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山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文化是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突出因素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未来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积极主动。因此,我们党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容中对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明确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不断追求并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民族文化大旗,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强国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当前,我国在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布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实现文化强国梦必须加速解决的重要方面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总要求。再一次强调乡风文明建设并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风文明本身就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就缺乏支撑,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既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全面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党不仅在十七大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而且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党在这次全会中,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安排部署,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启了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
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理所当然要列入到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中。一直以来,在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文明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任务提上日程,并描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的新农村建设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在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广大中国农村,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乡村文化建设再一次作出详细周密的安排部署。从建设内容、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着实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特别强调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问题,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积极主动地对文化建设落后地区加大帮扶力度。为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美好乡村建设好,全国各地纷纷制订了乡村建设规划,如安徽省政府就专门印发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规划》把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作为全省人民奋斗的总体目标。新时代新征程,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会有新期待,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的渴望和需求,党的十九大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实现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自然就绝不可少。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大环境中,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社会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和社会重构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要求,是推动农村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所以说在加强经济、环境等新农村“硬实力”要素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这个绝不可缺少的要素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文化承载着人类思想的辉煌,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缺少文化要素的人类社会是不完整的甚或是野蛮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建设的成就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文化还具有凝聚人心、同化思想、整合力量、规范行为的有效功能和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文化观念一旦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就能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优先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增强广大农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高度认同,从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我们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求各级政府都要设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最终目的就是要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当前,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也是顺应新时代新要求,落实新的发展理念、解决社会现实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主要矛盾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中,需要结合新时代农村的变化、农民的需求、农业的发展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繁荣发展探索科学的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确保重大举措落实到位;使“三农”工作真正做到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农村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这样,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就会指日可待。
一方面,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现状还十分落后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主要表现为: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农村社会信仰遭到破坏,农村社会控制力减弱、文化市场建设被忽视、区域文化发展差距明显,等等。这种现状必然会造成农村社会的不良发展甚至阻碍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的步伐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还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文化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社会热切呼唤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文化相对落后乡村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是迫切需要满足其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事业有长足进步。因此,改变落后的乡村文化面貌,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正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19.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