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移民文化认同研究

2018-04-03 16:06陆燕铭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移民北京市

陆燕铭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随着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移民变成了一种普遍和频繁的现象。而北京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大量的移民来此拼搏奋斗、生活定居,北京由此成为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城市。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既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活动,又指参与移民活动的人员。而新移民在本文中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出现的迁移行为和迁移人口。移民是文化的载体和创造者,移民们创造的移民文化具有提升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1]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新型城市化、工业化,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7年我国的流动人口约2.44亿,而北京则拥有着794.3万的外来常住人口,移民问题无疑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移民在促进移民城市发展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对移民及移民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能够增强移民的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移民城市的健康发展。

1 北京新移民的现状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着独有的丰富的行政地缘优势,比如教育资源丰富、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社会福利多和救助标准高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人们持续不断地来此拼搏奋斗、扎根生活,大量移民的涌入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的城市竞争力,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北京现有移民的状况,即对北京移民的人口总数和移民结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1 人口总数

近几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增长放缓,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比2016年末减少了2.2万,为2170.7万人,这也是常住人口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同时,这两年北京市的常住外来人口总数也在逐年减少,2017年的常住外来人口为794.3万人,比2016年增长了-1.6%。这是继2016年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连续第二年出现了负增长。由于北京的户籍人口总量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常住人口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减少导致的。

1.2 移民结构

根据从事工作的不同类型来划分,可把北京市的新移民分为智力型移民、劳力型移民以及经营型移民。[2]

智力型移民受过高等教育,在移民地的工作门槛较高,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要在北京安家立业的愿望。与另外两种移民类型相比,智力型移民体现出了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征,从事的也多为社会认可度较高、社会尊重度较强的职业,他们在社会地位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这类移民对于北京的文化认同度较高。

劳力型移民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他们有想要定居北京的愿望但由于遭受的种种排斥和不公平待遇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等原因,他们最后大多数人也只能是在北京耗费了青春最后回到家乡养老。农民工便是劳力型移民的主体部分。劳力型移民对于北京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经营型移民有自己的投资和产业,靠技术或资金来运作自己的产业,获取利润。这类移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劳力型移民的高级阶段,由于有自己的产业,他们一般是举家进行迁移,家庭化趋势较明显,对于定居北京也有较强烈的意愿,但是商人的本质让他们不得不考虑在北京进行家庭生活的成本,同时,由于在老家拥有农村土地收益,也对他们移居北京的想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类人的文化认同比劳力型移民高但比智力型移民低。

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和全国高等院校中心,北京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重点大学,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统计公报》表明,2017年北京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为104.9万,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很大一部分在毕业之后会选择留在北京,由教育型移民转化为智力型移民。同时,随着进京落户门槛的不断提高,北京市移民的学历水平也呈现出向高端方向聚集的趋势,因此智力型移民在移民总数中占据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2 北京新移民的文化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身份认同、心理认同及价值认同是影响北京新移民对北京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移民们对北京的身份认同感,受到了北京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影响;而由于不具备北京户口,导致移民们在很多方面无法与北京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同时新移民还面临着个人职业目标不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难以理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认同感。

2.1 身份认同及其影响

身份认同是移民的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它指的是移民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是移民获得移入国家、地区或城市法律认同的标志,对于移民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统计公报》可知,2017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23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密度以及人多地少的状况使得北京不得不实行极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为了维持北京首都核心功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北京2020年常住人口目标为2300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北京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人口的管理,落户北京将越发困难。

目前落户北京的途径主要有:新生儿落户、积分落户、人才引进落户、应届毕业生落户、考取公务员以及经商纳税等。而北京户口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养老、子女教育、住房、购车、医疗保障和低保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大量的移民难以落户北京,身份得不到认同使得他们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公平感,这成为了影响他们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心理认同及其影响

心理认同是移民对移入国家、地区、城市的个体感受,比如幸福感、安全感等,是移民的文化认同的个体基础。2017年,北京政府在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宜居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移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他们的心理认同感。

在经济建设方面,《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北京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230元。由于重点国有企业集中程度高,北京在国有大企业总部就业上具有突出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优势。然而需注意的是,尽管经济收入水平高,但北京的生活成本也很高昂,2017年北京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425元。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一些移民难以对北京产生心理认同感,故常产生逃离北京的想法。

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兴建保障房和进行公开配租,北京市政府为经济状况较差的移民提供了居住的空间,使他们有房可住,有“家”可依。北京市政府还将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由2016年的1212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1292元,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1890元增加到了2000元。这些工作成果使北京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移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增强了移民的安全感。

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统计公报》表明,2017年北京市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34.3%、30.4%、26.3%和26.2%。新建了11816个社区服务机构;2017年公共图书馆馆藏量比2016年增长了2.9%;增加了1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各院线放映电影场次增长19.6%,有超过500万的用户和541.6万的用户在使用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业余生活,能使移民在忙绿、快节奏的工作时间之余放松心情,收获心灵的满足感,提升生活幸福感。

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由《统计公报》可知,北京市的污水处理率比2016年提高了2%,达到了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比2016年提高了0.1%,达到了99.9%;城市绿化覆盖率比2016年提高0.02%,为48.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6年增长了0.1%,达到16.2平方米。北京的环境污染严重,而城市环境的改善,能对提高移民心理认同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的提升,能加快移民们融入北京文化的速度,同时提高移民们在北京生活的幸福感和心理认同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北京的文化认同感。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大部分的移民是没有北京户口的,用于居民的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不适用于他们,这无疑对移民们的文化认同感造成了消极影响。

