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辉(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宗旨,为探寻华夏历史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献学能力也是进行其它文科类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广大高校中文系或文学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迈入21世纪,也应为其该注入新的力量,在学习和传播方式上寻找新的突破,使这一门古老的学科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以古典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分而析之,囊括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等小类。文献载体形式就是古典文献形态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从古至今,文献载体的形式一直在发展演进,不断的发生变化,每一种文献载体的产生和应用都对古典文献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所谓文献载体就是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从古典文献发展的历史来看,主要的文献载体形式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1]。到目前为止,甲骨文是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就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甲骨文献主要记录了殷商时代王室的占卜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距今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古典文献学史上,“金石”常常并称,但“金”和“石”的确是两种文献载体。我国先前时期称铜为金,所谓金文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为盛行[2]。青铜器主要是统治者和贵族的生活器具,这一类文献上记录了许多当时人认为重大的事件,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疆界纠纷等。青铜这种文献载体的应用与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与青铜相比,石头材质更坚固,成本更低廉,取材也更便利。所以,秦汉时期的统治者更多的石刻文来记载国家大事或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据说,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简牍这种文献载体。《墨子·明鬼》:“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但根据对出土的文献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秦汉这一段时期。简牍直到公元3—4世纪才被纸取代。缣帛,即丝织品。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比较普遍,缣帛具有轻薄柔软,易于舒卷,便于剪裁,但不易于长久保存是这种文献载体一个很大的弱点,除此之外,缣帛的价格昂贵,使用成本很高,所以缣帛逐步被东汉以后流行起的纸张取代。但至少在唐代还有诗人用缣帛来写信。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作为文献载体形式逐步被人们认识。电子载体储存量大,而且表现形式丰富,不仅有文字形态,还有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见,每一种文献载体的出现和应用,都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处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每一种文献载体的出现和应用,也都对这门学科产生了一定影响。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电子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渗透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的时代背景下,文献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电子形式的文献载体在信息存储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特点,在当今时代以电子形式为主要阵地的文献载体还应该发挥其诸多方面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信息的存储和传播“一举两得”。当然,过去的每一种文献载体同样也是文献的传播工具,但在传播能力上远不如当代的电子文献载体。在中国古代,文献的传播范围较小,基本上局限于少部分有知识的群体内部。而随着知识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献的阅读者和传播者。所以当代文献载体应具有受众广的特点。能够得到全社会不同职业角色,不同知识背景人士的共同认可,需要文献载体能够储存和传递多样形式的信息,同时,其使用成本还应较为低廉,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另外,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信息量急剧增长也是当今社会显著特点。这就需要文献载体不仅存储量要大,而且传递信息的速度要快。可见,当代的文献载体,不只是要成为信息资源的集合地,还要成为知识资讯的“快递员”。让文献不拘泥于时空就能获得及时有效的传播,还需要为文献载体插上网络的翅膀,使文献载体完成从“有形”到“无形”的革命。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下一种正在被广泛应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应被视为一种极佳的文献载体,它就是——自媒体信息传播工具。现如今,自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有很多种类,本文将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使用度最广的两种自媒体信传播工具——微信、微博作为文献载体的优势进行论述。将自媒体作为当代新型文献载体,将会增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同时利用自媒体传播该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将对中国古典文献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方式、研究对象,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现如今,自媒体信息传播工具已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作为新型的文献载体形式和信息传播途径,自媒体有许多前代文献载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我国古典文献的存储和文献学相关知识的传播,让尘封的文化符号融入“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势必对古典文献的保护,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古典文献学既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课程,其研究对象都是古典文献。张三夕先生定义古典文献为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前产生的文献。在传世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由于历史长久,自然老化,管理欠缺,加上战乱、政治禁毁、虫鼠水火等灾难,损毁现象十分严重。[3]现存的古籍文献,需要保存在有一定温度和湿度要求的专用书库中为了避免古籍文献的破坏遗失,一般图书馆的古籍文献,只可阅览不可外借。文献保护的理念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自媒体对于古籍文献的保护,正是体现在“防”上。古籍作为一种物质,无论我们采取任何方式进行保护,都难免其被岁月侵蚀的命运,保护古籍最好的方式,应是使其传播流通。例如,《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和数据库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四库全书》的保护永不消亡的问题。还有“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进行,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珍本古籍的广泛流传永不消亡的问题。运利用摄影设备将古籍文献进行拍照并上传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在提高了文献的传阅量同时,可以减少古籍文献的翻阅次数,从而减少对文献的损坏,大大增加了文献的流传寿命。自媒体可以实现古籍文献的原样数字化,即按照古籍的原貌原样扫描或影印,最大限度的保存古籍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方式的不仅适用于纸质文献,还可应用于甲骨、简帛等文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自媒体信息传播平台,以其传播信息量大,传播时速快,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微博和微信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平台。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两款应用软件的使用群体也越来越大。根据腾讯微信团队公布的2015年微信白皮书,2015年微博的月活跃用户量突破2.2亿,2015年9月时,微信的日均登录用户达5.7亿。可见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的普及程度。将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其受众将不再局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的群体,其相关知识受关注程度将大大增加。
