS的方法较多,包括穿弹力袜、口服类固醇激素、注射类固醇激素、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能够减小下肢静脉高压,改善LDS病变,是当前常用同时也是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病灶点式引流是在病灶处行多个点状切口,经切口引流出坏死组织、液化组织,从而消除皮下红肿,减轻患者疼痛感。当前对于CVI伴LDS病灶中点式引流治疗的报道较少。因此,该次重点对CVI伴LDS患者开展常规CVI手术和LDS病灶点式引流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特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CVI伴LDS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62例CVI伴LDS患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方案分为两组。62例患者中,男患25例。女患37例,年龄范围为22~81岁间,均值年龄56.2岁;病程2~52个月,平均10.5个月;病灶部位:左下肢和右下肢分别为40例和22例。并将6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参照组(30例,常规CVI手术)和观察组(32例,常规CVI手术法+病灶点式引流手术)。两组临床资料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对比研究。
参照组(常规CVI手术):为患者开展常规CVI手术,分别为下肢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浅静脉抽剥术、交通静脉结扎术。观察组(常规CVI手术法+病灶点式引流手术),该组患者常规手术方式与参照组一致。点式引流手术具体如下:首先使用下肢驱血带,于LDS皮肤较为密集的纵行点状做切口,切口长约为0.3 cm即可,对皮下组织做钝性分离、松懈,并从切口中将已坏死和液化的脂肪组织的挤压出来,将硬结彻底清理干净为止,术后给予局部加压包扎(3 d)。
两组患者均做12个月的随访工作。①通过VCSS对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疼痛、水肿以及静脉曲终、色素沉着和炎性反应、LDS和溃疡七项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症状。分值越高表示病程越严重。②评价生活质量,通过CIVIQ开展评价,主要从社会活动、精神心理、体能和疼痛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设置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对皮下硬结厚度、下肢静脉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进行测定[1]。
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 VCSS 评分分别为(11.3±3.2)分、(7.5±2.5)分、(5.6±1.8)分和(3.2±1.0)分;而观察组依次为(10.3±3.5)分、(4.5±1.5)分、(1.6±1.2)分和(0.6±0.8)分。 两组患者术前的V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VCSS评分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明显优于参照组的评分(P<0.05)。
参照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 CIVIQ 评分分别为 (76.2±6.5) 分、(84.2±5.1) 分、(89.4±4.5)分和(93.4±2.5)分;而观察组依次为(75.6±8.5)分、(90.4±4.6)分、(97.5±2.5)分和(99.2±1.6)分。两组患者术前的CIV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CIVIQ评分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明显优于参照组的评分,P<0.05。
参照组下肢静脉血指标术前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58.6±11.5)pg/mL、(61.2±51.5)pg/mL;而观察组依次为(60.2±18.2)pg/mL、(51.6±16.2)pg/mL。 两组术前下肢静脉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1个月指标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参照组皮下硬结厚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 术后 6 个月分别为 (0.5±0.3)cm、(0.4±0.3)cm、(0.4±0.2)cm 和(0.2±0.1)cm;而观察组依次为(1.0±0.2)cm、(0.5±0.2)cm、(0.3±0.2)cm 和(0.1±0.1)cm。 观察组皮下硬结厚度在术后的3个月有10例,6个月还有8例;而对照组依次有20例和13例(P<0.05)。
LDS在临床上是CVI表现较为严重的皮肤变化,对皮下组织、筋膜等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而CVI导致LDS的发生与静脉高压、缺氧以及炎性反应有密切的关联。静脉高压会引起微循坏障碍,使得局部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溃疡;而炎性反应主要针对白细胞,白细胞处于静脉高压缺氧状态下会移动和活,加重微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伤,加快组织坏死,由此进入恶性循坏圈[2]。下肢静脉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增加也是引起LDS的一个重要因素,血管血栓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也会是的TGF-β1浓度上升;另外炎性细胞的侵入以及白细胞得到激活也会加快TGF-β1的聚集。TGF-β1浓度上升,会使得纤维母细胞表达原胶原,使得皮肤纤维化、硬化,加速LDS病情进展。因此需及时对CVI伴LDS患者进行治疗,消除皮肤红肿、疼痛,纠正TGF-β1水平。
通过对LSD疾病机制的分析,该次研究对62例患者全部实施手术治疗,常规手术包括下肢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浅静脉抽剥术、交通静脉结扎术。观察组应用下肢浅静脉结扎剥脱术等常规手术治疗联合点式引流手术,并取得良好预后;观察组患者TGF-β1浓度显示有所降低,但参照组无明显的下降趋势,观察组患者于术后1个月下肢静脉血TGF-β1浓度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因此,为患者开展下肢浅静脉结扎的抽剥术可有效解决下肢血管病损的情况;结合点式引流手术方法,将脓肿处切开挤压、引流,将局部炎性和坏死组织清除。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对病灶区域展开的引流手术。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下肢溃疡愈合效果佳,但由于LSD患者病程长,组织受到的损伤较大,术后出现色素沉着、水肿的情况[3]。而单纯开展常规LDS手术只能消除静脉高压方面的疾病,而不能将局部长期积压液体或者是坏死组织清除出去。该次研究结果中表示观察组患者于术后3个月还有10例患者有局部性皮下硬结,但比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比较范围明显减小,术后皮下硬结也还需要经过6个月的时间才完全消失;而参照组患者则需要超过6个月的时间才可完全消失。同时,由结果2.1可知,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VCSS评分、CIVIQ评分于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明显优于参照组的评分(P<0.05)。有力证明,观察组手术方式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治疗CVI伴LDS患者,可采取常规LDS治疗结合LDS病灶点式引流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下肢静脉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改善患者LDS病情,提升生活质量,综合效果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