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汶德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多年来,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程序大体是沿着专业调研—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组织与配置—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组织—人才质量评价及反馈这样一个闭环来进行的。以开办了16年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通过每年的校政行企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专家委员会会议、师生教学专题研讨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分析,会计专业定位于培养适应深圳本土中小企业群、会计、税务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的财务、审计、柜员一线岗位需要的会计人才。10多年来,尽管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在修订,但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即培养高会计技能型人才。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教学资源配置,实践体系、科研教研体系建设都始终围绕高会计技能在进行,高会计技能的核心表现就是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我们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围绕学生的会计核算熟练度来建设的。其教学组织模式表现出“82”特质,即80%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配置在学生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上,余下的20%配置在学生综合素养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上。
与此同时,跟我们人才培养模式闭环同框的,却是另外一番时代景象。
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资源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结构由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转变,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改革措施,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贸实验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这些宏伟改革举措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合奏的时代旋律。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国家明确了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地区层面来看,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具有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的深圳,历经近40年的发展后,又迎来了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科技湾区发展引擎的时代机遇。“十三五”期间,深圳市通过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金融、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使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显著提升。信息经济、生命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材料基础五大重点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正成为深圳新经济的强大发展动能,到2020年,深圳的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4.19万亿,产业增加值占比GDP的比重在42%以上,环比增幅超过20%。
新兴产业给会计职业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传统会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升会计专业发展水平,实现服务业与新型产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是新时代赋予会计教育的历史重任。尤其是深圳本地高职会计教育,由于所培养学生的就业面向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位置的深圳,面向新兴产业的腹地,其改革动力大。
在新兴产业对会计职业提出变革要求的同时,尤其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云计算为特质的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在会计领域催生出许多新的业态,给会计职业的内外部环境带来了深远变化。
通过多年摸索,中兴通讯成功将“中兴财务云”发展为第一家中国本土为总部的全球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的核算业务,一百多个国家的资金管理,光是服务语言就多达25种,这些仅由300名财务人员负责,财务人员相较于原先,整整缩减了几倍。海尔着手打造财务共享中心,逐渐将企业内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财务人由1800人,降到260人,其中基础财务人员的人数下降至原先的20%左右。华为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统一体系规范,陆续建立了七大区域账务共享中心,从手工做账到财务共享,华为3年省下了3亿美金。简柏特、IBM、花旗、辉瑞、长虹、海尔、宝钢、平安、金蝶、万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广核、中交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纷纷在中国大陆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
德勤2016年开发的财务机器人让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15个财务人员的工作,而且可以每周24小时×7日地工作。报销、制单、核算制表、数据统计等机械化和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基本被财务机器人取代。
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中心大大减少了传统会计岗位数量。
一方面,建立在新技术和大数据背景下的高度集成的财务软件将大量重复的核算、记账等工作予以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所替代,财务工作也从传统记账、算账、报账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内部成本控制、绩效管理、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又越来越依赖财务数据,会计信息化在帮助企业完成财税核算的同时,又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持。传统的财务会计将转向重在助力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转型上,如在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大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
新技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催生、成长、破产大大缩短了时间周期,裂变的震荡剧烈,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越来越注重内部的成本控制、绩效管理、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而公司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企业管控决策、价值管理又越来越依赖经营中的财税数据,依赖财务人员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财务需要融入业务,业财融合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财务将向“业务中的财务专家、财务中的企业管控专家”转型,会计职业在向着跨界和融合的方向发展,未来专业边界也会越来越模糊。
新技术催生“价值创造型”业财融合财务人员,传统会计教育必须完成这一历史转型。