文献只有进入传播的领域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使古籍文献避免被“束之高阁”。经过信息平台的广泛传播,古籍文献所记录的内容将被更多有需要的人获取,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文物都能“活”起来,走出古籍库,具有了生命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在文字介绍的基础上配以实物展示,将会让读者对版本,目录等古典文献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自媒体信息平台传播古典文献学知识,不仅可做到图文并茂,还能实现“视听双享”。也就是说,自媒体平台不但能传递图文信息,还能传播音频、视频信息。这一点可以应用于古诗吟唱、古乐鉴赏等文化知识的讲授。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软件之所以普及程度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低廉。可以说,利用自媒体进行古典文献学知识的传播,能够继承和发展纸质文献载体的优势,同时避免了纸质文献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劣势。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古籍文献的真面目,了解到文献学的相关知识,才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古典文献学的文化意义,感受到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逐步提高这一学科的影响力。
前面说到自媒体传递信息具有资源丰富,传递及时的特点,此外,自媒体的智能检索功能可以提高文献检索的精度,缩短检索时间。所以将自媒体信息平台运用到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习中,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在古典文献学的学习中,学习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样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者。利用自媒体进行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的传播,是实现“学以致用”目的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自媒体对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者的帮助突出体现在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以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堂实践学习举例。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成立了自己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积微集萃”。利用微信平台陆续地推出了该班同学进行古典文献学实践学习的学习成果。需要该班同学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古籍文献,这一过程也实践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文献载体的知识时,通过查阅工具书,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甲骨、金石、简帛等不同文献载体各自具有的特点。另外,在翻阅文献的过程中,同学们也有一些新的发现,在引发同学们思考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新命题,促进了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在媒体传播方式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中的应用,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为这一学科的后备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自媒体这种新型文献储存和传播载体在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的应用,能够为这一门学科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事物,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应用过程中在所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微博和微信是当今社会使用度最高的两种自媒体信息工具,二者都能实现图文、音频、视频信息的传播,有许多相同的功能。但二者又各具特点,各有优长。因此,再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传播时,根据所传播的内容要注意分析两款软件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播工具。在准备推送的信息中,如果图片较多,文字较少时,适合选择微博作为传播工具。每一条微博最多可发布九张图片,图片显示较为集中,可以形成“九宫格”的形式,使展现的内容更加全面直观。微博的具有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用户也可能在推荐阅读中浏览到未关注的账号主体发布的内容,因此利用微博进行信息传播,容易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体现在其承载的图文量更大,版面形式更丰富,而且可以一次推送多条图文相间的文章,使推送的内容形成版块,更具条理性,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两款软件的相互转发功能,即微博或是微信所发布的内容都能已连接的形式转发到对方的信息平台上,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
自媒体应用的普及反映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们接触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多领域分散化的。在如此情况下,如何实现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的有效传播。笔者认为应该从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信息传播者应该对所传播的内容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必须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所以在信息的采集和编撰过程中要认真筛选,严格把关,避免错误信息进入传播领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信息传播者也要注意编辑排版的合理性。例如,在有图片信息时,要保证图片具有很好的清晰度,否则几乎等同于无用信息。在拟定每篇文章题目时要兼顾概括性和新颖性,每一段文字介绍也应该兼顾内容上的专业性和语言上的通俗性。努力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才不会让所传播的内容淹没在现代社会的信息汪洋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考度,应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自觉抵制错误信息的传播。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体现了对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一项共同要求,就是需要不断地了解学习有关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知识,逐步提高信息检索和甄别能力,共同促进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在自媒体信息平台上的良性传播。
在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的传播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版权问题。对他人作品的使用,如果仅是出于个人欣赏,引用等目的,基本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畴。但是如果通过自媒体向社会不特定的人群传播,就可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使用,进而会涉及到版权问题。一些公众号之间未经授权的相互转载,也可能构成侵权。自媒体刊发、传播作品的情况主要有几类:自媒体刊发原创作品,自媒体转发、传播他人作品,自媒体汇编或改编他人作品,自媒体与自媒体之间转发,自媒体之间互相转发等。在自媒体上传播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大多属于自媒体汇编或改编他人作品。但是,以黑龙江的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公众号——“积微集萃”为例,其推送的该班同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实践学习成果中,有一些同学们“首创性”的发现,以及个人独特的学习体会。这些内容应该属于原创性内容。所以信息的传播者在发布信息时应注明作者,并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的“声明原创”功能。必要时可以附带禁止声明,如“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作者许可的刊发行为就会被视作侵权。因此,在以自媒体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知识的传播工具时,要重视版权问题。既不侵犯他人权益,也要保证自身版权不受侵犯,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