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晶晶(闽江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冗的庞大系统工程,只是单纯利用人力实现管理资源的搜集、整理、传达和落实,这个过程耗财、耗时、耗力,而且形式较为枯燥、单调,管理方式较为滞后,无法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数据化时代,实施信息化管理俨然成为任何领域所推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以不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方式为前提,通过资源传递、共享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全面、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对滞后的传统工作体系实现管理、应用模式的改造和革新,建立起一种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工作模式,旨在对大学生实现有效、快速、便捷的教育和指引[1]。
采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信息进行存储备份,能完全跨越时间、地域的局限,使用者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相关信息,需要者能第一时间获得想查询的信息资料,确保了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的时效性,不仅减弱了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失误率,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各项工作的高效、高能,推进了大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信息化技术使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转化成为双方沟通的互动模式,通过QQ、微信等网络聊天沟通方式,不仅能以最快速度传递和共享信息,更有利于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双方相互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丰富了双方互动交流的渠道,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巨大进步。
信息化时代使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都成为了可能。信息化技术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其开放性特征也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又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社会”,这个“社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彰显了开放性的特征,广泛信息的相互融合,给学生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与影响[2]。比如,信息化环境的开放性,会使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相融并生,一件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观点便会接踵而至,观点的不同也意味着价值观念的不尽相同,大学生们接触到这些信息后,不可避免会吸收错误的、极端的一些不良观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定型阶段,对于开放性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应尽量避免接触信息化环境中的过激观念与负面思想,以保证大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思维观念不受影响。也就是说,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劣势之一,便是对于学生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那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就会弱化,而无法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在多样性、开放性的信息化环境中,师生之间传统的交流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由于信息化管理工作环境更加广泛、开放,固有的师生交流习惯无法适应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化管理中须消除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方式刻板的问题。信息化管理中各个环节的繁冗堆砌,也导致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沟通产生了障碍,最终管理者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把握缺乏准确性的把握。这些问题的集中显现,致使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继而难以适应当下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3]。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传统教育管理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模式受制于管理制度的约束,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者的安排,而处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管理环境中的高校学生大都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和自我张扬的特质,传统固化的管理理念已然无法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致使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保证及时发现信息化发展的最新信息和动态特征,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新思路,保证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优化,是确保相关工作计划、安排与落实的先决条件,由此,管理者必须推进管理理念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在规划方面,必须确保平台系统的规范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财力方面,尽量减支重收,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成效;在人力方面,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教育工作,确保他们熟练操作信息化平台系统,形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观念;在制度方面,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优化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在执行方面,需要各部门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瞄准切入点,贯穿每个环节,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第一,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构建网络化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格局。通过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分层式管理,指导学生做好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社会环境、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地域、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致使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言语行为、生活方式都形成了较大差别,鉴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同表现特征,管理人员应利用网络数据对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分层次进行细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平台,构建“幕课”“第二课堂”等在线教育系统,互联网技术、远程教育手段的进步为国际化教育课程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幕课”教育系统平台的巨大冲击下,各高校管理者应以“幕课”为借鉴,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发展的网络在线教育系统,以实现规制化方式向分众化方式的成功转变,知识型传递向价值观建构的转变[4]。此外,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提供科学指导,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毕业就业方面的信息化服务系统。构建起层次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的服务体系,完善就业专项考核的评估系统,重点抓好就业难的大学生帮扶工作,实现大学生管理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使他们由“学校的人”顺利过渡为“社会的人”,成为拥有正确思想、理念和个性的社会所需的人。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化的时代需求,保证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牵涉到众多的层级和部门,高校管理者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体系,依据大学生管理的现行情况,对于各管理平台、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无障碍沟通与共享。同时,要确保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系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开发和构建系统时,必须执行一定标准、遵照先后流程来开展,避免各个软件之间的重复性和互斥性,保证整个体系的融合性、稳定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研究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管理系统和模式,确保系统信息的多元化、个性化,保证信息的全面覆盖和数据共享,实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准确和高效。
第三,把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优先权,确保新媒体信息大对学生正确思想的指引。不断加强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强化网络思想宣传的巨大作用,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优先权。大学生作为比重较大的网民群体,管理者须帮助他们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推进网络舆论传播的科学性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主导地位[5]。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不断创新,内化为高校大学生的核心思想和精神追求,推进高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强化高校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创新,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安全管理尤为关键,高校管理者必须保护好重要信息的安全不泄露,使用安全防护软件,通过增强硬件性能、网络安全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应为信息管理系统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每个管理者都有各自独立的操作账号,依据管理工作的不同配置对应的账号权限,避免出现管理者与其它职能部门人员管理权限的重叠,账号只能本人亲自使用,不得转借他人。高校还应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强化对信息的安全使用和防护,一旦发生学校管理人员疏忽大意或其它原因出现泄露信息的情况,一定要进行相应严惩,以确保管理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总之,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中,将信息化技术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机联系,依据学校基本情况、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网络信息应用工具为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保证高校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