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凤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精神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精神分裂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之一,反复发作是本病症主要临床特征,故此患者需要多次入院治疗。国内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致残率为63.6%,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长期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者由于和社会接触机会减少,以致残疾程度进一步严重化[1]。该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施以职业康复干预,以期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存质量,进而促进患者康复进程,2016年4月—2017年8月该文对该康复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取该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同时满足急性症状平稳,病情波动性小,用药治疗方案不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1~56(42.5±5.7)岁。观察组中男 19 例,女 21 例;年龄 20~54(41.2±5.3)岁。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干预方式,包括给予患者抗精神病类药物,同时知道患者训练最基础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技能,以生活料理、日常行为规范、常用社交方法等为主。
1.2.2 观察组 实施常规护理+职业康复联合干预模式。(1)职业技能训练计划:职业技能训练需结合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入院前职业属性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将其编制到治疗难易程度不同的小组中,有相对较简单的互助小组、分餐小组、卫生小组,相对较复杂技能小组,例如缝纫小组 、农田小组,结合工作类型与工作状况,给予付出相应劳动的患者一定物质支持。在相对较简单小组参与训练的患者,可在技能改善或提升后转移至相对较复杂的小组中。主管医师需每天对患者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并记录评定结果,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决定是否整改训练目标与小组人员配置情况,康复训练每天进行2~4 h,隔天进行。(2)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分别组织患者进行4次康复内容的培训。(3)生活料理:指导并督促患者进行刷牙 、洗脸、个人卫生维持以及饭后刷洗碗筷等,并鼓励患者自己洗衣物,尽量做到自理,这是锻炼与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4)规范行为:督促患者时刻遵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按时起床、吃饭、用药以及休息等为主,在等候过程中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5)设计技能训练:科学设定行为目标是根本,可采用语言激励 、模范构建 、行为塑造以及正性强化等方法,协助患者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功能。(6)职业康复:以缝纫与田间劳作为主,劳动期间一定要严格贯彻落实各项体制,并适时适度的给予鼓励:①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赞美激励等,以促使患者获得不断完成预设目标的信念,在目标达成时,给予其赞美,以促使患者产生成就感;②物质奖励:在患者有进步知识,可结合患者喜好,给予一定数目的物质奖励;③亲情交流:和患者家属保持紧密的联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增设探视频次与试出院时间。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各量表的评定,对评定工具和诊断标准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1.0(P<0.01)。采用用阳性和阴径症状量表(PANSS)分别于入组前、3个月时、6个月时,对两组病例进行测评。复发标准是PANSS评分与基线值相比较,有25.0%的增幅。
1.3.1 社会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病例入组前与干预6个月时进行测评。
1.3.2 生存质量质量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定,共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与环境领域4个维度,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存质量越优良。
观察组患者入组时、3个月时、6个月时PANSS评分分别为(43.67±15.51)分、(39.64±9.31)分、(34.72±7.28)分。对照组患者上述各个时间点PANSS评分分别为(47.75±12.29)分、(42.56±7.71)分、(39.01±6.68)分。由此可见,干预前,两组病例PANSS(精神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0.05)。
观察与对照组在干预前SDSS评分分别为(10.2±4.9)分、(9.6±2.7)分,干预 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DSS 评分分别为(6.1±3.3)分、(8.0±3.5)分,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DSS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与环境领域评分分别为 (11.3±3.2)分、(11.5±2.7)分、(12.4±2.5)分、(11.7±3.4)分,总评分为(45.8±10.7)分。对照组患者对应测评结果为(11.4±2.5)分、(12.2±3.5)分、(11.7±2.8)分、(11.3±3.5)分、(46.6±10.3)分。经比较,发现两组病例干预前,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职业康复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与环境领域评分分别为(14.3±1.8)分、(13.9±2.1)分、(14.0±2.0)分、(13.9±2.2)分,总分为(56.3±4.9)分。 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上述指标对应值为 (11.8±2.5)分、(13.1±2.6)分、(12.1±3.3)分、(12.3±2.8)分、(48.8±4.7)分。可见,经康复职业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理念被广泛推行的时代中,对于住院精神分裂症者的临床治疗,不能长期停留在常规药物治疗上,应积极恢复其社会功能,提升生存质量,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这主要是因为精神分裂症病程多半迁徙、且症状易反复发作,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甚至消除大部分阳性症状,但是对于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欠佳。当下,国外已经有研究表明,阴性整张对精神障碍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效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故此,对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改善其阴性症状,是锻炼与提升其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2]。
回顾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多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的住院治疗中,已产生“住院综合征”,此时患者对各项生化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意志行为减退,热情削弱等,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几乎处于封闭化环境中,与外界环境基本上零沟通,和住院同伴也缺乏实时沟通,很可能产生行为迟缓、精神消沉、懒惰等诸多不良状态。故此,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以及弥补社会功能缺陷是当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领域中,面对的共性问题[3]。
职业康复干预,是以目标清晰的某一职业训练为前提,在行为训练与思想引导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患者恢复某项功能的内在动机,树立康复信念与信心,其被纳入进行为治疗范围[4]。参与该次研究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与干预基础上,联合职业康复,遵照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综合性等原则,对患者卫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进行锻炼[5]。经为期6个月的训练后,发现患者PANSS评分、SDS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和常规干预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指标测评结果相比较,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职业康复干预,有助于病情的转归,并优化生存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