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骨科,甘肃庆阳 745000
肢体肿胀是四肢骨折早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一般是由于患者骨折肢体软组织损伤而导致血管壁通透性改变,血管内的水分通过扩大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到组织间隙,导致组织间隙液增加,以致静脉、淋巴回流障碍,严重时可直接影响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1]。近几年,该院在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了中药贴敷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明确中药贴敷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价值,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3例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随机性选取该院收治的93例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3±1.6)岁,其中上肢骨折患者29例,下肢骨折患者21例,最长病程14h,最短病程2 h,中介病程(6.87±1.87)h;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 19 例,女性患者24 例,患者年龄 22~65 岁,平均年龄(43.5±1.5)岁,其中上肢骨折患者26例,下肢骨折患者17例,最长病程 13 h,最短病程 1 h,中介病程(6.21±1.35)h。所有患者经X线或CT诊断确诊为四肢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排除存在血管损伤的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排除开放性骨折;排除皮肤擦伤不能外敷药物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93例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在了解和知晓此次研究内容和知情同意书相关内容之后均表示愿意参与调查研究,且自愿签字确认,同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批准以及认可。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的处置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甘露醇(国药准字H1302303)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如下:浓度为20%的甘露醇250 mL静脉注射,治疗1次/d。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药贴敷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中药敷贴主要成分有大黄、牛膝、没药、马鞭草、乳香以及白芨,磨制成粉,以黄酒调制成膏涂抹在纱布上即可。汤药方剂如下:熟地、当归各15 g,白芍 10 g,川芎 8 g,桃仁 9 g、红花 6 g,水煎取汁,3次/d,每次200 mL。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后进行观察。
依据中国骨科专家学会制定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治疗与诊断标准[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如下:肢体肿胀在3 d内消退,治疗前后肿胀中心高度差在0.9 cm以上为显效;肢体肿胀在3~6 d内消退,治疗前后肿胀中心高度差在0.4~0.8 cm之间为有效;均不符合上述描述或肿胀加重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52×100.0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低切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高切全血黏度以及血浆黏度,使用VAS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
该实验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采用 χ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32例),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统计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切与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疼痛评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疼痛评分(±s)
组别 例数VAS(分)低切全血黏度(mPa.s)高切全血黏度(mPa.s)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mPa.s)观察组 50对照组 43 F值P值2.1±0.2 2.8±0.3 13.401 1 0.000 0 7.2±0.4 8.3±0.5 11.781 3 0.000 0 5.6±0.2 6.2±0.3 11.486 7 0.000 0 40.1±4.3 40.2±4.5 0.109 4 0.913 1 1.8±0.3 2.5±0.2 13.010 3 0.000 0
在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治疗中,西医所采用的甘露醇在医药上是一种良好的利尿剂,甘露醇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从而起到组织脱水作用,但其实际使用效果各有不一。中医研究认为消肿治疗的关键就是活血,该院骨伤科自行研制的骨伤药膏组方中,大黄性沉降,具备逐瘀通经、泻火解毒的作用;没药、乳香、马鞭草具备活血行气、消肿生肌、化瘀止血、止痛敛疮的作用,是伤科活血定痛治疗的一种特效药;白及补中有破、涩中有散,具备去腐、逐瘀生新的作用;牛膝具有活血通、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可将筋骨再生能力增强,同时还具备利水的通,对于恢复肿胀十分有利。现代药理分析发现,大黄能够对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进行促进,收缩受伤的局部血管,进而达到止血的功效,可降低局部水肿,提升血浆渗透压,减少血液黏度,对于微循环障碍的解除十分有利。联合以上诸药具备消肿定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贴敷能够促使药物在肿胀位置直接作用,并且以高渗原理,渗出局部组织的水分,降低压迫血管壁的作用,可减少水肿压迫组织细胞的程度,有利于消除肿胀症状,同时也可防止药物代谢产生的肝肾损伤作用。桃红四物汤组方具备养血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芍药、当归、熟地、川芎具有补血和血的作用,存在和血而不伤血、补血但不滞血的功效,桃仁具备润肠通便、活血祛瘀的功效;红花具备通经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茯苓皮、泽泻具备利水渗湿的作用,联合以上诸药具备祛瘀生新、利水消肿、活血养血的作用,可将骨折患者初期肿胀和疼痛症状缓解。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42%(32 例)(P<0.05);观察组 VAS 评分(2.1±0.2)分、低切全血黏度(7.2±0.4)mPa·s、 高切全血黏度 (5.6±0.2)mPa·s、 血细胞比容(40.1±4.3)%、血浆黏度(1.8±0.3)mPa·s对比对照组的(2.8±0.3)分、(8.3±0.5)mPa·s、(6.2±0.3)mPa·s、(40.2±4.5)%、(2.5±0.2)mPa·s(P<0.05)。 证实,该院所采用的中药贴敷与桃红四物汤治疗,其中中药敷贴中牛膝具有强筋健骨的作用,马鞭草、没药等具有活血化瘀及泻火解毒的作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能够活血化瘀,当归、白芍、熟地兼补血,诸药配伍,方能祛瘀生新、消肿止痛,中药外敷内服,便可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中药贴敷结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四肢骨折早期肢体肿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加快肿胀消退,减轻疼痛症状,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