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本科生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8-04-04 01:42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一、“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生态与环境成为城市居民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园林绿化以及城市生态建设俨然成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园林生态学作为新兴的园林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去建造园林、绿化环境的实践性学科[1]。从学科内涵讲,园林生态学以城市居民、其他生物以及城市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研究目的,利用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环境,合理使用资源,调控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面向本科生的“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具备生态学知识、生态设计思想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知识的人才”[3]。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农林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的园林专业都开设有“园林生态学”课程。与其他传统生态学课程相比,“园林生态学”课程在学科立意上更加注重生态思想与园林设计实践的结合,着重认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绿化等实践过程中的生态因子,强调园林在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整体生态效益与综合服务功能;在学科理论架构上,“园林生态学”课程整合了基础生态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等)与应用生态学科(如城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的理论与实践精华,更加突出实用性与效益性。

伴随着国内各高校“园林生态学”课程的开设,近10多年来,国内学者也围绕“园林生态学”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冷平生[4]、刘常富和陈玮[5]、温国胜[6]、廖飞勇[7]、张先平[8]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教材陆续出版,对生态学与园林专业的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集成等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申益春“生态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9]、刘常富和赵桂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10]等教学改革论文陆续发表,对“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实践与考核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促进了“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园林生态学”作为伴随着园林学科发展中“生态园林”概念的提出而兴起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时间尚短,在课程理论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课程理论体系方面,生态学与园林学理论体系的交叉、融合程度不够,学科特色不够突出;其次,在教材建设方面,课程教材内容大多偏向于多学科理论的机械式组合,缺少以园林生态实践应用为导向的优秀教材;第三,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学时所限,使得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笔者从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面向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有益于后续的教学及学生培养工作。

三、“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教学素材

课程教学内容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保障。目前面向园林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生态类课程主要有3大类:一类是传统生态学,选用的是李博主编的《生态学基础》、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等教材;第二类是景观生态学,选用的是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何东进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等教材;第三类是园林生态,选用的是冷平生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廖飞勇主编的《风景园林生态学》和徐惠风等主编的《城市园林生态学》等教材。相比于前两类,第三类园林生态类则更加强调生态思想与园林设计实践的结合,着重认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绿化等实践过程中的生态因子,强调园林在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整体生态效益与综合服务功能,更加突出生态思维在园林实践中的实用性以及城市植被建设的效益性。

基于对国内“园林生态学”课程教材出版情况的调研以及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把控,笔者认为在教学具体施教过程中应更加强调基于不同教材整合的“纲领式”与“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建设。首先,“纲领式”体现为将教材内容统筹为“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生态理论基础—园林生态实践”3大板块,见图1。

图1 “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核心内容

这种教学安排在整体上突出了园林植物在园林生态实践中的核心地位,简化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生态学亚板块中与园林植物不对接的理论部分,如种群动态、群落竞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偏基础理论部分。“递进式”表现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不同尺度下的园林植物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园林生态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实际应用等问题。由此,“园林生态学”教材内容既能化繁为简,同时也能达到深入简出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度,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永恒的课题,如刘常富和赵桂玲[10]、冷平生[2]、琚淑明等[11]陆续发表了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文献调研与课堂讨论、专题视频/讲座教学、现场与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涉及具体知识板块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达到深入理解相应专业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教学目的[10]。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参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在“园林生态学”课程“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相互关系”内容板块中,涉及光照、温度、水分、大气与土壤等不同的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果只是纯粹地讲授各因子的基础特征及其生理生态作用,难免使学生感觉乏味,缺乏理论的落脚点。因此,笔者结合现代化生产设备支撑下的具体实践案例,介绍光、温等生态因子的人为控制对园林植物生长、形态以及花期的调控。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

2.组织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和课堂讨论

文献调研与课堂讨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调研与知识整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学生分为几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特定主题下的文献调研,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园林生态学”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围绕全球环境问题,学生要在了解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沉降、氮沉降等)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选题、调研与讨论,从而达到加深对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时代背景的认知以及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思考等目的。作为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课堂讨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选题—文献调研—素材整合—主题汇报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

3.开展专题视频/讲座教学

专题视频/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某一领域或是特定问题的认知深度,培养和挖掘个人兴趣点。专题视频/讲座可以是相关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所做的专题视频或者现场报告,如“城市森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森林调蓄雨洪过程”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专业教师以专题形式现场讲授生态学研究课题、园林生态实践、园林生态学学科前沿等。专题视频/讲座教学的主题可以着眼于园林生态学诸多领域方向的不同方面,主题选择灵活、多样,作为课外内容的补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视野。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认知而开展的专业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12]。“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的内容交叉性强、涉及面广,加上学时所限,难以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深入实地、体验现场,开展“园林生态学”课程的综合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可以利用教师科研项目依托的研究基地开展综合实践实习,结合研究基地对生物因子以及环境因子(光照、温度、大气、水分、土壤等)的监测设施、设备,使学生系统回顾与梳理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格局与过程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基地的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经验,使学生系统认知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服务功能与生态价值,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与效果。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的认识,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主观感受,丰富学习体验,“学为所需、学有所用”,从而提升“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多形式的课程综合考评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12]。在本科教学阶段,一般理论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并参照学校考核标准,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但是,这种单纯以考试为主的成绩评价模式越来越不适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常采取考前突击复习的方式通过课程考核,但对课程知识掌握并不扎实。

针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将课程考核办法设为“考察”和“考试”两种。在“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自主选题论文/作品解读报告(25%)+课堂讨论(25%)+期末开卷考试(50%)”多形式并行的考评方式。其中,自主选题论文往往是学生在认真了解了课程内容框架之后,结合个人兴趣确立选题,这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要求略高,教师可以为其提供适当的选题。作品解读作为可选项,需围绕相关生态设计作品、生态实践案例,结合授课内容,阐述其生态理念、理论基础及生态功能,形成完整报告。这种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作品解读与报告写作能力。课堂讨论侧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深度以及临场的语言组织能力。期末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基本理解以及对生态实践案例的分析能力,其中开卷考试试题中分析论述题占总分值的60%。

四、“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效

(一)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水平

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在内容上整合了基础生态学科与应用生态学科的相关理论内容,同时还涉及了气象学、土壤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繁多。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优化,尤其是“纲领式”与“递进式”的课程内容的归纳以及案例式与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进一步逻辑化、条理化和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

(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教”,缺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和教学进度上的“统筹”。通过对“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专题视频/讲座与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提升了学生对园林与城市建设实践中生态思想的认知

园林生态学不仅是一门交叉性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注重生态思想与园林设计实践的结合,强调园林在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整体生态效益与综合服务功能。在该理念指导下,“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与考评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园林与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理论、生态哲学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1]刘常富,赵桂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园林生态学”课程考核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64-467.

[2]冷平生.园林生态学概念与发展[J].现代园林,2013,10(7):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4.

[4]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358.

[5]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80.

[6]温国胜,杨京平,陈秋夏.园林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49.

[7]廖飞勇.风景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286.

[8]张先平.园林生态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179.

[9]申益春.生态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395-398.

[10] 刘常富,赵桂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38-40.

[11] 琚淑明,张翠英,徐德兰.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2):139-142.

[12]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89.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园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