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为例

2018-04-03 21:03傅丽马骏高菁刘静翟兴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傅丽 马骏 高菁 刘静 翟兴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一、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中提出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会议上提出,消除贫困的关键是要找准方法、建立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实施上出对策、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效果。因此,将精准扶贫理念与资助育人体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把“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资助工作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是我们学生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我们在学院内部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并在我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学生资助工作最大程度发挥了资助育人的功效。

二、高职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至今,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帮扶力度,逐步扩大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拓展了资助领域,形成了以“奖、助、贷、减、免、补、勤”等较为健全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尽管每一所高校都有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和措施,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的评定准则,但是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规定往往比较主观,掺杂着辅导员过多的个人意志和偏好,无法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公平的评判,评定标准还不够客观和科学,资助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识别不够精准

目前,各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经济困难认定主要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认定、学校复审的模式,并对认定结果进行班、系和学院三级公示制度;进行评定的主要材料是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这种认定模式主要是辅导员审查学生提供的相关证明、谈话、观察和在学生中调查得出初步判断,结合学校相关规定进行最终认定。一方面这种认定机制往往比较主观,掺杂着辅导员过多的个人意志和偏好,使得不同高校、不同地区学生进行认定的标准存在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公正、公平的评判,评定标准还不够客观和科学;另一方面这种认定方法很容易导致一些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没能及时申请,也容易导致个别家庭条件尚可的学生取得经济困难认定或者个别的虚假认定。

(二)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措施不够精准

学生致贫原因不外乎是多子女、孤儿、因病或意外事故,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其家庭背景和致贫原因可能不同,因此对于困难学生帮扶措施的也应不同;同时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对于困难帮扶措施的需求也会有所差别。但在资助工作中,对困难学生资助考虑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解困,没有采取更具多样化和精准化的帮扶措施,忽略了学生团队意识、奉献意识、爱心、感恩、责任担当等对精神心理层面上的引导和塑造,对学业、就业的指导帮扶,影响了资助效果。

(三)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心理关爱帮扶不够精准

目前的大学生主要为“95后”至“00后”,这些学生个性鲜明,自尊心较强,这也导致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内心自卑敏感、社交能力不强、心理压力较大等精神心理问题;同时,也有部分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思想较偏激。因此,要让贫困大学生真正做到自立自强,“扶困”与“扶志”结合,就必须关注贫困学生心理状况,强化人文关怀和资助育人,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三、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秉承精准扶贫理念,我们采用了文献查阅、学生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辅导员老师和生活教师访谈和资助工作同仁研讨,构建了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并在我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最近对我院资助工作检查中,资助的精准度和帮扶工作的有效性获得了检查组的高度认可。

(一)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精准

资助对象识别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精准扶贫理念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升育人效果的路径选择,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文献查阅、学生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辅导员老师和生活教师访谈和资助工作同仁研讨等方式确定在校贫困生的精确认定测评量表,以数据和标准来进行贫困生认定。

在对我院2017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分析,反映出绝大多数新生家庭收入中等偏低,其中半数以上是务农或者临时务工人员,半数以上其他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或固定收入;家庭医疗支出80%集中在10000元以内,同时需支付子女学费及生活费用人数在2人以内的占89%;新生每月生活费1000元以下占44%。在扶贫还是扶优的问题上,学生的选择与家长一致,选择在扶贫的基础上扶优的为64%。在对辅导员和生活老师访谈中,大家普遍认为学生抽烟、酗酒、购买并使用高档用品和经常外出旅游等为高消费,高消费学生不应当获得助学金;同时认为存在挂科较多,被学院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行政处分以及虚假申报情况应取消助学金。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设计了学生基本家庭经济状况认定量化表,从父母职业、家庭其他成员劳动能力、自有房屋住宅情况、家庭医疗支出费用、家庭受灾情况、家庭变故情况、需支付学费及生活费、在校生数量、实际居住地及政策要求方面,设计不同权重来量化考核学生家庭贫困程度,学生每年考核一次。同时在大二、大三另设计了贫困生动态考察定量的量化表对于高消费行为和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不够积极的适当减分,同时设计了存在挂科较多,被学院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行政处分以及虚假申报情况应取消助学金的一票否决制。在具体评定中,由学生提供贫困证明并填制量化考核表,班级评议小组审核评议并公示、院系审核并公示,认定贫困生资格并评定助学金。通过全院调研并量化评价学生贫困程度,保证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精准识别了资助对象。

