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松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人事处(党委组织部),广东 广州 510000)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宁夏固原考察时提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这一重要论断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产业扶贫项目很多,产业帮扶收益各异,操作实施的路径不尽相同。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局集团公司)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践,为贫困地区增强了“造血”功能、带动脱贫增收,实践证明了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3年来,广州局集团公司在定点扶贫村(广东省茂名市化州中垌镇公居村)牢牢抓住产业扶贫主攻方向,充分运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党员同帮、路村齐扶”的产业发展思路,培育种植中药材牛大力,打造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持续稳健增收,从而探索了产业扶贫与乡村资源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突出产业扶贫,防止产业选择盲目跟风”、“有的发展产业不进行调查研究,靠拍脑袋决策,去年让贫困户养鸡,今年让贫困户养羊,明年让贫困户种药材,扶贫项目和贫困户产业需求严重脱节”[2]。可见,产业选择规划对产业扶贫成败有决定性影响,既要瞄准市场,跟市场走,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善于利用资源优势。产业扶贫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其本质属性是经济属性,归根到底是赚钱盈利。因此,选产业如“择偶”,需要谨慎,要尽量满足三个条件:有稳定收益回报、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可利用自身优势。
精准选定一个好的产业项目,就等于找到一个好的脱贫路径。选产业必须着眼于市场、资金、管理、技术、当地资源、贫困户能力、产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坚持特色、效益、可持续、造血功能,将普通产业帮扶提升成“拳头”特色产业,最终实现精准帮扶成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广州局集团公司在公居村开展产业扶贫初期,就组织专门力量调研,问计于农业部门、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前后考察调研了5家公司,深入了解中药种植、生态种植、养猪业、食品加工、饮料制作业、餐饮原材料种养,考虑到个别项目与当地资源结合不够紧密,带动贫困户不够理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前景效益不乐观等因素,多方对比,先后否定了制作饮料、批量养猪、加工食品等项目。由于公居村处于偏僻丘陵山区,当地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经调研发现,在广西博白县种植的中药牛大力专业户盈利好,牛大力是紧缺的重要中药材,人工种植刚起步,市场潜力大,适合在公居村规模化种植,是带动贫困户和村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初步决定发展产业种植中药牛大力项目。两年来种植牛大力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找准产业要避免前期调研不充分,仓促做出决策,或者盲目跟风随大流,加剧在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因此,选定产业项目,要因地制宜,立足贫困村,归根到底落脚点在结合当地优势、看市场需求。
只有激活优势,赢得市场,才能防范“烂尾产业”给贫困户造成损失,拖慢脱贫攻坚进度。要吸收借鉴以往做得好的产业扶贫经验做法,摸清资源,挖掘潜力,提前规划好主体产业,辅助产业;剖析贫困户逐年收入结构,对未来收入预分析,精确数据推演,计算投入资金与产出效益是否满足“稳定脱贫收入”的要求。对此,可以组织专业力量对贫困村的发展资源进行评估,给贫困村算一笔资源细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产业扶贫项目选择的重要依据。广州局集团公司了解到公居村属亚热带,山地资源丰富,丘陵沙质黄泥,疏松土质适宜种植,自然资源适宜种植业。其次,公居村村民世代以种植为生计,贫困户的种植意愿根深蒂固。因此,可以开发乡村荒废的山岭,盘活统筹山地资源,推广种植中草药等,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资源就是宝藏,绿色种植既可以保护生态发展,又可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同理,有的贫困村环境优美,可以开发度假农庄;有的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还可以联合劳动力紧缺的企业搞生产车间,互利共赢。只有挖掘自身优势,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把资源变成产品,把扶贫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才能避免出现产业水土不服的现象,把产业转化为实际效益。
当前,产业扶贫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脱贫致富带头人合作引领、农场基地、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无论什么模式,目的是让贫困户得到产业支撑,搭上致富快车,依靠利益联结,实施利益增收最大化,稳步迈入小康社会。
良好的产业经营模式有利于保障收益,相当放大贫困户的经营能力。有的贫困户掌握种养技术不过关,导致产不出、做不好。有的普遍缺少针对性培训,容易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或农产品质量不佳,项目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进行产业扶贫,发挥扶贫企业社会责任,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收益回报贫困户,是符合扶贫政策的。由散汇众、强带弱、富帮穷,变贫困户单打独斗为经营主体带领经营,显然有利于增强产业市场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积极促进贫困户就业水平。关键在于,要根据产业实际选择最适宜的经营模式。例如,广州局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发展产业带头人的经营新模式,以“公居村委会+家庭农场+贫困户”为产业经营模式,发展广铁扶贫产业种植牛大力基地,具体操作上灵活,帮扶效果直接明显。
发展产业是以增收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增收幅度与投入规模、承受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小产经营,收益偏少,很难担负起脱贫攻坚帮扶任务。贫困地区产业,特别是农产品普遍产业模式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可以通过适度发展、规模化生产、延伸产业链,用稳定增收来满足脱贫攻坚要求。适度规模,灵活机动,有利于产销和管理。起步阶段重在打牢基础,量力而为,抓住市场再稳以求进。盘子铺得太大,操作复杂性大,也容易受限于资金投入,盲目扩张经营是脱离实际的。同时,在规模上也要考虑生态环境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广州局集团公司针对原家庭农场规模小、作业散的现状,增注资金,合理增加种植牛大力数量和面积,连片、分区地做成260亩。实践中,种植管理成本小,适宜农村种植发展规模,易于带动贫困户,产销环节不担忧,又减少了各种风险和管理压力。