基于企业对“价值创造型”业财融合财务人员的需求,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会计专业定位应该是培养适应本土中小企业群、会计、税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需要的业财税融合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用财税数据帮助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培养。“价值创造”的能力培养应当包括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宽泛的业务见识、企业管理经验积累、决策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严谨的会计方法生成票证账表税的财务数据核算能力的培养,以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纳税筹划、风险控制、预算管理、投融资管理为目的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过去的教学组织也要翻转过来,呈现新的“82”特质,80%的时间和资源要配置在学生“价值创造”的能力培养上,20%放在专业的技能培养上。
为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教育需要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师资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师生社会服务、教师科研体系等。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就会计论会计,专业口径单一,学生就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当“价值创造”成为会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后,课程体系要完成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创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转型,要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供应链管理学科的跨专业课程体系。
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当好管家,参与投融资、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税务筹划、并购重组、风险控制、盈余管理等决策将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标配。为此,要在会计核算技能基础上,建立业财税融合的财务数据分析课程体系,要实现跨专业口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一方面要压缩会计核算类课程的课时比,另一方面要增加供应链管理、会计信息化、ERP原理、财务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计基础、金融基础、经济法基础、税法、企业会计实务、税务筹划、数据库原理、ERP原理、云计算与大数据导论、大数据成本控制与分析、大数据财务管理、大数据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财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审计等。
我们在进行课程重构的同时,也需要重构一支能支持课程体系的师资队伍。而在以核算为中心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里,师资的专业教育背景较为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这样的师资队伍显然不能承担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需要在原有师资基础上,引进或培养懂计算机、软件、大数据科学与应用方面的师资。最理想的师资结构是由会计、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软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多专业师资构成,形成跨界融合的会计教育师资团队。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传统会计分岗位实践、专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多年来,受限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育平台大多搭建在校内,除了临近毕业时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之外,学生四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基本都是在实训室以尽可能高仿真的模拟实训平台来组织进行的。在强调学生核算熟练度的培养目标下,问题还不突出,但在强调用财税数据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培养目标下,实践教育就不能是模拟教育,必须是实战教育。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的业财税融合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必须深入企业每一条业务链,实现“业务中的财务专家、财务中的业务专家”的能力培养。显然,过去那一套会计模拟实训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需要,重构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是必然。综合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重构路径,一是和大型企业共同建立财务共享的云财务中心,一是引进占有海量中小企业财税外包服务的企业进校,共同建立一个全程实战的财税大数据服务中心。显然,后者更符合高职会计教育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型的需要。集合了一定企业数量、规模不等、业态不同、业务真实的财税大数据服务中心,让学生接受学徒制教育,进行财税核算、业财数据分析的实战演练,并在实战中接受专业教育,丰富业务认知,锻炼业财税融合的企业管理、价值创造能力,这才是在真正践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的教育和产业统等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目标。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课堂已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学生可以从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教学资源中获取充足的养料。我们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微课、精品在线课程、在线资源库、实战型实践教学平台等,将学习任务完成APP化、无纸化,将学习过程记录数据化,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开放中学习,在动态中学习,在碎片时间中学习,在实战中学习。
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下,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服务很受限制,教师的社会服务也局限于举办讲座、专业知识培训等形式,师生的社会服务更多是在宏观、非接触企业实际需求层面来完成的,拓展不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解决不了企业财税管理中的痛点。如果能建立财税数据服务中心,师生可进行的社会服务就更多更具体了,可以进行代账代税服务,可以进行企业征信管理服务,透过企业数据,可以帮企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财务、企业的诊断与管理咨询顾问,进行税收筹划、投融资、资产重组并购、风险控制等深度的社会服务,实现师生用专业知识和大数据分析提出更精准的解决方案,真正助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社会服务目标。
多年来,高校教师的科研动力大多源于职称评定、聘期考核等需要,基本上是为研究而研究,其路径是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理论模型自上而下地研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多表现为重研究、重分析、轻解决的科研绩效。而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老师拥有一个真实的便捷的财税数据平台,平台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其科研是在带着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目的而进行的,研究分析是一种实效性分析,是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这种科研更接地气,企业更需要。同时,通过实证实效研究分析,更容易把老师培养成为中小企业管理的家庭医生、帮扶专家,培养成“出了问题就能想到你”的业界大咖。
大智移云背景下,进行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