(二)精准帮扶资助对象,实现贫困学生帮扶精准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建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中,关于帮扶方式的问题上学生家长除了选择物质上的扶持,选择了拓宽兼职渠道,受助且自助的最多,其次为创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和勉励、关爱贫困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上的关心和帮助。根据调研结果和学生帮扶需求,我们对学生在校不同阶段对困难帮扶措施的差别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教育活动,实现了“扶困”与“扶志”的结合。

1.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诚信守信的职业人

学院在院系组织开展了以征文、演讲比赛、微视频、海报、主题班会等形式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教育活动,开设诚信教育课程,举行“诚信还贷承诺书签字”和“诚信考试承诺”、日常生活践行诚信等“诚信校园行”主题活动;我院受助学生成立“爱心社”,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和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培养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爱的火炬传递下去,用心去感恩,以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作诚信守信的职业人。在校内开展勤工助学,校外根据专业情况,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拓宽贫困生兼职渠道,开展各种自强励志活动,评选并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宣讲学院“自强之星”、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先进事迹等方式,弘扬典型事迹,培养学生奋斗精神,让贫困学生在精神上摆脱“贫困”,获得独立生存能力,实现受助且自助。

2.关注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实施人文心理关怀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心理关爱帮扶不够精准和调研中家长希望关爱贫困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需要,我们采用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问题贫困生心理辅导、贫困生励志教育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心理关怀。我们建立了院系领导、班级辅导员联系班级制度和家校共育制度,坚持深入公寓、深入班级、深入学生,走访贫困生家庭,经常与学生谈心,随时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于部分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予学生重点关怀与关注,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与人交往,不断锻炼适应社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青年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

3.学业帮扶与就业帮扶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采用了学习小组帮扶、班导师帮扶、一对一帮扶、职业生涯规划、差异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就业经济帮扶等措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激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激励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实施计划,鼓励并帮助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推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通过学业帮扶与就业帮扶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精确管理资助工作,构建精准资助保障机制

精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不仅有利于保证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成功实施,而且有利于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建立贫困生“贫俭品学”综合管理档案,实施过程管理

首先,我们通过每年学生基本家庭经济状况认定量化表(贫困认定)和贫困生动态考察量化表(定量、定性)以及困难认定的相关证明材料、在校期间的生活消费习惯,学习成绩,各项素质提升活动参与度、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参与情况以及是否遵守校规校纪纳入量化管理,建立起贫困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其次,加强对各种证明材料和学生动态信息的核查,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对困难学生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追踪,为精准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2.规范程序,引入第三方监督,实施阳光操作管理

在对贫困生认定及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和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和学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规定,成立院、系、班级三级评议委员会,全面负责认定评审工作。具体实施中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认定标准、认定、评审办法和程序,保证认定评选结果公正,资助发放精准。资助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程公开透明,学院所有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评审结果经过班级、系和学院公示;同时在奖助贷评选过程中,学院监审处和系总支纪检监察委员对全过程实施检查监督,实施阳光操作管理,保证了评定结果公开透明。

3.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构建精准资助保障机制

目前各高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是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队伍,在资助工作中也掺杂着辅导员过多的个人意志和偏好,因此辅导员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直接影响资助工作效果。我们在家长调研发现,新生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很了解的只占5.6%,基本了解的也只占了38.8%,半数以上的新生家长基本不了解政策或很少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宣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资助队伍建设中,首先,加强了对资助队伍业务培训,真正让国家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并做好宣讲工作,同时组织学习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评定的量化考核指标,以及动态定量、定性指标,开设学生资助工作讲座,指导学生资助工作者更好地开展贫困学生的识别、认定、资助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研讨会,结合工作实际,讨论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资助工作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探讨学生资助工作的新问题、新方法,使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落实,提高资助工作的效能。

四、结语

目前,我国已打响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进入了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新阶段,高职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在“精准扶贫”理念下要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必须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考核标准及制度,精准识别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经济困难学生、精确管理资助信息网络系统,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来管理。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从而助力教育扶贫。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