2.3 价值认同及其影响

价值认同主要体现在移民们对北京的人生价值观、婚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等的认同上,是文化认同深层次的观念基础。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调查研究表明,北京最吸引移民的是经济因素。[3]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安徽、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和黑龙江这七个省是北京65.7%移民的来源地,而这些主要来源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没有达到北京一半的水平,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移民们对经济高度繁荣发达的北京充满了向往之情。有利于个人发展是北京吸引移民的第二个原因,如就业就会多、能学到较多的个人工作技能等。而北京作为首都所具备的独有的丰富的行政地缘优势,如教育资源丰富、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社会福利多和救助标准高等,是吸引移民的根本原因。由上文可知,移民们来北京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可以在这座城市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他们怀抱希望而来,最后可能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铩羽而归。出人头地的人生价值难以实现,令这些移民对北京的价值认同感不高,从而影响了其对北京的文化认同感。

在婚姻价值观方面,高颖、张秀兰指出,北京新移民在婚姻匹配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高学历、高职业层级的移民,普遍愿意与其同类型的移民结合;而位于学历和职业层级低端的移民,大多会选择与本地人进行结合。[4]上文曾提到,智力型移民有较强的留京意愿和决心,当他们结合时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意愿并促进彼此对北京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当位于学历和职业层级低端的移民和本地人组合成家庭时,他们会更快地融入北京的生活,进而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近年来北京的新移民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智力型移民,这些移民拥有高学历的教育背景,可选择的职业种类众多,他们会倾向于把自身的发展当成最高的追求目标,对自身的职业前景非常重视,这样的移民往往会选择留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为了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不懈地奋斗拼搏。因此,他们对北京的价值认同会比较高。对于劳力型移民来说,由于自身学历和知识水平低,他们可选择的职业种类很少,职业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经营型移民由于有自己的投资和产业,他们希望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在他们看来职业更像是一种赚钱的工具。因此,劳力型移民和经营型移民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对北京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较低。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朝阳群众”便是北京道德精神一个很好的代表。无论是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的明星涉毒案件还是街上的小偷小摸行为,都活跃着“朝阳群众”的身影,他们通过向警方积极举报而使这些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打击惩治。而这些“朝阳群众”有可能便是北京芸芸路人中的一员。这样的道德价值观能使移民感受到北京民众的正义感,从而产生一种道德认同感。但同时,北京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生活奔波,无暇顾及他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人情味的缺失,导致移民无法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

3 促进北京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对策

作为北京经济建设的坚实力量,北京新移民对提高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移民们对北京的文化认同感不高,会使他们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针对新移民存在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加强新移民的经济保障、完善其制度保障和为其提供精神保障这三方面来着手解决。[5]

3.1 加强经济保障

北京可以为新移民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与成长空间,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淘汰,一些从事底层简单工作的移民失去工作和生活来源,背负巨大生活压力的移民继续在北京的生活成为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资收入是移民延续他们在北京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移民获得身份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市政府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移民的工资收入水平,为广大的移民获得城市身份提供政策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3.2 完善制度保障

3.2.1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北京市15-59岁的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73.1%,这个比重低于2016年的76.3%和2015年的76.7%;而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比重分别比2015年、2016年增长了0.8%和0.6%,占到了常住人口的16.5%。这些数据表明了北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北京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年轻劳动力,在维护首都功能的正常运行和2020年保持常住人口在2300万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放松对高素质年轻人才的落户管控,在填充年轻劳动力的同时,也可以使人尽其才,进一步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3.2.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住房保障

作为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之一的北京,房价高昂,而房子是人们的必需品,不少移民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再加上缺乏北京户口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的住房待遇,这些都会给移民的生活和心理带来极大的不安感,更遑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漠视以及报复心理,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故北京市应该针对没有户口的移民提供一些租房方面的便利政策,以使移民能够在这座大都市中获得“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教育保障

无论是举家搬迁的移民家庭,还是在北京定居生活生育后代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北京市民获得同样的教育条件,然而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城市都对非本市户口的孩子设置了入学限制,这种情况对于希望孩子能够在大城市接受更好教育的父母来说是一种打击。北京市应该尽力为移民子女提供能够与城市的小孩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提高移民的文化认同感,而且也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的文化素质,为以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资源。

3)养老保障

养老保险能够为广大离、退休人员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然而移民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导致移民在不同地方工作产生的养老保险的转接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为了使移民工作更放心,并能坚持在北京工作到退休的年龄,北京应该尽力出台一些针对移民的措施,使他们可以和本地市民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北京的生活和文化。

4)医疗保障

“生不起病”是一句玩笑话,更折射出了移民们在大城市对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无奈之情。北京市要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使移民能够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让移民能够病有所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移民的生活,使移民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5)失业保障

移民在失去工作后,就没有了收入来源,由于没有北京户口,无法与当地市民享受相同的失业保险救助和再就业培训,需要政府施以援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失业保险,同时也要为他们免费开展再就业的讲座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再次上岗。

6)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为贫困人口提供的保证其贫困家庭基本生活的一种生活救济。移民离开家乡安稳的生活环境,来到了繁荣的快节奏的北京打拼,当面临下岗失业时,不仅失去了生活来源也得不到任何的保障,这个时候便需要政府来为这些挣扎在生活最底层的移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3.3 提供精神保障

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为移民提供便利的社交条件,从而能让移民感受到生活的自由和精神的充实。北京市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譬如可以在社区设立居民之间的交流接触平台,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联谊活动等,在丰富移民业余生活的同时,通过与本地居民的日常的交流能更容易地培养移民对本社区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对北京的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认同感移民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