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插花是将剪切下来的植物材料经过技术和艺术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的过程[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插花作为环境装饰的重要因素受到现代人的追捧,花店、花艺软装设计、花艺表演和花艺培训等各种以插花艺术为基础的商业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作为一个花艺产业刚刚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插花艺术的从业人员较少、专业化程度较低、插花艺术水平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我国花艺产业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林类院校率先在园艺、园林、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开设了“插花艺术”选修课程,目前国内已有近千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2]。与其他课程相比,“插花艺术”课程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植物基础、动手能力和美学修养。因此,如何针对“插花艺术”课程的特殊性,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开设此课程面临的共同课题。
“插花艺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艺术性的课程,因此教学难度较大。虽然有学者已经对“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3-5],但目前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理论教学比重过大的问题,如南京林业大学的“插花艺术”课程是糅合在“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中,该课程是园林和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32,实践16),若将学时均分的话,“插花艺术”课程的学时仅为24学时(理论16,实践8),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为2∶1。“插花艺术”是一门应用课程,对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实践教学学时过少必然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精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论学时过多并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因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论无法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和检验便会僵化,学生无法将其融会贯通,因此也无法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第三,“插花艺术”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多数学生选修这门课的原因都是出于对插花艺术实践的浓厚兴趣,理论学时过多必然会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形成反差,从而扼杀其学习兴趣。
中国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属于应试教育,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插花艺术”课程教学通常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当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面临具体的实践任务时,仍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插花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通常采用“教师示范插制—学生插制—教师评价打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直立式作品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示范插制方法,在插制过程中讲解3大主枝的长度及角度要求、焦点花和填充花材的插制要点等,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鲜花插制,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插花作品进行评价打分。这种教学模式等同于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其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目前,多数高校的“插花艺术”课程教学都缺乏创新教学环节。学生学习完“插花艺术”课程后,虽然能够了解插花艺术的基本理论,具备了插制基本花型的能力,但却不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6]。它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确定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至关重要。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构建新型“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依据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表明,读书学习活动是有其内在规律性可遵循的。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学与教的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包括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等[7]。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类型,一般来说,需针对教学内容与结构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如人文学科知识比较宽泛,重在领悟,可采用对话模式、研讨模式、辩论模式;工程科学与技术知识重在经验积累和原理运用,可采用经验积累模式、猜测证伪模式、解决问题模式、设计试验模式等。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教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教师需要基于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优缺点灵活地选择和应用。例如,传统教学媒体如实物、动植物标本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和实际观察能力的培养;现代媒体如多媒体、网络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要从素质教育出发,将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构建原则,笔者按照“精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创新教学”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实践—创新”三级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理论—实践—创新”三级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该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搭建脚手架”作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支撑和帮助可以将理论、实践和创新教学纳入3个阶段:①“搭建脚手架”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给予学生较高水平的支持及帮助,教授用于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②“逐渐拆除脚手架”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给予学生中级水平的支持和帮助,指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③“无脚手架”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笔者构建的“理论—实践—创新”三级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于理论、实践和创新3个教学模块间可以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构成教学活动中的稳定结构形式,该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法如下。
针对南京林业大学“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建议将“插花艺术”从“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总学时设为40学时(理论9学时,实践18学时,创新13学时)。基础理论是学生进行插花实践和创新的前提,因此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帮助学生建构插花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笔者建议将理论教学内容精简为3个模块,9个单元,见表1。
表1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以插花作品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伊始,教师不必急于“入正题”,可以先展示一组简易的家庭插花作品与大师插花艺术作品的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先认识到艺术插花与家庭简易插花的区别,继而引出插花艺术的定义。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每个人不一定都能成为插花艺术家,但每个人都能成为“家里的艺术家”,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时代感
“插花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着独自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只介绍了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和基本原理,而将东方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和现代自由插花艺术等理论糅合到实践教学中,从而达到精简理论教学的目的。近年来,插花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应注重展示课程的前沿动态,尤其是最新的插花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多渠道收集插花艺术资料,从而储备足够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在插花艺术基本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将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首先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展示世界各地的新优插花艺术作品,然后下达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品鉴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搭配和立意等,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后期的实践和创新教学奠定基础。
针对“插花艺术”课程具有较高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笔者建议把南京林业大学“插花艺术”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从最初的2∶1调整为1∶2,实践教学内容设4个单元,共18学时,见表1。
1.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了4个单元,其中“花卉市场调查”和“插花实践基础”为技术基础实践,“西方插花艺术实践”和“东方插花艺术实践”为基本花型插制实践,内容设计从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插花实践的状态。与传统的“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相比,本实践教学模式设置的一大创新在于,将东西方插花艺术基础理论等原属于理论教学环节的内容与对应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理论直接指导实践教学,实践又进一步升华了理论教学,从而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笔者构建的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师示范—学生实践—评价打分的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最后的评价环节。新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打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任务的改变,每个学生不仅需要插制自己的作品,还需在评价环节选择1位学生的作品从构图、造型、色彩搭配和立意等方面进行点评;二是教师评分对象的转变,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还要对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的鉴赏水平进行打分。这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通过品鉴他人的作品提高了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避免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也为后期的创新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
1.丰富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为了提升插花艺术的时代感和实用性,在创新教学中增加了手捧花、胸花和腕花的设计。在教学环节设置方面,笔者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创新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循序渐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在“逐渐拆除脚手架”阶段,教师只讲解基本理论而不做示范,只是下达任务让学生亲自插制鲜花,教师在一旁协助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在“无脚手架”阶段,则完全由学生独立设计插花作品,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
2.以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插花艺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插花的技能及创作方式,所以,在学期末举行一次“插花艺术”课程设计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首先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设计3个插花艺术作品,再由全班合作在校内布置一次插花艺术展。课程设计展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和发掘其创新思维潜力。在课程设计展出期间,学生同时还可以发放调查问卷分析观看者对插花艺术的审美倾向,并以此作为后期课程教学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向与大众的审美接轨。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程考核是一把“尺子”,借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借以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良好的课程考核也是一条“鞭子”,鞭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鞭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8]。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教学模式单方面的改革易导致考核模式落后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出现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相脱节的现象,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考核对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反馈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9]。鉴于此,笔者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探讨了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即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成绩30%+创新成绩40%,将实践和创新教学纳入考核体系,突出了“理论为基础,实践为重点,创新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原则,以评价体系的改革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有效保障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施行。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笔者讲授该课程后,对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92.3%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表示非常满意;7.7%的学生对教学方法表示满意,但是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更多的商业实用花型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结束后有3名学生主动联系笔者想做与插花艺术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
[1]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4.
[2]夏晶晖.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8):160-163.
[3]李达,吕长平,陈海霞,等.高校“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2-33.
[4]林丹彤,董军.插花艺术教学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1):161-163.
[5]谢利娟.融工作、学习于一体的“插花与花艺设计”实境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65-67.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7]袁书卷.美国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94.
[8]胡善风,汪茜,程静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88-91.
[9]谭玲玲,刘新.植物学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