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自国家启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已有一大批实验教学中心陆续建立起来[1],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但是,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中心功能实验室的设置、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2]。
林学是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和龙头专业,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对于促进林业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对全国兄弟院校的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都起着推动作用。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实践为例,针对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途径,旨在为其他高校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着以林学专业为主的本科实践教学任务,共有“种苗学”“森林培育学”“测树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气象学”等26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此完成。目前开设的实验项目有158个,建设了种子苗木与工程实验室、森林资源监测实验室、显微与生物观测实验室等10个功能实验室,总面积1 600m2,分布在林业楼和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之初,由各个专业教研室负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实验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性差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在借鉴其他院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3-5]的基础上,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按照“资源整合、优势共享、高效配置、管理有效”的原则进行了优化与调整。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主任由林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实践教学的总体安排由学科带头人负责,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由学科任课教师和实验专职人员共同落实。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和教研室都是独立的,缺少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所以使林学专业的认知实习、朗乡的综合实习等缺少统一的管理,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究其原因,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和监督机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已出台的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实验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有生态学实验室、气象学实验室、森林培育实验室等9个本科实验室,各实验室的课时量差别较大,造成实验室的利用不均衡。由于部分实验室的实验内容较类似,开展的实验项目很接近,如森林培育实验室和草学实验室都开设了种子质量鉴定和种苗培养方面的实验,造成实验内容重复。同时由于缺少综合性的实验室,所以无法开展综合性实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由于实验课程是以学科为单位划分在不同的实验室,而实验室又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和不同的楼内,有时一节实验课要用到不同的实验室,因此学生做实验很不方便,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设备多购置于20世纪80年代,设备老旧,仪器的精准度低,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效果。一些新开设的课程要求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如“草地植物遗传学”“昆虫生理生化”等都需要用到蛋白与核酸提取、分析等设备,但是由于林学实验室缺少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使相应的实验项目不能开展。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因为实验室的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到位,无法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实验室进行便捷的管理。
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没有开放共享平台,仪器设备仅供各实验室的教学使用,无法实现共享,因此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研究生的实验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都要求有良好的实验条件,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
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专职人员学历较低,无博士学历,年龄50岁以上的管理人员占多数,只担任着学科秘书或者勤杂人员[6]的角色,专业技术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缺少专职的仪器设备分析与维护人员,无法对现有的精密实验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
1.建立完善的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机构
首先建立林学实验教学中心3级管理机构,即由主任、副主任负责中心主要管理工作,由实验中心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运行。中心主任由学院副院长担任,主要负责实验中心的整体运行和宏观规划、经费统筹管理等事宜;副主任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担任,主要负责中心的具体事务的组织与安排;实验中心办公室的人员负责专业基础实验平台、科研与创新共享平台和校企院所联合实践基地平台的管理。
同时设立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对实验中心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监督与指导,委员会委员均由学院的资深教授组成。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机构见图1。
2.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在学校教务处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守则》《实验室开放运行细则》《中心违规扣分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理规定》等。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也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如《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心仪器设备借用管理规定》《中心仪器开放共享制度》等。对于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学院也制定了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中心绩效津贴发放办法》《中心人员工作量量化办法》等。
图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机构体系
改革后的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打破了围绕学科和教研室进行实验室划分的方式,对原有分属不同学科的相关实验室进行重新整合,按实验内容组建实验室,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基础,以专业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以创新性实验为特色,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基础性平台下设种子与苗木工程、森林资源监测、气象学、显微与生物观测、林火生态与控制5个专业实验室;综合性实验平台增设了林地功能综合分析、分子与生化、成分分析3个专业实验室;创新性平台增设了1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1个野外调查仪器室。通过整合实验室资源,对于实验内容类似的实验项目,可以在同一实验室开展,如有关种苗学与草地植物种子学的实验就可以在种子与苗木工程实验室开展,测量学与森林经理学的相关实验可以在森林资源监测实验室开展,建设后的功能实验室集中在林业楼一层和二层,为学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改革后,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对于年久失修和老化的设备进行了报废与更新,购置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共投入经费1 660万元,新购置设备589台件。同时对实验室进行了装修,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目前,每个实验室都安装有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及互动式多媒体。通过监控系统,实验室的教学活动可以时时在实验中心办公室的显示屏上显示,使有关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实验教学情况和各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通过门禁系统授权,方便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管理;互动式多媒体可以满足多班学生同时上课的需求。
首先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页展示了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概况、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实验教学课程视频等。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学生可以了解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和共享设备的信息。同时依托学校实验室管理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对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设备进行预约和借用,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的科研论文以及年轻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实验都可以在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通过实验室开放和实验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林学实验教学中心首先明确了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岗位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做到科学设岗、合理定编、竞争上岗。其次,有计划地补充实验专职人员队伍,新选留的实验专职人员的学历应达到硕士以上水平,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第三,应定期对实验专职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实践教学的新动态及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方法,以增强实验专职人员的专业技能。第四,完善奖励机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给合的方法对实验专职人员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津贴发放直接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以激发实验专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通过建立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机构,完善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管理与运行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共用,保障了实验教学中心各项事务有序开展。经过3年的运行,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林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按照实验内容设置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提升了实验室的开放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水平。实验仪器设备由实验教学中心统筹管理,减少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做到了按需补充,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在满足实验课程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共享,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通过对实验资源的整合,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完善了实验条件,满足了本科生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的需要。通过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实验室开放和实验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数量显著增加,本科生发表SCI论文数量不断攀升,彰显了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改革的成效。
[1]吴震,王恬,孔令娜,等.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120-122.
[2]成军,饶家辉,李莉,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01-107.
[3]陈斌,吴胜春,张进,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137-144.
[4]杜明辉,叶朝良,刘鹏.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30-134,137.
[5]马超,孙爱东,郑彩霞,等.依托国家理科基地建设特色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1-4.
[6]周继荣,苏农,杨仁海.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3):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