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往事

2018-04-04 00:29■孙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周梅森公诉人笔会

■孙 丽

这次笔会的安排,让周梅森对检察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前,他的写作题材是传统的,这次笔会之后周梅森立即着手首部检察文学的创作。

回顾检察文学笔会的创立及历程,是一件极其光荣值得夸耀的事情。

我手上有一张合影,上面有这些人,作家莫言,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张平,后来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周梅森,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剧作者;刘醒龙,当时的作品《凤凰琴》拍成了著名的同名电影,现在是湖北省的文联主席;还有创作过电视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的著名剧作家陆天明;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被称为“现实主义三驾马车”的何申,等等。

那是2001年,第三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反腐败重大案件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重庆召开。除去每次笔会的惯例内容,探讨检察文学的创作与检察官作者交流外,为了让作家更好地体验检察工作,我们请来了重庆市检察机关的公诉人,也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张君案的公诉人来给作家讲办案故事。

大家都听得非常投入,其中周梅森还让我们给他开小灶,要求再单独约公诉人跟他聊一下午。

这次笔会的安排,让周梅森对检察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前,他的写作题材是传统的,我印象里是《银楼》这样的作品。这次笔会之后周梅森立即着手首部检察文学的创作,很快就推出了大作《国家公诉》,这部作品迅速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女主角叶子菁由斯琴高娃扮演。这部戏当时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是第一部反映检察工作的影视作品。刚刚播出的时候,我还专访了斯琴高娃。成文后的标题是《一部严肃而耐人寻味的大戏》,我认为之所以成功,“显然具备了两样因素,其一,密集的优秀的台词,其二,演员高超的演技。”“我们的检察工作,最入戏的部分,也就是面对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较量,这较量又多半是风平浪静之下的暗流涌动,是一种心智而非体力的较量。《国家公诉》并不像某些同类题材电视剧一样移植一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作场面,它恰恰敢于从‘短处’入手,并径直把‘短处’变成亮点:几场重头戏几乎都由大量台词和静态场面组成。”好看的电视剧,离不开好的剧本,离不开文学的支撑。今天的《人民的名义》能成功,除反腐被强烈关注这一时代背景之外,其背后最大的因素一定是作家周梅森,以及他17年来对检察文学持续深入的体验和开掘。如此说来,检察文学笔会也算是功不可没。

检察文学笔会的另一个亮点,一定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力捧”。莫老师认为检察工作与犯罪嫌疑人打交道,可以洞察人性,直击人性的阴暗面,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最值得开掘。2002年我们在深圳罗湖召开第四届检察文学笔会,其间为体验生活,去参观了罗湖看守所。正是午饭时间,餐车从监舍外推过,炖萝卜的气味弥漫开来。在后来的研讨会上,莫言用这个小细节启发检察系统的写作者,当一个罪犯在牢狱里闻到炖萝卜的气味,一下子打开了他自由的过往,在故乡吃到家里的萝卜的感受,故事就从此开始了。莫老师1997年到2007年在检察日报社工作,至今担任旗下《方圆》杂志名誉主编。在报社工作的十年里,报社在全国各地主办了十二届检察文学笔会,他出席了十届。除去常规的研讨,他还给基层检察院的文学爱好者讲课,给粉丝签名,给基层检察院免费题字。他所到的基层检察院,大多留下了莫老师的墨宝,他获奖之后,这些墨宝还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而他关于检察文学的价值论断,也同样是检察文学笔会的意义所在。

通过检察文学笔会,我们团结的作家列出来是一个长长的闪光的名单:刘震云、叶兆言、苏童、毕飞宇、舒婷、魏明伦、王朔、阎连科,等等。除了作家们,爱好文学的法律人也是笔会的主力。有一次我们请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与会,朱院长欣然允诺,他笑称,法学圈的会议活动太多了,我一般都不去,但这个法律人的文学活动,我一定要参加。清华大学的张建伟教授、社科院的刘仁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家弘教授,等等,都参加过不止一次。

举办检察文学笔会,初衷当然不只是为了团结作家,扩大报纸副刊的影响力,而在于培养本系统的写作者。为什么要培养一批自己的作者,十几年前,我在给检察系统作者熊奎的作品集《明亮的天空》的序言中表达过,表面上看他们的工作与文学创作相去甚远,但正是检察官作者的存在,有他们八小时之外无私的爱好和热情,使得检察工作或者说检察事业的发展,得以以个体体验的方式,被详细记录。时间之河,大浪淘沙,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真正能反映一个时代原貌特征的,大多是文学作品,它是那个时代的血肉、味道、颜色、声音。毫无疑义的是,我们现在的检察工作是需要这样的记录的,但谁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呢?还没有哪一个专业作家能真正走进检察官这个角色的心灵深处。因为这中间有一道巨大的职业鸿沟,不直接深入其中,是不可能到达对岸的。承担此责任的人物,只能从检察官当中产生。经常在国外进行讲学和访问的法学专家刘仁文博士和其他专家向我介绍,在国外,很多法律人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笔下的一些典型形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且通过文学作品,他们成功地推销了他们的法治理念。

而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文本表达、个体表达的影响力越发突显,能够在众声喧哗中让人倾听,越发的不容易,善于捕捉细节善于表达,就能出类拔萃。我们这个系统里发声的人越多,声音就越大。

从1999年的第一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从参与创办开始到离开副刊部主任的岗位,本人有幸参与组织过十几次。这个平台培养的、团结的作者成百上千,有参加过多次笔会的铁杆粉丝,他们从壮年到退休,见了面,像亲人朋友重逢一样开心。在这个平台上,无论级别,无论是资深公诉人、在任检察长、还是普通检察官,都一样,都是写作者。爱好让人平等,也让情感深厚。回顾这二十多年,翻阅资料和相关图片,真让人倍感珍贵。也暗自一笑,觉得自己也算是做了点事情的。

猜你喜欢
周梅森公诉人笔会
少年笔会
金秋笔会
金秋笔会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金秋笔会
公诉人法庭辩论的技巧
周梅森:三本书影响三段人生
论新形势下公诉人出庭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周梅森的“智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