品牌是市场竞争力的放大镜,扶贫产业培育品牌、宣传品牌至关重要,所以要大力开展提升品牌行动。针对扶贫产业容易出现的“低品牌化、低知名度、低附加值”问题,需要调动各方资源进行品牌培育,加强品牌营销。培育品牌,贴上“扶贫”标签,将产品精加工,做优做强,吸引更多消费者。把产业链向纵向深延伸,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健康产业,符合时代潮流所需。在加强种植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可以跟产业链其他环节抱团结盟,加强品牌文化宣传,融入品牌农业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管理各个环节,营造集消费者、渠道商、制造商为一体的品牌生态链。如公居村牛大力产业,因牛大力薯块较大、白嫩、粉质强而逐步成为牛大力培育、种植、销售的大型基地,产销量已经能够辐射远近农村。除此之外,正在有意识地推进特色产品加工,开发牛大力酒、牛大力汤料食谱、牛大力鸡等系统附加产品。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增强消费信心,才能为产品产生溢价增值,为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效益。
扶贫产业,必须牢牢抓住效益不放。没有效益的产业,难以长久维继。产生的分红效益回报给贫困户和贫困村,更可助力和提升脱贫质量。有人帮、有钱分、有就业岗位,售得出、卖得好、产业做得好,这是扶贫产业追求的目标。
现实上贫困农户单独很难直接面对市场,也难以单独实施产业化经营。只有通过可靠的龙头企业或者行业带头人带动,更好地掌握技术、衔接市场、发展产业。广州局集团公司重点是发挥红色党建引领优势,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从思想上引、经营上帮、技术上扶,推送到外地企业参观学习,开阔经营思维眼光,增强经商才干,有效带动贫困户搞好产业。刘某某是公居村优秀党员,致富能力强,经营的“中垌成亮家庭农场”是公居村最大型的种植基地,为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贫困户,赊苗给贫困户种植,主动指导种植技术。广州局集团公司培育其为致富带头人,倾斜资金和项目。通过带头人扩大影响,打造了一支懂市场、有产业、带不走的致富带头队伍。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村两委”班子积极推动贫困地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例如,公居村位置角落偏僻,长期以来经济基础弱,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属于“空壳村”,制约农村发展。广州局集团公司捐资村委会96万元,助力村委会发展牛大力产业,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促使村级集体经济“破零”。2017年至203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以按每年8万元,逐年递增分红,持续15年分红。每年分红资金,直接用于公益事业,进一步推进村级经济发展。
产业扶贫通过利益机制联结,能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振奋贫困户就业信心。在产业扶贫中,把贫困户系在产业链上,拴在就业岗位上,从行动上推动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扭转。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让他们感受到自身是产业主体,容易唤醒贫困户的进取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例如,广州局集团公司在精准扶持分散产业上,一方面广铁扶贫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务工,提供务工岗位,确保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从技术、市场、销路上,为分散贫困户“精挑细选”产业发展项目,联合牛大力家庭农场共同经营,组织牛大力家庭农场与37户分散种植牛大力的贫困户“联婚”,将缺技术、缺经营、欠规模的散户统筹起来,实现资金、项目、经营、分红的资源整合,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增进岗位和收益。
扶贫产业是为了给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一定要注意防止贫困户收入降低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重新返贫。具体来讲,则是要以市场化思维,预防可能出现的损害贫困户稳定收入的潜在风险,并从源头上消除[3]。
注意防范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种植业生产过程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减产减收,还容易受病虫害疫病防控等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起伏,往往达不到预期收益。一个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最终形成品牌,在整个发展链条中,都需要与市场打交道,市场需求、市场行情、市场变化必须时刻关注,重点防范扶贫产业项目“刚开始市场行情好,收获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形,最终导致产品滞销、价格下跌、项目亏损等系列问题。
优化分配机制,要将分配最大化向贫困户倾斜,带动贫困户提振创业发展信心。主要是根据扶贫产业经营发展方式,重点确保“固定分红”效益分配机制,加大投入规模,推进“增幅”收入。目前,公居村牛大力产业基地按照现有分配机制,已实现按贫困户投入的扶贫资金8%年度分红,稳定保底增收。
加强过程监管,例如采用“产业带头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的,虽然有利于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但也要防范合作经营风险和后续管理风险。一方面要严格扶贫产业带头人的筛选标准,打造一支带不走、靠得住的致富带头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营过程监管,对合作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查,防范产业带头人在享受到政策资金优惠后不充分履责的隐患。我们在产业扶贫期间,还将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支委、党员致富带头人联合组成产业扶贫党小组,共同做好相互监管、服务群众等工作,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完善资金使用办法,定职责、定使用范围,防止扶贫领域腐败风险;成立资金专用小组,负责资金账户管理,确保把资金用在公共事业上,把钱花到刀刃上。利用每年回报分红,解决村公共事业和扶贫项目的后期维护开支,减轻村民负担,为贫困村的稳定脱贫、长效脱贫构建一道坚实的保障。
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是推进稳定脱贫、质量脱贫的有效途径,需要大胆探索和实践,只有扎扎实实立足贫困村实际、紧跟市场风向、发挥扶贫单位优势,才能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真正地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长久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